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人力资本在吸引FDI(外国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均有论述。普遍认为,人力资本与FDI的流入以及技术外溢存在着良性循环。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印人力资本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指出两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异同以及对FDI流入的影响。
一、整体人口素质
一国整体人口素质的高低对于FDI的流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从人口素质的定义来看,它主要由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个体素质进行组合,就形成统一的社会人口素质。根据人口素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一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在健康状况方面整体远远超过印度的水平,且医疗卫生状况也明显优于印度。从教育水平来说,中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91%,远高于印度的61%。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也高于印度的水平。在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的人类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为81,印度则落后不少,位于第126名。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影响印度吸引外资的因素之一。
二、劳动力资本
中印两国同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目前劳动力资源量的比较来看,中国是高于印度的。中国在2000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高达8.7亿,且仍呈增长趋势。印度则为6.2亿。但据联合国统计数据预测,到2030年,印度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超过中国,达9.6亿,而中国则为9.1亿。在人口抚养比关系上(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率),中国的形式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10%,即10个劳动力抚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但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抚养比2010年将超过10%,2030年超过20%。虽然中印均面临人口老年化问题,但印度由于没有控制出生率,所以相对来说,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印度目前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8%,到2030年则将比中国低10个百分点。
虽然长远来看,印度在劳动力人口和抚养比的关系上均优于中国,但从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来看,印度却不容乐观。如果将来印度的教育普及程度保持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不变,按照维也纳人口统计研究所的郭乔恩和牛津大学的迈克奈的预测,至2026年,印度有近1/3(32%)的25岁至以上的人口将为未接受任何正式学校教育的文盲,这将严重影响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再从劳动力成本来分析两国的状况。劳动力成本优势均是两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就目前来看,中国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成本明显高于印度,且仍呈较大幅度(超过10% )的上升趋势。因此,仅就劳动力价格来说,中国目前没有印度有优势。
但就吸引外资来说,低劳动力成本并非有力的竞争优势,除非与之相伴随的是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但其总体劳动生产率一直都低于中国,且差距越来越大。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比较即可证明。从1995—2000年,中国增长了90.2%,印度增长54.5%。2000—2005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63.4%,而印度只增长26.9%。
再分三级产业来看,由于中印产业结构不同,所以行业劳动生产率也各具特色。两国农业方面的劳动生产率不相上下,而在工业方面则大相径庭。中国走的是制造业发展的道路,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我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在印度两倍以上,且平均每年以9.3%的增长率在发展。制造业的强竞争力使我国制造业在全行业吸引的外资中占26%的比重。而印度走的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印度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过半,因此其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但两者差距也不是很大。然而印度工业劳动生产率过低,且增长十分缓慢,所以印度工业行业吸收的外资只占整个行业15%,而服务业吸引的外资占全行业近50%。据估计,由于印度在软件开发、娱乐和金融服务方面发展迅速,到 2008 年,将有200万金融服务的工作岗位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印度,而中国的服务业受到竞争水平、开放程度的制约,吸引外资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教育支出与效果
舒尔茨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一国的健康和教育投入对该国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口健康状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水平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育投入事关人才问题,而人才对于FDI的流入以及吸收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比较低的,且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16%。低于2004年的2.79%,也低于2002年的3.41%。而印度则一直保持在4%左右,并呈上升趋势。但总的来说,两国都面临着教育投入两极分化的问题,即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薄弱,而对高等教育投资过度,造成人才浪费。
印度的教育两极分化的情况较中国来说更为严重。一方面,印度的文盲率高,各级教育的入学率都低于中国,另一方面,印度教育系统的质量在世界排名还是靠前的。从满足竞争经济需要的程度来排序,印度教育系统的质量位于第25位,而中国则位于第62位。特别在数学和科学的教育质量上,印度可以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而中国则落后位于第51位。
印度的IT产业上令人瞩目的发展与成就,与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储备密不可分。印度除了重视高等教育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各职业教育机构和培训中心执业规范、教学严谨,并有统一的标准。这样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模式,为印度的软件行业提供了各级人才。印度的信息服务业是印度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占印度FDI比重的23.55%。此外,印度的大学每年可以向社会输送二百万说英语的毕业生,这对印度服务业外资的流入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信息服务加上金融和电信服务业的外资,合占印度FDI比重的46.65%。另外,印度的医药、化工等技术行业也是FDI投放的重点。
