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不能仅仅靠“良心”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有时候是差别化对待。因为孩子是各不相同的,基础不同,资质不同,性格不同,等等。如果一刀切地教学,看似公平,恰恰不公平。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个性化、差别化地对待不同特点的孩子,大到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课程选择,小到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都是教师能够做到的教育公平。
  今天我很忐忑,因为今天到场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成员,都是中国各领域顶尖级的专家大师,而我是唯一来自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成员。李希贵也来自基础教育,但他长期做行政管理,而我从教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现在即使做了校长也经常上课,所以我是广大一线教师的代表。为什么这个学术团队让我参加呢?我理解,就相当于全国人大代表需要农民的代表,所以便让申纪兰当了代表。我就是这个“三十人”中的申纪兰。
  因为我只是一名教师,所以我不具备开阔恢宏的理论视野和高屋建瓴的宏观视角,我只能就自己朴素的感觉,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这个话题。
  在我看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宏大目标,应该通过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来实现。
  首先是政府的事。一说到“教育公平”,大家会想到“教育均衡”,而一说到“教育均衡”,大家自然会想到政府。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教育均衡有许多的事是只有政府才能做的。比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比如教育硬件的配置,还有优秀师资的分配以及教师待遇的一视同仁,等等,这些说了很多年,有的地方并没有做到,或者说做得不够好。现在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把这些做到位。
  我这里特别要说说杜绝择校生的问题。该不该杜绝择校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既然现在政府已经明确说了要杜绝择校生,那就要说到做到。现在的问题是,说归说,做归做。明明三令五申说要杜绝择校生,但择校依然存在,而且还很严重。政府呢,却睁只眼闭只眼,装作没看到。其实,如果政府真要杜绝是完全做得到的,比如通过学籍管理就可以杜绝择校生,但可惜有的地方政府并不真想杜绝择校生。这样一来,还谈什么“教育公平”呢?所以,我特别希望学生划片招生。所有学生一律就近入学,彻底杜绝择校生。违者以党纪政纪处分。
  还有集团化办学的问题。本来,“集团化办学”的想法是好的,所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但在不少地方实际效果并不好。合并几所学校,挂个名校的牌子就算是“集团化”了,其实不然。据我们的观察和感受,相当一部分地方集团化是忽悠老百姓的,我说得比较直白,换一个牌子,最后的结果是总校每年收点品牌费,没有实际的意义。慢慢地,老百姓也反应过来了,大家还是认那一所母体学校。有时有人请我帮忙联系名校,就特别说明:“要本部,要本部!”就算不是挂牌子,而真的是将原来的几所学校合并成一所,是一个法人,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扩大,反而稀释了。那么大一所学校,那么多学生,怎么可能是“优质教育”?其实,政府多修几所学校,让每个学校的学生人数少一些,最好几百个人一所学校,让校长和老师们能够精耕细作,教育自然就优质了。
  还有人说:“均衡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均衡。”孤立地看,这话是对的。均衡的确不可能绝对,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均衡的含义也不一样。但说这话的人,侧重点却是在否定教育均衡,目的在于反对教育均衡——因为没有绝对的均衡,便不搞均衡。这才是说这话的用意。我们要警惕。
  在政府从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实现了均衡之后,学校交给校长了,教育公平便是校长的事了。校长应该在学校管理、队伍打造、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和德育创新等方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平等的教育。这就是教育公平。
  要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不但其受教育权不被剥夺,而且能够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尊重。我这话不是没有针对性的。的确有不少学校因为应试教育的需要,而在初三高三阶段强迫成绩不好的学生“自愿转学”,以减少分母,提高升学比例。这样做当然与教育公平相悖。
  学校还要切实保障每一个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权,包括对学校教育的监督权与建议权。这方面北京十一学校做得非常好,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以各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以前我去十一学校,中午吃饭时李希贵校长陪我吃了一会儿,便到旁边的包间里陪学生吃饭去了。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们学校的一项制度,每周每个中午都有校级领导和学生一块吃饭,那天刚好该他陪学生吃饭。这个吃饭可不仅仅是吃饭,而是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建议。那天学生给他的建议是提高学校空调的使用率。学生搞了调查统计,得出结论是学校不少空调的使用率并不高,他们希望学校能够重视这个问题。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当然,从学校层面来说,开发出不同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予以“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实现他能够达到的最好发展。这方面,北京十一学校依然做得很好,值得很多学校学习。
  从校长层面来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让学生们都能受到教师的关爱,这也是教育公平。作为公办学校的校长,显然无法通过提高物质待遇去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我当校长第一天就对老师们说过,我希望老师们的收入越多越好,但我做不到,因为我没有印钞机。我们学校的每一分钱都是国家拨给,我是无法指挥教育局的。那我能做的是什么呢?是帮助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我以我的职业经历和教育故事去感染老师们,让他们也体会到每天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我对老师们说过,如果你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就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我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限于时间不便多说。总之,只有让每一个老师都有健康的心态和专业的态度对待学生,每一个孩子才能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
  我本身是老师,我以我自身的经历引领我们的老师。有一次周末,我有意识地发了一组照片在微信上,那天成都的天气特别好,我在校园里面拍银杏树,孩子们跑过来让我给他们拍照,后来孩子们说校长跟我们一起拍照,我特别地开心,照片贴上去以后很多老师非常的受感染。我经常讲谁爱孩子的唧唧喳喳声谁就可以从事教育工作,谁爱孩子的唧唧喳喳声爱得入迷就可以获得职业的幸福。   教育公平和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教师层面看,教育公平体现在教师个人的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教育操守等方面。教师要严格遵守师德和国家对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恪守职业伦理,这是教师层面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富有爱心,能够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教育公平”。我知道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人不是不爱孩子,但他只爱家长对他“有表示”的孩子。这就损害教育公平了。还有教师只爱成绩好的学生,而不爱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也是教育不公平。举个微观的例子。两个学生都迟到了,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差。有的教师可能对成绩好的学生淡淡说几句便让他进教室了,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呢,则“到教室后排去,站一会儿”!看,在这细小的地方,就不公平了。所以我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关系着教育公平。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他的表情,语言态度都因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表现出亲疏,这也是不公平的。当然,所谓教育公平,有时候恰恰是差别化对待。因为孩子是各不相同的,基础不同,资质不同,性格不同,等等。如果一刀切地教学,看似公平,恰恰不公平。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个性化、差别化地对待不同特点的孩子,大到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课程选择,小到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都是教师能够做到的教育公平。
  我觉得要把学校办好,我特别主张导师朱永新老师的观点,把学校办小一些,办精致一些,这是政府可以做到的。我们的学校人数比较多,有的达到四五千人,朱老师说有的校长连老师都认不完,我刚去的几年还可以认得完,现在真的有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更认不完。
  现在老百姓对教育不满,我们说解决了一个有学上的问题,老百姓提出了上好学,而且我们各级政府都把这个口号接过来了,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涉及到什么才是好学校?
