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惯,长大管”的家教要不得
博主:薛 涌
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放任娇惯。有家长说:“我并非让孩子达到我的什么期望,但孩子养成了难以容忍的坏毛病——比如沉溺于网络——不强制不行!”
孩子陷于网络、手机而不能自拔,是笔者所带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些东西对有些孩子来说,如同毒瘾一样戒不了,最终严重影响到学业,乃至高中毕业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有些学霸型的孩子,也会熬夜玩儿网络游戏。笔者知道,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但是,至少就自己接触的圈子情况看,中国的情况似乎比美国严重得多。
据了解,美国的家长,特别是教育背景好的家长,在网络、手机等方面对孩子控制得很严。硅谷那些创造了这些玩意儿的高科技人士,往往更严。比如,硅谷的高工、高管,喜欢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华德福学校。那里低年级的学生甚至连屏幕都禁止。这些高科技人士,往往不让孩子在13岁以前接触网络、手机等。过了这个年纪,每天的上网时间也控制得很严;而且,上网一定要在全家的起居室,不得在自己的卧室里,等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小的时候最依赖父母,也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管孩子”在这个时期最有效。当然,这种管,不是消极的,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等;而是积极的,即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小时候,对屏幕等基本没有兴趣,因为粘妈妈还粘不过来;等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的欲求强烈,正好是父母逐渐退出、让孩子“自作主张”的阶段。这也是为孩子远走高飞的必要准备。许多中国的父母,则恰恰相反:孩子小时候依赖父母,自己没有时间,索性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只要不来麻烦自己就行。等孩子进入青春期,该独立的时候,父母一看大事不好,反而开始管了。孩子年纪越来越大,但获得的自由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这种反人性、反成长的做法,自然会激起反叛。
更糟糕的是,这些家长为了改变孩子的坏毛病,往往操之过急、矫枉过正。笔者曾多次对家长说:“孩子迷恋网络、手机,从小养成的坏毛病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掉。建议家长更多地从积极的角度想办法,比如送孩子去学游泳等,引导他们发展些课外的兴趣爱好,有个调剂,同时也培训了孩子性格,拓宽社会视野。当生活不再那么单调以后,从网络游戏中脱身也就容易了。”从小惯,长大管,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大毛病,目前还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现在,是该警觉的时候了。
(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00ef40102vhj2.html)
有些“专家”不是教育家
博主:许兴亮
适逢教育改革盛世,专家层出不穷。今天先学后教,明天以学为主;今天一个三段式,明天一个四循环……在教育变革的大潮中,一个个教育专家闪亮登场。在媒体聚焦、社会关注之下,专家们时常在国内飞来飞去,忙于作报告、搞演讲,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真正的教育家植根在教育实践的泥土中,耐得寂寞和清贫,秉持着超乎常人的执着和淡然。从二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哪一个是热衷于四处作报告的教育家?综观时下四处作报告的专家,往往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大谈自己的过五关斩六将,不言自己的走麦城,让与会者艳羡仰慕;二是善于抓热点、找噱头,发与众不同的言论,惹人眼球。
曾听过一位在地方上小有名气的专家说过:“时下,会干的不如会说的!”有些专家报上有名、新闻中有影、国内有声,然而,在当地却不被学校和老师们认可,原因何在?脚踏实地做教育的功夫不到,夸夸其谈的虚功不少,加之,这样的专家大多教学成绩不高,如何能让老师们信服?这也正是这类专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所在。四处飞来飞去作报告的专家,有的是闻一知三、做一说十的忽悠本领,唯独没有俯下身子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如何经得起时间检验?
由此,不难想起宋代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应该属于少年天才吧,但其父为谋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终使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不以脚踏实地,百年树人,而只是热衷四处作报告的专家们结局会怎样?答案不言自明。
还是那句话,真正的教育家是干出来的,绝不是说出来的。
(博客链接:http://tajy2014.blog.edu.cn/home.php?mod=space
博主:薛 涌
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放任娇惯。有家长说:“我并非让孩子达到我的什么期望,但孩子养成了难以容忍的坏毛病——比如沉溺于网络——不强制不行!”