而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政府投入较多,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重点不明确,人才梯度不清晰,造成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我国一直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其他各类培训机构更是极不规范。没有形成各类教育模式齐头并进的形式,培养人才单一化。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力资本没有在吸引外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赖明勇等(2002)对我国三类人力资本不同指标(中学生入学率、大学生入学率、政府教育投入)分析的结果证明,我国FDI投资分布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业为主,因此具有中学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反而比具有大学教育程度者能够较好地与FDI结合在一起。
四、技术水平和研发活动
中印均是国际R&D投资流向的国家。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在R&D支出和研究、技术人员数量上均优于印度,但从微观方面,印度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却远远超出中国的水平。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还很不健全,且法律制度和政策也不完善,不但抑制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也使技术扩散和推广作用难以发挥,不能有效地为市场服务。而印度法律体系较完备,社会具备较强的契约意识,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再加上有大量低工资的工程师、科学家,他们精通英文,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更有利于与西方的技术合作。因此,在吸纳外资带来的新技术方面,印度明显强于中国。这可体现在“企业层面的技术吸收”和“FDI与技术转移”这两项指标的排名上。但印度科研存在贵族化的特征,一些高种姓的科学家不屑于关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开发,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便是典型。该产业绕过了印度普通劳动力资源的困境,凭借其教育的贵族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科研发展的贵族化特征,来直接与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接轨”。此外,两国均存在科技人才外流严重,科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整体人口素质、劳动生产率方面均优于印度,但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印度有着很大差距。此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形势也比不上印度。
《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谈到国外投资在中国和印度建立研发中心的理由时指出: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主要是中国政府优惠政策所导致结果。而在印度,吸引研发投入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印度的大量高素质科技人才。因此,中国要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FDI投入,人力资本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不论中国还是印度,引进外资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及技术外溢的效果,发展本国企业。印度的信息产业借助外资发展成功,就是我们的例子。但如果人力资本发展跟不上,技术外溢的效果则不佳,最终也达不到预定目标。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印度发展人力资本的措施,扬长避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力资本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最终达到发展本国企业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一、整体人口素质
一国整体人口素质的高低对于FDI的流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从人口素质的定义来看,它主要由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个体素质进行组合,就形成统一的社会人口素质。根据人口素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一些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在健康状况方面整体远远超过印度的水平,且医疗卫生状况也明显优于印度。从教育水平来说,中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达91%,远高于印度的61%。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也高于印度的水平。在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的人类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为81,印度则落后不少,位于第126名。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影响印度吸引外资的因素之一。
二、劳动力资本
中印两国同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目前劳动力资源量的比较来看,中国是高于印度的。中国在2000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高达8.7亿,且仍呈增长趋势。印度则为6.2亿。但据联合国统计数据预测,到2030年,印度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超过中国,达9.6亿,而中国则为9.1亿。在人口抚养比关系上(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率),中国的形式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10%,即10个劳动力抚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但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抚养比2010年将超过10%,2030年超过20%。虽然中印均面临人口老年化问题,但印度由于没有控制出生率,所以相对来说,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印度目前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8%,到2030年则将比中国低10个百分点。
虽然长远来看,印度在劳动力人口和抚养比的关系上均优于中国,但从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来看,印度却不容乐观。如果将来印度的教育普及程度保持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不变,按照维也纳人口统计研究所的郭乔恩和牛津大学的迈克奈的预测,至2026年,印度有近1/3(32%)的25岁至以上的人口将为未接受任何正式学校教育的文盲,这将严重影响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再从劳动力成本来分析两国的状况。劳动力成本优势均是两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就目前来看,中国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成本明显高于印度,且仍呈较大幅度(超过10% )的上升趋势。因此,仅就劳动力价格来说,中国目前没有印度有优势。
但就吸引外资来说,低劳动力成本并非有力的竞争优势,除非与之相伴随的是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但其总体劳动生产率一直都低于中国,且差距越来越大。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比较即可证明。从1995—2000年,中国增长了90.2%,印度增长54.5%。2000—2005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63.4%,而印度只增长26.9%。