  在我的博客上有一个匿名的留言,我当时特别开心,估计是原来毕业了几年的一个学生写的,说在我的实验中学的时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我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了。
  我心里很清楚,学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结论,但这是我的目标,我想从孩子的角度提两个标准,什么是好学校,第一是快乐,第二要有收获。每天到学校去感觉很开心,盼着去上学。有一个故事,一个儿童对他的妈妈说我们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说明了这个孩子在学校不快乐。快乐不是看小品,看相声,学校要有收获,有快乐,还要有收获,这就是好学校。
  最后,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教师,所有教育公平的举措,都不能仅仅靠“自觉”“主动”和“良心”,而必须通过制度乃至法律来强力保证。
其他文献
一个行业的成熟度与其所提供的选择性直接相关。社会发展的多元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对学校特色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今,特色强校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但从理论界来看,对办学特色的许多问题的界定尚未十分清楚,许多专家观点也不尽一致。就校长而言,对办学特色的认识和实践更是因人而异,差别较大。  做任何事情都首先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然后再进行方式方法的选择。在展开学校办学特色实践之前,先谈三点认识思考:第
在省市“十二五”课题《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实施“审美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立美于教”和“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实现“以美引善”和“立美育德”的目的。课题组围绕“审美化教学教师素质结构”“教学设计审美化”“教学实施审美化”“教学评价审美化”等方面展开了实践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呈现、
全国新课程改革已经数年,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实施的效果如何?本文对贵州省黔南地区五县市的一线中学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包括28个中学,专访11次,被专访人员23人,召开座谈会5次(县城中学3次,农村中学2次),参与座谈的教师123人,并对参加课改的中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335份,回收330份;利用各中学学生花名册分成课改与非课改各随机抽查50名左右学生,未参加课改的班级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
作者:王林清 马彦周 张建和  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  该书根据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性,从实践视角分内容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作业流程体系三个部分进行阐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一书简要介绍了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概念与内涵,及其内容的细分与搌布;导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学生事务质量管理体系,并提出了持续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质量的方略;按照10类、256项的内容细分,分别设计制作了
一个人要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难成大器;一个民族也要有梦想,没有梦想的民族,行之不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他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引发了全国群众的强烈共鸣。教育,被称为最廉价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最独特最重要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最稳定最持续的力量。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同时令世界美好、国家强盛、民族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发展的过程和精华就浓缩在浩繁的古文里。它充满了凝聚力、召唤力和创造力,因此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激发文言文兴趣  据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如此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师生心中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啥?源于文言文拗口难懂,学生怕学;师见生怕,心不由生畏惧,于是,师渐渐也怕教。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六年级学生得培
近几年来,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为师生所了解,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型课程中广泛运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学习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知识建构来看,项目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不仅来源于课本和课堂,更来源于活动过程,不仅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在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思维培养来看,项目学习来自真实情境,情境千变万化,生成性问题层
没有成功的学校,只有顺应时代的学校;没有成功的学校,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省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小学秉承“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抓住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契机,积极进行“选课走班”活动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强认识  对于“选课走班”,三口镇中心小学高度重视,
成才必先成人,树人必先立德。随着“中国梦·我的梦”的深入人心以及泰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日益受到重视。2014年,江苏省文明委制定下发了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相关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礼四仪”,文明礼仪教育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重要位置。  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知“八礼四仪”,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认真落实,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引导和仪式教育的开展。2014年以来,江苏省泰州
2013年8月14日,江苏省苏州市长桥中心小学举行“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成立仪式。本次活动得到了省市区科协、天文协会支持。全国知名天文专家方成院士应邀出席并向长桥中心小学“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授旗。方成院士说,长桥中心小学长期将天文观测作为学校特色教学项目,同学们在领略了天象、亲近了宇宙的同时,将天文知识融入普通学习之中,将高深的学问变得浅显易懂,学习也因此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了。当天,方成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