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等三大制约因素。
[关键词] 文化 产业 问题 对策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文化作为国家地区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决定性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它对于我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
一、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绩。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赣南也不例外,赣州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近年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赣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引导,“文化产业”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赣州文化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在,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优秀作品数量不少,但有震撼力、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不多;文化需求较旺,但文化市场的潜力尚未激活。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观念、体制、人才三大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观念陈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认识不清。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认识模糊,习惯于把文化当作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功能;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模糊,没有看到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把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二是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实体性质认识不清。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和直接投入、直接经营的“事业型”模式,忽视其经营职能,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独立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三是对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认识不清。往往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而忽视或放弃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
2、管理体制落后。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政府与文化产业单位关系上,表现为政企不分、管办不分。将“管文化”的职能变成“办文化”的职能;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没有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经营责任不明确。二是在文化公益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界限模糊,职责不清。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文化公益性事业单位仍然是单纯的社会服务型事业单位,自身创收能力很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经费短缺、设施陈旧、功能萎缩等重重困难。三是在不同部门所辖文化产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上,还没有打破行业垄断、条块分割、业务交错的局面,调控不力,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对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
3、人才匮乏。
由于一部分国有文化产业单位仍沿袭国家包办事业单位的体制和社会福利型运行模式,在人事制度上,文化工作者一般都是国家干部,实行终身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实行工资制,不能调动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是大量拔尖人才流失,跨地区、跨行业优秀人才无法吸纳,致使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赣南文化人才较多,但拔尖的、大师级的人才很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日趋高技术化,从事这个产业的人才相当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短缺,尤其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兴市的重要战略机遇。对外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人们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作为文化兴市的突破口来抓,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在思想上明确人民群众是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统一的,从而真正树立起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观;既注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学会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办文化,研究广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使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推进文化产业体制创新。
一是转换政府职能。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具体向管宏观、从着眼“小文化”向发展“大文化”、从就文化抓文化向经济文化一体化转变。在确保党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大投资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保障;对公益经营性文化单位,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改进政府投入方式,按照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需要,实行“订货”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拨款制度,养作品不养人,实行按项目拨款或以奖代拨,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文化建设由政府单一拨款的状况,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领域。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推进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学会运用市场机制“经营文化”,盘活现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运用现代资本运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兴办文化产业。三是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推行全员聘用制,以岗设人,量化指标,严格考核,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工效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分配倾斜的力度,让少数经营能人和艺术能人先富起来。改革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对离退休人员试行集中管理,以便文化事业单位轻装上阵。借鉴高校、科研院所改革的经验,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
3、培养人才,强化素质,打造一支过硬的文化产业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最重要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关心的,还是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必须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尤其在艺术实践中给予充分的发展机会,不断推出青年“明星”、“新星”来。制定特殊政策,聚集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来赣南成名成家。凡外单位、个人创作的精神产品和开发的文化科技成果,在赣南首次发表或投产,要给予奖励。当前,还要十分重视培养造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将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文化企业家。○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关键词] 文化 产业 问题 对策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文化作为国家地区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决定性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它对于我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
一、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绩。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赣南也不例外,赣州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近年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赣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引导,“文化产业”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赣州文化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在,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优秀作品数量不少,但有震撼力、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不多;文化需求较旺,但文化市场的潜力尚未激活。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观念、体制、人才三大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观念陈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认识不清。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认识模糊,习惯于把文化当作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功能;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模糊,没有看到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把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二是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实体性质认识不清。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和直接投入、直接经营的“事业型”模式,忽视其经营职能,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独立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三是对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认识不清。往往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而忽视或放弃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
2、管理体制落后。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政府与文化产业单位关系上,表现为政企不分、管办不分。将“管文化”的职能变成“办文化”的职能;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没有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经营责任不明确。二是在文化公益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界限模糊,职责不清。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文化公益性事业单位仍然是单纯的社会服务型事业单位,自身创收能力很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经费短缺、设施陈旧、功能萎缩等重重困难。三是在不同部门所辖文化产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上,还没有打破行业垄断、条块分割、业务交错的局面,调控不力,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对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
3、人才匮乏。
由于一部分国有文化产业单位仍沿袭国家包办事业单位的体制和社会福利型运行模式,在人事制度上,文化工作者一般都是国家干部,实行终身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实行工资制,不能调动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是大量拔尖人才流失,跨地区、跨行业优秀人才无法吸纳,致使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赣南文化人才较多,但拔尖的、大师级的人才很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日趋高技术化,从事这个产业的人才相当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短缺,尤其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兴市的重要战略机遇。对外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人们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作为文化兴市的突破口来抓,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在思想上明确人民群众是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统一的,从而真正树立起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观;既注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学会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办文化,研究广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使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推进文化产业体制创新。
一是转换政府职能。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具体向管宏观、从着眼“小文化”向发展“大文化”、从就文化抓文化向经济文化一体化转变。在确保党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大投资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保障;对公益经营性文化单位,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改进政府投入方式,按照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需要,实行“订货”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拨款制度,养作品不养人,实行按项目拨款或以奖代拨,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文化建设由政府单一拨款的状况,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领域。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推进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学会运用市场机制“经营文化”,盘活现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运用现代资本运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兴办文化产业。三是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推行全员聘用制,以岗设人,量化指标,严格考核,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工效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分配倾斜的力度,让少数经营能人和艺术能人先富起来。改革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对离退休人员试行集中管理,以便文化事业单位轻装上阵。借鉴高校、科研院所改革的经验,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
3、培养人才,强化素质,打造一支过硬的文化产业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最重要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关心的,还是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必须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对有发展潜力的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尤其在艺术实践中给予充分的发展机会,不断推出青年“明星”、“新星”来。制定特殊政策,聚集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来赣南成名成家。凡外单位、个人创作的精神产品和开发的文化科技成果,在赣南首次发表或投产,要给予奖励。当前,还要十分重视培养造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将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文化企业家。○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