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最基本、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不失时机地做好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蒙教育,不断探索创造型人才培养规律,努力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谈点拙见。
1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简单点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1.2 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1.3 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
1.4 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1.5 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2 创造者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前进的动力,是人类智慧之最。创造,是对以往的否定,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成果的最有价值的劳动!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根据“创造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这个公式,一个人要想进行成功的创造,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宽广深厚的背景知识;②一定的智力发展;③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教育,就要端正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学生从“视为物”到“视为人”,即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思维能动性强的人,把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看成师生双方努力的结果。
3.2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平日工作中,笔者个人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些尝试。①语言激趣;②以美激趣;③以用激趣。
3.3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在我们课堂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学生不再满足于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他们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他们需要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针对这种形势,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已经不是照本宣科,把知识教会就行了,我们更大的任务是去引导学生,让他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研究。
3.4 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管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
3.5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3.6 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
3.7 鼓励学生求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存同求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就曾写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名句。存同求异就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想别人不曾想,做前人未曾做,独辟蹊径,从而诱发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8 诱发灵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9 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总之,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思维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意向,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几要素的积极作用,使思维活动有趣、深入、持久;同时还要指点学生学习创造思维过程中的规律,用发展联想、一题多解、比较异同、互相转化等方法增强创造思维,达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1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简单点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1.2 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1.3 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
1.4 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1.5 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2 创造者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前进的动力,是人类智慧之最。创造,是对以往的否定,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成果的最有价值的劳动!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根据“创造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这个公式,一个人要想进行成功的创造,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宽广深厚的背景知识;②一定的智力发展;③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1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教育,就要端正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学生从“视为物”到“视为人”,即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思维能动性强的人,把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看成师生双方努力的结果。
3.2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平日工作中,笔者个人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些尝试。①语言激趣;②以美激趣;③以用激趣。
3.3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在我们课堂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学生不再满足于吃别人嚼过的东西,他们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他们需要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针对这种形势,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已经不是照本宣科,把知识教会就行了,我们更大的任务是去引导学生,让他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研究。
3.4 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管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
3.5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3.6 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
3.7 鼓励学生求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鼓励学生存同求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就曾写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名句。存同求异就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想别人不曾想,做前人未曾做,独辟蹊径,从而诱发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8 诱发灵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9 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总之,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思维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意向,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几要素的积极作用,使思维活动有趣、深入、持久;同时还要指点学生学习创造思维过程中的规律,用发展联想、一题多解、比较异同、互相转化等方法增强创造思维,达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