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他认为,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提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适时恰当地有效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
  【关键词】提问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其中,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浅显琐碎问题过多,没有方向性;二是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三是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或可无,无层次无坡度;四是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五是教师评价枯燥,给予学生的反馈缺乏针对性。可见,能否有效地设计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课改的成败。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一、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应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主线设问,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上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演示“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制取的Fe(OH)2沉淀。”的实验。然而,这一实验现象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学生不以为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教师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在问题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实验内容细化成问题,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实验前,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有何颜色?
  问题2:当把胶头滴管里的NaOH溶液挤到FeSO4溶液时,看到什么现象?随即又看到什么现象?
  问题3: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
  问题4: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采取怎样的措施可避免其被氧化? 实验室里是如何保存易被氧化药品?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并根据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原理,联想到可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如苯、汽油等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NaOH溶液,这样得到的白色沉淀现象就十分明显了。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如在学习“原电池”的知识时,用去掉带钮扣电池的音乐贺卡与插着Zn片和 Cu片的柠檬相接后发出音乐声,以实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原电池定义后,以学生演示实验解释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可以設计如下的问题程序进行讨论:(1)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锌和铜哪个更容易失电子?(3)氢离子在哪得到电子,这些电子是谁失去的?(4)实验中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5)电流和电子流动的方向?(6)设计并动手组装原电池,写出体会?为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原电池原理,利用微机软件模拟原电池原理讲解,在由静到动,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中,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整个原电池闭合回路的形成过程。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三、问题设计要有互动性
  传统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单向性的,即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条件使学生从勇敢地提出问题,到善于发现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到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思”共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和谐发展。
  例如,在“硝酸的化学性质”一节,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实验: ①向硝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②向硝酸中加入铝片;③Na2CO3溶液中加入硝酸;④将Cu丝插入浓硝酸中;⑤将Cu丝插入稀硝酸中;⑥将活性炭与浓硝酸一起加热。并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谈谈从中获得什么?
  生1:硝酸具有酸性。上面的①③方案充分证明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④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这与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无色H2相矛盾。
  生2:我们又将①加热了,溶液的红色褪去,这说明硝酸不仅有酸性,还有其它的性质。
  生3: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产生H2,Cu与浓硫酸加热放出的就是SO2。按照④Cu和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u(NO3)2,按照⑥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O2。
  优化问题设计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摸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有针对性、有艺术性地灵活应用,优化问题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初,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松杉葱郁,生机勃勃。4000多头鹿在林间出没,和鹿在同一片森林生活的还有凶残的狼。狼是鹿的天敌,它们贪婪的目
在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草场流行有与在前苏联广泛分布的泡状棘球蚴其成虫具球形子宫相似的病原,过去称之为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我们在比较研究了它与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
山西省阳城县凤城镇北安阳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开放性与实践性教学理念,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
2500年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怕克总结出了他在西亚、北非和地中海沿岸所见过的最伟大的T处人造景观,认为它们是“一见倾心、永难磨灭”的世界奇观。巴比伦空中花园便是这眩人
目的初步探讨我国结核分支杆菌的数目可变串联重复位点(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的分布特征及其在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组中的5个VNTR
目的 了解恙虫病东方体CMY株与其它株的关系。方法 测定CMY株sta56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其它株相就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在测定的324bp序列中,GC含量为43.5%;与Karp、Gilliam、Kato、kuroki、Kawasaki及Shimokoshi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笔优秀的历史遗产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保留、传递下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内容上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有介绍古代科学成就的、有阐述当时进步思想的、有鞭挞邪恶势力的、有抒写伟大胸怀、抱负的、有赞美杰出英雄人物的。这些内容都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
在非本行业的人看来现在的教师是指专门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甚至我们的有些教师也是如此对自己的事业定位的。这样的定位太狭隘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其实,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创造性的社会工作。教师需要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有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一个不具备教育法律素养的教师是教不出思想道德高尚的社会型人才的,最多也
教学已二十多个年头了,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已经适应了数学教学,并且深深喜欢上了数学,不敢说自己有教学上的经验,但可以说有一些感受。  一、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
【摘 要】根据地面测报业务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从2012年4月1日起所有的气象台站,取消了天气报和加密天气报的发报任务,改为发送新长Z文件传输数据文件,同时对基准站和基本站的观测任务和发报任务进行了调整,并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和编报以及新长Z文件数据传输做出了新的规定。全体测报工作人员应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地面测报工作业务调整后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向,快速地掌握地面观测业务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地面观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