再分三级产业来看,由于中印产业结构不同,所以行业劳动生产率也各具特色。两国农业方面的劳动生产率不相上下,而在工业方面则大相径庭。中国走的是制造业发展的道路,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我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在印度两倍以上,且平均每年以9.3%的增长率在发展。制造业的强竞争力使我国制造业在全行业吸引的外资中占26%的比重。而印度走的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印度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过半,因此其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但两者差距也不是很大。然而印度工业劳动生产率过低,且增长十分缓慢,所以印度工业行业吸收的外资只占整个行业15%,而服务业吸引的外资占全行业近50%。据估计,由于印度在软件开发、娱乐和金融服务方面发展迅速,到 2008 年,将有200万金融服务的工作岗位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印度,而中国的服务业受到竞争水平、开放程度的制约,吸引外资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教育支出与效果
舒尔茨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一国的健康和教育投入对该国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口健康状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水平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育投入事关人才问题,而人才对于FDI的流入以及吸收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比较低的,且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是2.16%。低于2004年的2.79%,也低于2002年的3.41%。而印度则一直保持在4%左右,并呈上升趋势。但总的来说,两国都面临着教育投入两极分化的问题,即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薄弱,而对高等教育投资过度,造成人才浪费。
印度的教育两极分化的情况较中国来说更为严重。一方面,印度的文盲率高,各级教育的入学率都低于中国,另一方面,印度教育系统的质量在世界排名还是靠前的。从满足竞争经济需要的程度来排序,印度教育系统的质量位于第25位,而中国则位于第62位。特别在数学和科学的教育质量上,印度可以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而中国则落后位于第51位。
印度的IT产业上令人瞩目的发展与成就,与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储备密不可分。印度除了重视高等教育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目前,印度每年约有50万新生软件人才,其中大学毕业的只有7.4万,剩下的几乎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培养出来的。各职业教育机构和培训中心执业规范、教学严谨,并有统一的标准。这样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模式,为印度的软件行业提供了各级人才。印度的信息服务业是印度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占印度FDI比重的23.55%。此外,印度的大学每年可以向社会输送二百万说英语的毕业生,这对印度服务业外资的流入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信息服务加上金融和电信服务业的外资,合占印度FDI比重的46.65%。另外,印度的医药、化工等技术行业也是FDI投放的重点。
而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政府投入较多,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重点不明确,人才梯度不清晰,造成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我国一直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其他各类培训机构更是极不规范。没有形成各类教育模式齐头并进的形式,培养人才单一化。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力资本没有在吸引外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赖明勇等(2002)对我国三类人力资本不同指标(中学生入学率、大学生入学率、政府教育投入)分析的结果证明,我国FDI投资分布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业为主,因此具有中学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反而比具有大学教育程度者能够较好地与FDI结合在一起。
四、技术水平和研发活动
中印均是国际R&D投资流向的国家。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在R&D支出和研究、技术人员数量上均优于印度,但从微观方面,印度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却远远超出中国的水平。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还很不健全,且法律制度和政策也不完善,不但抑制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也使技术扩散和推广作用难以发挥,不能有效地为市场服务。而印度法律体系较完备,社会具备较强的契约意识,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再加上有大量低工资的工程师、科学家,他们精通英文,这些因素,都使得印度更有利于与西方的技术合作。因此,在吸纳外资带来的新技术方面,印度明显强于中国。这可体现在“企业层面的技术吸收”和“FDI与技术转移”这两项指标的排名上。但印度科研存在贵族化的特征,一些高种姓的科学家不屑于关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开发,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便是典型。该产业绕过了印度普通劳动力资源的困境,凭借其教育的贵族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科研发展的贵族化特征,来直接与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接轨”。此外,两国均存在科技人才外流严重,科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整体人口素质、劳动生产率方面均优于印度,但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印度有着很大差距。此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形势也比不上印度。
《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谈到国外投资在中国和印度建立研发中心的理由时指出: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主要是中国政府优惠政策所导致结果。而在印度,吸引研发投入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印度的大量高素质科技人才。因此,中国要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FDI投入,人力资本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不论中国还是印度,引进外资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及技术外溢的效果,发展本国企业。印度的信息产业借助外资发展成功,就是我们的例子。但如果人力资本发展跟不上,技术外溢的效果则不佳,最终也达不到预定目标。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印度发展人力资本的措施,扬长避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力资本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最终达到发展本国企业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