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他认为,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提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适时恰当地有效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
【关键词】提问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其中,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二是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三是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或可无,无层次无坡度;四是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五是教师评价枯燥,给予学生的反馈缺乏针对性。可见,能否有效地设计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课改的成败。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一、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应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主线设问,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上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演示“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制取的Fe(OH)2沉淀。”的实验。然而,这一实验现象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学生不以为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教师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在问题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实验内容细化成问题,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实验前,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有何颜色?
问题2:当把胶头滴管里的NaOH溶液挤到FeSO4溶液时,看到什么现象?随即又看到什么现象?
问题3: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
问题4: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采取怎样的措施可避免其被氧化? 实验室里是如何保存易被氧化药品?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并根据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原理,联想到可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如苯、汽油等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NaOH溶液,这样得到的白色沉淀现象就十分明显了。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如在学习“原电池”的知识时,用去掉带钮扣电池的音乐贺卡与插着Zn片和 Cu片的柠檬相接后发出音乐声,以实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原电池定义后,以学生演示实验解释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可以設计如下的问题程序进行讨论:(1)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锌和铜哪个更容易失电子?(3)氢离子在哪得到电子,这些电子是谁失去的?(4)实验中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5)电流和电子流动的方向?(6)设计并动手组装原电池,写出体会?为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原电池原理,利用微机软件模拟原电池原理讲解,在由静到动,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中,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整个原电池闭合回路的形成过程。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三、问题设计要有互动性
传统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单向性的,即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条件使学生从勇敢地提出问题,到善于发现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到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思”共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和谐发展。
例如,在“硝酸的化学性质”一节,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实验: ①向硝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②向硝酸中加入铝片;③Na2CO3溶液中加入硝酸;④将Cu丝插入浓硝酸中;⑤将Cu丝插入稀硝酸中;⑥将活性炭与浓硝酸一起加热。并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谈谈从中获得什么?
生1:硝酸具有酸性。上面的①③方案充分证明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④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这与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无色H2相矛盾。
生2:我们又将①加热了,溶液的红色褪去,这说明硝酸不仅有酸性,还有其它的性质。
生3: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产生H2,Cu与浓硫酸加热放出的就是SO2。按照④Cu和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u(NO3)2,按照⑥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O2。
优化问题设计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有针对性、有艺术性地灵活应用,优化问题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提问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其中,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二是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三是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或可无,无层次无坡度;四是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五是教师评价枯燥,给予学生的反馈缺乏针对性。可见,能否有效地设计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课改的成败。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一、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应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主线设问,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上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演示“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制取的Fe(OH)2沉淀。”的实验。然而,这一实验现象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学生不以为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教师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在问题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实验内容细化成问题,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实验前,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有何颜色?
问题2:当把胶头滴管里的NaOH溶液挤到FeSO4溶液时,看到什么现象?随即又看到什么现象?
问题3: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
问题4: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采取怎样的措施可避免其被氧化? 实验室里是如何保存易被氧化药品?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并根据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原理,联想到可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如苯、汽油等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NaOH溶液,这样得到的白色沉淀现象就十分明显了。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如在学习“原电池”的知识时,用去掉带钮扣电池的音乐贺卡与插着Zn片和 Cu片的柠檬相接后发出音乐声,以实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原电池定义后,以学生演示实验解释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可以設计如下的问题程序进行讨论:(1)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锌和铜哪个更容易失电子?(3)氢离子在哪得到电子,这些电子是谁失去的?(4)实验中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5)电流和电子流动的方向?(6)设计并动手组装原电池,写出体会?为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原电池原理,利用微机软件模拟原电池原理讲解,在由静到动,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中,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整个原电池闭合回路的形成过程。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三、问题设计要有互动性
传统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单向性的,即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条件使学生从勇敢地提出问题,到善于发现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到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思”共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和谐发展。
例如,在“硝酸的化学性质”一节,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实验: ①向硝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②向硝酸中加入铝片;③Na2CO3溶液中加入硝酸;④将Cu丝插入浓硝酸中;⑤将Cu丝插入稀硝酸中;⑥将活性炭与浓硝酸一起加热。并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谈谈从中获得什么?
生1:硝酸具有酸性。上面的①③方案充分证明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④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这与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无色H2相矛盾。
生2:我们又将①加热了,溶液的红色褪去,这说明硝酸不仅有酸性,还有其它的性质。
生3: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产生H2,Cu与浓硫酸加热放出的就是SO2。按照④Cu和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u(NO3)2,按照⑥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O2。
优化问题设计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有针对性、有艺术性地灵活应用,优化问题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