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从中领悟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从而达到感情朗读,从读中学到知识。学生课堂上的“感情朗读”,不能没有老师的精心设计。因为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自学能力,必须有一个培养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帮助学生在读中求学是必不可少的。
一、读中品析词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语教学呢?归根到底就是要把词语放到一定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去理解。这样,即使重点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活”起来,又使上下文乃至全篇,因重点词语的深入理解益显光彩。
比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中,我是这样设计读好“炸开”一词的。
师:宝贝们,仔细看“炸开”中的“炸”是什么偏旁?
生:火字旁。
师:想想,为什么是火字旁?
生:因为太阳像一团火一样把豌豆炸开了。
(电脑演示豆荚在太阳底下炸开的情景。)
出示句子:“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师:那么,你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吗?
生:要读得快一点。
师:为什么?
生:因为“炸开”的速度是很快的。
生:豆荚是一下子炸开的。
师:有道理。你来用较快的速度读这句话。
让学生说出“炸”说明什么,为什么用“炸”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很困难的。教师轻松巧妙地通过朗读解决了问题,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炸开”的意思,同时又让他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读中发挥想象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1]利用一切手段启发学生想象,这是引导孩子读好课文,读出感情的很好方法。
比如,我在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林中乐队》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充分利用语言、图画、录音(水流声、风吹声、鸟叫声……)、做动作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在森林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把森林里的景象拍成动画片,那画面上該有什么?等等,抽象的语言变成了生动的画面,使森林里的美景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老师再问:“你们觉得森林里的景色怎么样?”生:“美丽极了!”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这时,孩子们便绘声绘色地朗读开了。
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狂风呼啸般的音乐声中,一位冻僵了的小女孩坐在墙角边轻轻擦着了一根火柴,“啊!”小女孩惊喜万分,她用小手拢在小小的火焰上说:“啊!多么明亮的火焰……我叫一个平时爱表演的孩子上台演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境……这不是一个大火炉吗?闪亮的铜脚、铜把手(做手摸状),啊!火烧得这样旺,这样暖,真舒服(把脚伸到火炉旁),哎!火炉怎么不见了?”通过学生的生动表演,将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幻想和现实交织的世界中,体验到了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她的内心活动。接下来,孩子们再读课文,感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三、读中陶冶情操
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这在备课中,教者应精心设计的内容。
我们来看看《林海》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初读课文后,教师抓住“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些词语,追问学生“从这些词语中能明白了什么?”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读,从中明白这些词语写出了岭的千奇百怪,数量之多。这时,老师及时点拨,指导学生读出岭的“多”来。教师再次追问:“你从‘点儿’中明白了什么?”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经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从而明白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线条显得柔和。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好“点儿”,读出了岭的“柔”。就这么一句话,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揣摩、体味,深入理解了文字的内涵,感受到林海的意境美。
四、读中受到思想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思想教育,才能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
比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6自然段时,这段写的是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我首先播放《国际歌》,庄严的乐曲顿时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感情基调。接着我用语言创设情境:“五壮士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的任务,毅然跳下山崖,壮烈献身,这一壮举,可歌可泣。”我的引语使孩子们在读文前增强了对五壮士由衷的敬仰之情。我便问道:“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里该怎样读?”有学生回答道:“我认为应该读得慷慨激昂,这样才能表现出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的英雄形象。”接着,学生们便激动地朗读起来。
总之,以上四点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只要教者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就会从朗读中学到许多知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说他的课上得非常出色。有人请教这位教师:“你花了多长时间备这节课?”他回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我想,这位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正来源于她自己良好的业务素质。我们的教师应该终生努力学习,在教学上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一、读中品析词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语教学呢?归根到底就是要把词语放到一定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去理解。这样,即使重点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活”起来,又使上下文乃至全篇,因重点词语的深入理解益显光彩。
比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中,我是这样设计读好“炸开”一词的。
师:宝贝们,仔细看“炸开”中的“炸”是什么偏旁?
生:火字旁。
师:想想,为什么是火字旁?
生:因为太阳像一团火一样把豌豆炸开了。
(电脑演示豆荚在太阳底下炸开的情景。)
出示句子:“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师:那么,你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吗?
生:要读得快一点。
师:为什么?
生:因为“炸开”的速度是很快的。
生:豆荚是一下子炸开的。
师:有道理。你来用较快的速度读这句话。
让学生说出“炸”说明什么,为什么用“炸”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很困难的。教师轻松巧妙地通过朗读解决了问题,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炸开”的意思,同时又让他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读中发挥想象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1]利用一切手段启发学生想象,这是引导孩子读好课文,读出感情的很好方法。
比如,我在教小学四年级上册《林中乐队》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充分利用语言、图画、录音(水流声、风吹声、鸟叫声……)、做动作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在森林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把森林里的景象拍成动画片,那画面上該有什么?等等,抽象的语言变成了生动的画面,使森林里的美景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老师再问:“你们觉得森林里的景色怎么样?”生:“美丽极了!”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这时,孩子们便绘声绘色地朗读开了。
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狂风呼啸般的音乐声中,一位冻僵了的小女孩坐在墙角边轻轻擦着了一根火柴,“啊!”小女孩惊喜万分,她用小手拢在小小的火焰上说:“啊!多么明亮的火焰……我叫一个平时爱表演的孩子上台演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境……这不是一个大火炉吗?闪亮的铜脚、铜把手(做手摸状),啊!火烧得这样旺,这样暖,真舒服(把脚伸到火炉旁),哎!火炉怎么不见了?”通过学生的生动表演,将孩子们带到了一个幻想和现实交织的世界中,体验到了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她的内心活动。接下来,孩子们再读课文,感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三、读中陶冶情操
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这在备课中,教者应精心设计的内容。
我们来看看《林海》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初读课文后,教师抓住“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些词语,追问学生“从这些词语中能明白了什么?”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读,从中明白这些词语写出了岭的千奇百怪,数量之多。这时,老师及时点拨,指导学生读出岭的“多”来。教师再次追问:“你从‘点儿’中明白了什么?”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经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从而明白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线条显得柔和。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好“点儿”,读出了岭的“柔”。就这么一句话,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揣摩、体味,深入理解了文字的内涵,感受到林海的意境美。
四、读中受到思想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思想教育,才能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
比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6自然段时,这段写的是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我首先播放《国际歌》,庄严的乐曲顿时让学生感受到悲壮的感情基调。接着我用语言创设情境:“五壮士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的任务,毅然跳下山崖,壮烈献身,这一壮举,可歌可泣。”我的引语使孩子们在读文前增强了对五壮士由衷的敬仰之情。我便问道:“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里该怎样读?”有学生回答道:“我认为应该读得慷慨激昂,这样才能表现出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的英雄形象。”接着,学生们便激动地朗读起来。
总之,以上四点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只要教者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就会从朗读中学到许多知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说他的课上得非常出色。有人请教这位教师:“你花了多长时间备这节课?”他回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我想,这位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正来源于她自己良好的业务素质。我们的教师应该终生努力学习,在教学上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