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85733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语感的心理学定义,我们发现培养语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形成语感图式。所谓语感图式,就是主体在言语实践中预先存在的以有关言语经验、言语知识的体系,即以言语为信息载体的心理结构。语感图式的动态表现分两种可能,一种是顺向输入,即语感图式同化言语对象,将新的言语信息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之中。另一种是逆向输入,即语感图式顺应言语对象,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派生或者重新组建新的图式。
  明白了语感图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我们就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不同,这些方法的选择运用也有所不相同。本文就试图探讨这种语言的几种语感教学途径。
  所谓“目标语言”,主要是指以现代文学为代表的文学精品。学习“目标语言”的目的是通过语感训练,形成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目的,对于目标语言的语感教学更偏重语感分析,即语境、语词、语意等方面的分析。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语境创设
  语境创设指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而达成语感图式中的情境结构。语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音乐和视频。教师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课文配乐,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激发起学生心中相应的一种情绪。比如《金色花》可选用柔美温和的钢琴曲,《安塞腰鼓》可选用激昂高亢的唢呐铜鼓等民乐,学生一听到音乐立即知道了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课文,语气、情感都读出来了,教师还需其他多余的教学语言吗?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根据音乐来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还能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来帮助老师挑选合适的音乐,那就证明其已经摆脱了音乐的帮助,对语言文本有了直觉性的感悟。
  有的时候,当阅读的主客体无法共处同一时空,且距离很大时候,学生仅凭言语成品这一线索是很难进入阅读状态的。比如《土地的誓言》,学生无法体会那种因帝国侵略而流离他乡的悲愤哀痛,那种比任何时刻都强烈的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这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当时的日本侵华的历史资料,再与东北富饶平和的图片资料进行对比,就容易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了。
  二、比较揣摩
  比较揣摩是典型的语感分析手段,就是对课文的字词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例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让学生思考把“现”改成“亮”是否更好?经比较分析,学生明显感觉到“现”若改成“亮”,就体现不出星星由“隐”到“现”的变化,又与“明星”的“明”字意思重复,所以还是用原文的“现”比较贴切。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分出高下;有揣摩才能鉴赏,才能在揣摩鉴赏中确认最佳的词语在文章中的妙用。此外,语言的色彩感、分寸感、畅达感、语体感、句子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揣摩鉴赏,从而不断建构语言图式,来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三、运用联想想象
  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并通过优化形象组合,再向读者创造出新的境界或意境,才能感受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致及可解不可解之意,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想象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扩展性想象、延伸性想象和推测性想象。
  以《丑小鸭》一文为例,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个问题总领全文,即“丑小鸭不能成为白天鹅的几种可能性”,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扩展性想象和推测性想象,得出丑小鸭如果不几转迁徙,它很有可能成为一只永远自卑的鸭子,或者永远孤独的鸭子,或者虚荣和自以为是的鸭子,或者成为别人的宠物,也有可能成为别人餐桌上的美味。这样的推测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学生已经看懂了文本,看懂了鸭的无情,鸡的愚昧,猫的自大;也看懂了丑小鸭的勇敢,命运的多变。
  此外,建立在延伸性想象基础上的辐射教学法在语感的训练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谓辐射教学法就是指通过一点(可以是“课眼”,也可以是“文眼”或“诗眼”)的教学,从知识获得方面上放射开来,呈网状结构;从能力发展方向上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从而达到一举多得,抓纲显目的目的。例如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教师可提供的辐射点就是贝多芬。上课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太阳,太阳的正中写上了beethoven。太阳的每一条光线将由学生的联想来补充完成。学生通过自己课外阅读资料,很快的就填满了整个黑板。他们的书写有:命运交响曲、欢乐颂、德国音乐家、耳聋多病……所有的联想,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看似无足轻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确确实实和贝多芬有关。而且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所认识的贝多芬不再是个平面的符号,他是一个立体的人,学生可以像评价一个生活中的人那样去感受他的性格脾气,从而才有可能理解何为文中那些突兀的语句所内含的深刻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房山区南召中学)
  (责任编校:兰心)
其他文献
目前人们对远程教育的不满,是因为中国远程教育当前的混乱.这种混乱,除了远程教育招生的无序竞争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远程教育教学的混乱.所谓远程教育教学的混乱,是指远程教
幼儿园墙壁环境的布置一直是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幼教界一直在提倡环境布置的重要性,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也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在我们墙壁环境创设中还存在着教师主观能动多,幼儿参与少,家长马虎应付的问题,看着琳琅满目的墙面环境,我们还应不断的反思“墙壁真正的说话了吗?”作为教育者,我们思考的不仅有幼儿,在墙面环境的创设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让家长认同我们的
高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中,面临着学习主体分散等问题,利用高校信息网络优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快捷高效且符合高校实际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互动式教学,常因学生不同而导致效果不同。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在专业、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