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十三名员工坠楼。如此频繁地发生系列坠楼事件,再加上富士康企业本身的知名度,此事吸引了媒体和民众强烈的关注。人们都在苦苦思索,如何遏制这股“跳楼潮”?它出现的心理动因是什么?
最初,一些人倾向于将“跳楼门”的主要责任归结为富士康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甚至网络上有人谴责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死亡工厂”。但是,这一次我们发现,我们头脑中那种以为富士康是“罪恶的资本”的典型例证的想法,其实过于臆断,也太过简单。
在2009年7月,“员工心理健康”列入了富士康(中国总部)最高管理层的问题单。在富士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有疏解员工心理压力的“心灵港湾工作室”,有让员工打橡皮人的宣泄室;针对员工之间缺少沟通的现象,富士康鼓励朋友、老乡住在一个寝室。此外,它还努力限制员工超时加班以减少其工作压力,增加员工的娱乐、悠闲设施,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奖励提供心理异常线索的员工,还有一系列意在改善员工和上下级之间人际关系的制度努力。这些举措证明富士康领导层对打破“自杀魔咒”充满诚意。据报道,在“第七跳”发生后,郭台铭专门打电话给“中国总部”,要求配合工会,加大其监督力度,要把工会的独立性体现出来。在这块土地上,资本家竟能主动说出这样的话,令人错愕不已。虽然富士康存在着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足,但它并不应算是“连锁自杀”事件的主要责任方。富士康已经把他们真实的困惑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做出了这么多努力,如果还不能遏制住员工中弥漫的自杀心态,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自杀”是可以传染的吗?有研究表明,在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自杀后的一段时间内,全美的自杀率提高了12%之多。而富士康的连锁自杀现象,似乎也证实着集体心理内部神秘的传染效应。这种情况,可以用心理学的“广义催眠”理论加以解释。催眠状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的表层意识放松,而深层意识——潜意识却非常活跃。在催眠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一种有意识的反抗,它就会对被催眠者产生比较深远的控制性影响。在催眠中接收到某种信息的人,此后的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但很可能他本人并无清楚的自知。所谓“广义催眠”,则是指我们每时每刻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到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的潜意识产生着影响。比如广告,或者你所处社群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不知不觉中影响到、甚至操控到你的思维与行动。接二连三发生在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必定会给身处富士康内部的每一位员工的心理带来某种无形的影响。虽然在硬件设备与具体措施上,富士康做出了很多努力,笔者却深深感到,要想有效地破解“连锁自杀”的“广义催眠”效应,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十三连跳”与整个社会的高自杀率之间的关联。见微知著,就程度和范围而论,可怕的“广义催眠”现象又岂止“十三连跳”而已?恰恰由于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已经具有了正规、现代、文明的“第一世界”特征,所以它一时之下很难理解它所聘用的员工的生存背景。在一个内在价值断裂的转型社会,整体文化心理中必定弥漫着可怕的空虚与荒凉。
让我们回到富士康这个商业组织内部继续这一话题。富士康招募的工人85%以上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父辈那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困扰。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个刚刚告别简陋艰难的生存环境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必然会在这种差距面前产生巨大的心理波扰。他面对这种局面,最大的渴望就是迅速改变自己的底层命运,成为一个拥有财富与身份的城市人。这种差距越大,渴望也就越强烈,在缺乏一个比较公正的向上提升的体制管道的情形下,极端强烈的渴望反而会成为一种精神压力,成为妨碍健康生存的阻力。在富士康,物质待遇并非触发员工们的不安情绪的直接诱因。他们互相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背后透露的那种自我封闭的精神困境,才是导致员工相继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连同一寝室里的人也很少交流,“住在一起就跟陌生人一样”。社会学奠基人爱米尔·涂尔干在他的《自杀论》中谈到,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如果说这个社会尚缺乏一种自由生动而又广泛深入的普遍交往,那么,在富士康,这种情况就更加极端化了。
但若进一步追问:又是什么心理原因导致这些员工们宁愿自甘承受心灵的孤独呢?笔者认为,对自己社会身份的不认同与强烈的自卑感,是导致员工们走向自我封闭的主要原因。报道中说,在富士康大多数男员工的言语中,除了使用第一人称“我”之外,对他人的称呼,几乎都用一个最卑贱、最粗陋的字眼“鸟毛”。他们这样称呼别人,也允许别人这样称呼自己,这说明,这些员工对自己的身份怀有严重的不接纳。他们一方面怀有强烈的成功梦,一方面又把现实的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这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的心理撕扯。一旦承受不住,那么就很可能会选择死亡,“跳楼”是他们用以表达自己对现实和自我的极度失望的一个极端的方式。以“第七跳”卢新为例,走出农村、有了本科学历的他,梦想能成为对城市文明有用的人。可是看起来这一切都很难找到实现的渠道,越向往就越失落,自我否定导致自我毁灭。轻生太愚蠢,在不归之路上,他可知那真正的罪人并非他自己,而只是强大的外部压抑?