孩子陷于网络、手机而不能自拔,是笔者所带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些东西对有些孩子来说,如同毒瘾一样戒不了,最终严重影响到学业,乃至高中毕业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有些学霸型的孩子,也会熬夜玩儿网络游戏。笔者知道,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但是,至少就自己接触的圈子情况看,中国的情况似乎比美国严重得多。
据了解,美国的家长,特别是教育背景好的家长,在网络、手机等方面对孩子控制得很严。硅谷那些创造了这些玩意儿的高科技人士,往往更严。比如,硅谷的高工、高管,喜欢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华德福学校。那里低年级的学生甚至连屏幕都禁止。这些高科技人士,往往不让孩子在13岁以前接触网络、手机等。过了这个年纪,每天的上网时间也控制得很严;而且,上网一定要在全家的起居室,不得在自己的卧室里,等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小的时候最依赖父母,也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管孩子”在这个时期最有效。当然,这种管,不是消极的,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等;而是积极的,即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小时候,对屏幕等基本没有兴趣,因为粘妈妈还粘不过来;等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的欲求强烈,正好是父母逐渐退出、让孩子“自作主张”的阶段。这也是为孩子远走高飞的必要准备。许多中国的父母,则恰恰相反:孩子小时候依赖父母,自己没有时间,索性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只要不来麻烦自己就行。等孩子进入青春期,该独立的时候,父母一看大事不好,反而开始管了。孩子年纪越来越大,但获得的自由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这种反人性、反成长的做法,自然会激起反叛。
更糟糕的是,这些家长为了改变孩子的坏毛病,往往操之过急、矫枉过正。笔者曾多次对家长说:“孩子迷恋网络、手机,从小养成的坏毛病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掉。建议家长更多地从积极的角度想办法,比如送孩子去学游泳等,引导他们发展些课外的兴趣爱好,有个调剂,同时也培训了孩子性格,拓宽社会视野。当生活不再那么单调以后,从网络游戏中脱身也就容易了。”从小惯,长大管,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大毛病,目前还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现在,是该警觉的时候了。
(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f00ef40102vhj2.html)
有些“专家”不是教育家
博主:许兴亮
适逢教育改革盛世,专家层出不穷。今天先学后教,明天以学为主;今天一个三段式,明天一个四循环……在教育变革的大潮中,一个个教育专家闪亮登场。在媒体聚焦、社会关注之下,专家们时常在国内飞来飞去,忙于作报告、搞演讲,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真正的教育家植根在教育实践的泥土中,耐得寂寞和清贫,秉持着超乎常人的执着和淡然。从二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哪一个是热衷于四处作报告的教育家?综观时下四处作报告的专家,往往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大谈自己的过五关斩六将,不言自己的走麦城,让与会者艳羡仰慕;二是善于抓热点、找噱头,发与众不同的言论,惹人眼球。
曾听过一位在地方上小有名气的专家说过:“时下,会干的不如会说的!”有些专家报上有名、新闻中有影、国内有声,然而,在当地却不被学校和老师们认可,原因何在?脚踏实地做教育的功夫不到,夸夸其谈的虚功不少,加之,这样的专家大多教学成绩不高,如何能让老师们信服?这也正是这类专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所在。四处飞来飞去作报告的专家,有的是闻一知三、做一说十的忽悠本领,唯独没有俯下身子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如何经得起时间检验?
由此,不难想起宋代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应该属于少年天才吧,但其父为谋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终使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不以脚踏实地,百年树人,而只是热衷四处作报告的专家们结局会怎样?答案不言自明。
还是那句话,真正的教育家是干出来的,绝不是说出来的。
(博客链接:http://tajy2014.blog.edu.cn/home.php?mod=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