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吕叔湘曾说,“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就得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讀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因为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
  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关怀读者,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它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前提和条件,是写作及写作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内容。
  写作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传统写作学强调较注重“写什么”和“怎么写”,却不太注意“为谁写”。忽略这一点的后果是,写作往往变成了私人化话语,失去了与大众沟通的可能;或者写作者使出浑身解数,却也只是在自我狭小天地中折腾,结果难以写出健康大气的、真正为读者所需要的作品,“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盲目带来的孤独。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朱自清也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所以写作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包括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通过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可以引导学生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习作,学会依据自己所假设的不同的阅读群体,确定不同的写作目的、写作内容甚至文体。当学生在动笔之前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自己以什么身份说话、对谁说话、说些什么、怎么说才能达到目的等等问题有所考虑时,就往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就培养了人文精神,提升了写作的文品,促进了学生心智成长,甚至能为将来培养一批推动文学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
  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呢?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做教材文本的读者
  初一的孩子稚气未脱,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一阶段学生在写作中“关怀读者”的意识,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材料。这时的写作教学,应与课文的阅读互相渗透,在教学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作为读者的你对本文的内容、情感、写作手法有何理解、有何建议”等问题,让学生先学会做文学作品的读者。这样不仅将写作教学与课本阅读有机结合,更与名著阅读(尤其是中外经典)相结合,使写作既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又拥有一种更高的文学视野,可以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教学视界。
  二、假想读者,帮助学生建立读者对象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以身示范,引领学生预设读者。命题上要有意识地出一些便于学生确立读者的文题,并引导学生假想读者。如在动笔前引导学生思考:我想向我的读者分享哪些有益的知识、哪些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故事?我要怎样安排结构和条理,读者才能整体上把握我的中心意思?对于重点内容,我要具体到什么程度,或者以怎样的方式去突出强调,读者才能明白其中的意味?为了满足读者阅读作文再创造的心理需要,我是否在写作中适当留些余地、留些空白,让给读者去发挥?我的语言是否应该努力告别寡淡无味,多些个性和创新,以被更多的读者欣赏和悦纳?这样,通过揣摩读者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根据设想的读者选择合理的内容、语气、情感、写作顺序等。
  对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写作尖优学生,这时的作文教学要侧重于引导他们运用新视角联系实际、观察生活、思考人生。重点可引导学生设想读者最需要知道什么,向读者传输有益的知识、信息及人生智慧,使读者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一个能够唤醒读者的写作者,一定也能够唤醒自己精神的进一步飞升,这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三、利用随笔,加强对象感强的片段作文练习
  老师要善于利用随笔,让学生经常练习“某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片段作文,可以是身边的同学老师,自己喜爱的明星和电影电视中人物,也可结合新闻时事和课文中的人物;可以提意见、谈感想、抒情感等。如学了《邓稼先》,可以写邓稼先或钱三强等;学了《最后一次演讲》,可以写闻一多等等。也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生日等引导学生写好有明确阅读对象的随笔。还可以利用书信文体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因为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在教学假设的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
  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途殊,但目的同归。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做一个“有感觉”的读者,在写作中做一个善于为读者设想的作者,引导学生心怀读者,心怀他人,从关怀自我成长到关怀读者、关怀他人成长;使学生走出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无我,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写作水平;对正处青少年期的学生的成长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对其一生的影响必定深远。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人们的交际和交流离不开英语,对于中学生来说,今后要走向社会与人交往,更少不了英语。而英语学科的教学在农村中学的所有学科中是相当薄弱的。农村学校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如何更好的将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深层次、全方位在农村中学开展英语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准需要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去探究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中学 英语 教学  现在农村的孩子,爸爸妈妈长期在
【内容摘要】作业布置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同样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查缺补漏的重要途径。作业作为师生之间重要的交互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掌握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渗透与深入,初中数学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也应符合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作业布置的注意事项,进一步
【内容摘要】作文属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板块。过去的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高中生的写作技巧的培养。当前很多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对于自身的语文写作技巧提升不太重视,进而导致高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不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促进高中生的语文写作技巧的培养,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级写作技巧,不断的更新教學方式,进而全面促进高中语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学习效率、学习进度、课堂秩序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美术合作学习中现存的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研究了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以此为广大初中美术教师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合作学习 初中美术 教学策略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美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从目前的情
【内容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在上课时处在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是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教师是在课堂上的引导者。但是现在为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上课没有兴趣等等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当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进一步
【内容摘要】高中美术特长生并不是在高考的时候只是进行画画考试,而且还兼具文化课的考试,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高中美术特长生都是半路出道,在此之前并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色彩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色调训练,为培养学生的色彩绘画能力、色彩意识与审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探究色调训练在高中美术色彩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色调训练 色彩教学 运用  色彩教学时美术学习过程中最
【内容摘要】在现当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时期对于学生的性格和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阶段,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方面的课堂教学时,要坚持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坚持做到明确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构建体育与健康课堂多元化评价的评价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內容摘要】一个数学教师只有勤于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归纳思想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只有教师在平时善于总结归纳,才能影响学生多总结、多思考,提高利用归纳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总结 归纳 教学策略  一、充实理论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时,善于总结,勤于归纳是非常有必要的。归纳思想是从众多事物中总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引导,注意提问时的技巧,好的提问能提纲挈领的围绕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深思,在高潮时提问,在题目处提问,在结尾处提问,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文本的字里行间的韵味,让学生快速进入文章的语境。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提问 技巧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提问就很讲究
【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能力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培养好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在教与学的路上走得舒心。因此,我们将分别谈谈教师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数学 反思能力 沟通 总结  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这一古代贤人留给我们的道理对我们如今的教学依然有着很深刻的指导意义。正所谓教学相长,因此,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分开。不论教师,或是学生,都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