对这些年轻“农民工”们的心理救助,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当下中国人的心灵自救,这样说并不夸张。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方向同样重要:首先,应设法降低人们对未来的过高心理预期;另外,应设法帮助人们树立自信,恢复他们的尊严。而这恰恰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曾粗暴地从他们内心夺走的价值。富士康的“自杀魔咒”问题绝非个别。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共同面对着强大的生存压力、无价值感和无目标性的生存情境。在心灵丧失本体的时代,那种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物质主义的心理预期的声音,已经成为“广义催眠”的一种可怕形式。空洞的兴奋剂式的激励变成头上无形的鞭子,让匆匆低头走路的人不再记得仰望头顶无垠的天空。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毕生致力于倡导建构一个健全的、人道的社会。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社会,首先就要求社会成员努力恢复自己内在的健全心态与人道价值。以富士康的员工们为例,他们需要懂得:自己并不是企业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而已,每一名员工都是鲜活的、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有远大愿景的美丽生命。他们的工作不单单是为了养家糊口,作为世界高科技电子产业的制造者,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价值。他们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他们理应受到全社会和自我的尊敬。在工作平台之外,他们还有着更丰富的生命潜质等待着他们自己去开发。无论怎样,他们都能够为自己创造充实、自尊的一生。他们需要知道:财富不是唯一衡量成功的标准,寻找真实的自我。如果员工们能够安立自我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方向,相信他们就会参破“自杀魔咒”,对眼前的种种磨炼有更大的承受力与应对智慧。■
编辑:卢劲杉[email protected]
·心疗DIY·
读经典唤醒晦暗的人生
推荐三本书,特别推荐给郁郁不得志、在现代社会的大机器中旋转挣扎的年轻人:《复活》、《悲惨世界》、《基度山伯爵》。这三本书的作者都是100多年前的文坛巨匠,他们虽已作古百年,可作品却流传百世,到今天也依然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在《复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社会挤压到最底层的妓女,也有着人性的光辉;大师雨果在他描绘的《悲惨世界》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贵的灵魂;至于《基度山伯爵》,这是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故事可以启发我们:我们可以在更长的时段里,来看待人生的荣辱成败。总之,经典是有力量的,阅读它们,可以开阔视野,深化思考,让我们虽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可以延展到更辽远的地方。
·心理CT·
自尊测试
一般情况下,你满意自己照片中的留影吗?
a.很满意。 b.不满意。 c.我几乎不去看以前的照片。
高品质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反应是:
a.朋友式的赞赏。 b.领导的夸奖。 c.不敢对别人有期望。
如果你囊中羞涩,身份不高,你对自己穿着的要求是:
a.要得体、整洁,要有自己的气质。 b.普通人就穿普通的衣服,没有高要求。
c.没心情考虑衣着,邋遢。
当领导对你的批评有辱你的人格时,你会怎样表现?
a.告诉对方,你不能侮辱我。愿意用体面、正规的方式雪耻。
b.考虑到利害关系,不能当面发作,但会暗地里报复或怠工。
c.怨自己的命不好,喝闷酒,找人撒气。
在大市场购物时,你与买主如何讨价?
a.适可而止,东西喜欢,价格可以接受就行。 b.不把价格讲到最底,喜欢的东西也宁可不买。
c.软硬兼施,喜欢的东西不用最低的价格买到不罢休。
旅途中发现有不太熟的人很欣赏你,你的表现如何?
a.欣然接纳他或她对我的好感,并愿意向他或她表达自己的善意。
b.不知怎样应对,不太会与陌生人交往。
c.不需要这样的欣赏,谁也不了解我,我也不需要别人的了解。
如果身边有人比你优秀,你对他的态度如何?
a.欣赏他(她),与他(她)做朋友。
b.羡慕他(她),私下与他(她)比,希望自己也能同样或更加优秀。
c.不感兴趣,我就是不优秀,所以没心思与优秀的人在一起。
如果不得不做了违心的事,事后你会:
a.向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心不安,就要去改正。
b.把不安埋在心里,有意不去想它,但如果以后有机会可能会挽回曾经的过失。
c.会告诉自己人人都这样,只要自己习惯就好了。
分值:a. 5分b. 3分c.1分
自2010年起,叩问心门栏目开设“心理测试”,测试答案解析请见www.jcfyzz.com心理CT。
最初,一些人倾向于将“跳楼门”的主要责任归结为富士康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甚至网络上有人谴责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死亡工厂”。但是,这一次我们发现,我们头脑中那种以为富士康是“罪恶的资本”的典型例证的想法,其实过于臆断,也太过简单。
在2009年7月,“员工心理健康”列入了富士康(中国总部)最高管理层的问题单。在富士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有疏解员工心理压力的“心灵港湾工作室”,有让员工打橡皮人的宣泄室;针对员工之间缺少沟通的现象,富士康鼓励朋友、老乡住在一个寝室。此外,它还努力限制员工超时加班以减少其工作压力,增加员工的娱乐、悠闲设施,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奖励提供心理异常线索的员工,还有一系列意在改善员工和上下级之间人际关系的制度努力。这些举措证明富士康领导层对打破“自杀魔咒”充满诚意。据报道,在“第七跳”发生后,郭台铭专门打电话给“中国总部”,要求配合工会,加大其监督力度,要把工会的独立性体现出来。在这块土地上,资本家竟能主动说出这样的话,令人错愕不已。虽然富士康存在着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足,但它并不应算是“连锁自杀”事件的主要责任方。富士康已经把他们真实的困惑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做出了这么多努力,如果还不能遏制住员工中弥漫的自杀心态,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自杀”是可以传染的吗?有研究表明,在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自杀后的一段时间内,全美的自杀率提高了12%之多。而富士康的连锁自杀现象,似乎也证实着集体心理内部神秘的传染效应。这种情况,可以用心理学的“广义催眠”理论加以解释。催眠状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的表层意识放松,而深层意识——潜意识却非常活跃。在催眠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一种有意识的反抗,它就会对被催眠者产生比较深远的控制性影响。在催眠中接收到某种信息的人,此后的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但很可能他本人并无清楚的自知。所谓“广义催眠”,则是指我们每时每刻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到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的潜意识产生着影响。比如广告,或者你所处社群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不知不觉中影响到、甚至操控到你的思维与行动。接二连三发生在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必定会给身处富士康内部的每一位员工的心理带来某种无形的影响。虽然在硬件设备与具体措施上,富士康做出了很多努力,笔者却深深感到,要想有效地破解“连锁自杀”的“广义催眠”效应,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十三连跳”与整个社会的高自杀率之间的关联。见微知著,就程度和范围而论,可怕的“广义催眠”现象又岂止“十三连跳”而已?恰恰由于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已经具有了正规、现代、文明的“第一世界”特征,所以它一时之下很难理解它所聘用的员工的生存背景。在一个内在价值断裂的转型社会,整体文化心理中必定弥漫着可怕的空虚与荒凉。
让我们回到富士康这个商业组织内部继续这一话题。富士康招募的工人85%以上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父辈那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困扰。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个刚刚告别简陋艰难的生存环境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必然会在这种差距面前产生巨大的心理波扰。他面对这种局面,最大的渴望就是迅速改变自己的底层命运,成为一个拥有财富与身份的城市人。这种差距越大,渴望也就越强烈,在缺乏一个比较公正的向上提升的体制管道的情形下,极端强烈的渴望反而会成为一种精神压力,成为妨碍健康生存的阻力。在富士康,物质待遇并非触发员工们的不安情绪的直接诱因。他们互相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背后透露的那种自我封闭的精神困境,才是导致员工相继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连同一寝室里的人也很少交流,“住在一起就跟陌生人一样”。社会学奠基人爱米尔·涂尔干在他的《自杀论》中谈到,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便越容易自杀。如果说这个社会尚缺乏一种自由生动而又广泛深入的普遍交往,那么,在富士康,这种情况就更加极端化了。
但若进一步追问:又是什么心理原因导致这些员工们宁愿自甘承受心灵的孤独呢?笔者认为,对自己社会身份的不认同与强烈的自卑感,是导致员工们走向自我封闭的主要原因。报道中说,在富士康大多数男员工的言语中,除了使用第一人称“我”之外,对他人的称呼,几乎都用一个最卑贱、最粗陋的字眼“鸟毛”。他们这样称呼别人,也允许别人这样称呼自己,这说明,这些员工对自己的身份怀有严重的不接纳。他们一方面怀有强烈的成功梦,一方面又把现实的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这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的心理撕扯。一旦承受不住,那么就很可能会选择死亡,“跳楼”是他们用以表达自己对现实和自我的极度失望的一个极端的方式。以“第七跳”卢新为例,走出农村、有了本科学历的他,梦想能成为对城市文明有用的人。可是看起来这一切都很难找到实现的渠道,越向往就越失落,自我否定导致自我毁灭。轻生太愚蠢,在不归之路上,他可知那真正的罪人并非他自己,而只是强大的外部压抑?
对这些年轻“农民工”们的心理救助,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当下中国人的心灵自救,这样说并不夸张。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方向同样重要:首先,应设法降低人们对未来的过高心理预期;另外,应设法帮助人们树立自信,恢复他们的尊严。而这恰恰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曾粗暴地从他们内心夺走的价值。富士康的“自杀魔咒”问题绝非个别。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共同面对着强大的生存压力、无价值感和无目标性的生存情境。在心灵丧失本体的时代,那种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物质主义的心理预期的声音,已经成为“广义催眠”的一种可怕形式。空洞的兴奋剂式的激励变成头上无形的鞭子,让匆匆低头走路的人不再记得仰望头顶无垠的天空。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毕生致力于倡导建构一个健全的、人道的社会。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社会,首先就要求社会成员努力恢复自己内在的健全心态与人道价值。以富士康的员工们为例,他们需要懂得:自己并不是企业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而已,每一名员工都是鲜活的、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有远大愿景的美丽生命。他们的工作不单单是为了养家糊口,作为世界高科技电子产业的制造者,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价值。他们心灵手巧、技艺高超,他们理应受到全社会和自我的尊敬。在工作平台之外,他们还有着更丰富的生命潜质等待着他们自己去开发。无论怎样,他们都能够为自己创造充实、自尊的一生。他们需要知道:财富不是唯一衡量成功的标准,寻找真实的自我。如果员工们能够安立自我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方向,相信他们就会参破“自杀魔咒”,对眼前的种种磨炼有更大的承受力与应对智慧。■
编辑:卢劲杉[email protected]
·心疗DIY·
读经典唤醒晦暗的人生
推荐三本书,特别推荐给郁郁不得志、在现代社会的大机器中旋转挣扎的年轻人:《复活》、《悲惨世界》、《基度山伯爵》。这三本书的作者都是100多年前的文坛巨匠,他们虽已作古百年,可作品却流传百世,到今天也依然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在《复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社会挤压到最底层的妓女,也有着人性的光辉;大师雨果在他描绘的《悲惨世界》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贵的灵魂;至于《基度山伯爵》,这是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故事可以启发我们:我们可以在更长的时段里,来看待人生的荣辱成败。总之,经典是有力量的,阅读它们,可以开阔视野,深化思考,让我们虽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可以延展到更辽远的地方。
·心理CT·
自尊测试
一般情况下,你满意自己照片中的留影吗?
a.很满意。 b.不满意。 c.我几乎不去看以前的照片。
高品质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反应是:
a.朋友式的赞赏。 b.领导的夸奖。 c.不敢对别人有期望。
如果你囊中羞涩,身份不高,你对自己穿着的要求是:
a.要得体、整洁,要有自己的气质。 b.普通人就穿普通的衣服,没有高要求。
c.没心情考虑衣着,邋遢。
当领导对你的批评有辱你的人格时,你会怎样表现?
a.告诉对方,你不能侮辱我。愿意用体面、正规的方式雪耻。
b.考虑到利害关系,不能当面发作,但会暗地里报复或怠工。
c.怨自己的命不好,喝闷酒,找人撒气。
在大市场购物时,你与买主如何讨价?
a.适可而止,东西喜欢,价格可以接受就行。 b.不把价格讲到最底,喜欢的东西也宁可不买。
c.软硬兼施,喜欢的东西不用最低的价格买到不罢休。
旅途中发现有不太熟的人很欣赏你,你的表现如何?
a.欣然接纳他或她对我的好感,并愿意向他或她表达自己的善意。
b.不知怎样应对,不太会与陌生人交往。
c.不需要这样的欣赏,谁也不了解我,我也不需要别人的了解。
如果身边有人比你优秀,你对他的态度如何?
a.欣赏他(她),与他(她)做朋友。
b.羡慕他(她),私下与他(她)比,希望自己也能同样或更加优秀。
c.不感兴趣,我就是不优秀,所以没心思与优秀的人在一起。
如果不得不做了违心的事,事后你会:
a.向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心不安,就要去改正。
b.把不安埋在心里,有意不去想它,但如果以后有机会可能会挽回曾经的过失。
c.会告诉自己人人都这样,只要自己习惯就好了。
分值:a. 5分b. 3分c.1分
自2010年起,叩问心门栏目开设“心理测试”,测试答案解析请见www.jcfyzz.com心理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