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幾个表姐,其中大姐最漂亮,长得像叶倩文。
家里人对她的期望很高。大姑是教师,对于大姐,她提出两个择偶要求:一是知书达理,二是个子高。
大姑有两个姑娘:大姐爱藏在人背后,二姐每天追着狗跑,二人性格迥异。
大姐学习不好,初中毕业之后,就被安排进了工厂 。她兢兢业业,胆怯小心,赚了工资就上交;大姑再从中抽出零钱,给她做生活费。
她下班后会带着我玩。她穿着裙子,走在田野间,我逮了天牛,放在她裙子上,她吓得大叫。她不理我,坐在田埂上,折着千纸鹤。她问我:“你知道啥叫‘爱’吗?”我说:“我妈不打我的时候,我就爱她。”
有时她也陷入迷茫,她已经24岁了,身边的女孩子都有人追。她到底要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呢?有一年的春晚上出现了费翔,她对家里人说:“我找对象就要找这样的。”大姑对她想找对象的想法很满意,但又补充道:“不能找外国人和长得像外国人的。”
大姐恋爱了。她认识了一个在邮政公司工作的小伙子,带回家见了我大姑。
小伙子长得精神,说话也有分寸,一看就是个聪明人,就是个儿不高。送走了小伙子,大姑表示不同意,对我姐说:“找来找去,怎么找了个矮冬瓜?”
小伙子软磨硬泡,像罗密欧一样,想尽各种办法和大姐见面,门口的大树都爬过了。大姐跟大姑说情:“你看他心多诚,为了见我,树都被磨光了皮。”大姑说:“个子高的不用爬树。”
大姐本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几经劝说无果,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好几天不出门。
家族长辈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其实就是坐在一起喝酒。
酒过三巡,大姑陈述了对未来女婿的不满,除了身高,其实还有很多不满意:虽然是正式工,但是单位没有分房子,工资也不高,诸如此类。
当时我大概十来岁,没有早恋过,也不懂爱情,但是我觉得我有发言权。其实我是暗地里拿了好处的—收过小伙子的一盒金帝巧克力。我说:“找个傻大个儿有什么用?个子矮的人聪明。”
我觉得我这话很有点儿哲学意味,但并不管用。
家族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是我奶奶。她的话分量很重,她对自己女儿说:“你三妹找对象的时候,我死活不同意,管什么用?你呢?给我找的女婿,结婚的时候,家里穷得连手电筒都没有,还不是你自己往上贴?”
大姑不说话了。大姑父坐在一旁,酒也不喝了,脸上红一阵儿白一阵儿。
后来,大姐和小伙子结婚了。酒席办了三天,正席、回门……东家喝完西家喝。我那时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压车,一个是戴花。压车收入50元,戴花收入50元,总共100元,被我妈收走了。
小伙子成了我姐夫。他们婚后住在一个夹在几座楼房中间的小院子里。在他们没有生小孩子之前,经常邀请我去他们家玩。我那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两家离得不远,晃晃悠悠就过去了。
新婚的夫妻往往都喜欢小孩,可能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另外,也可能因为住在平房里实在是太孤独了,他们左右都没有邻居。连养的花草都因为照不到阳光而逐渐枯萎。
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小男孩,也就是我的外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总是跟在我屁股后面转。我踢球的时候,球踢远了就派他去捡;爬墙的时候派他去望风;有次去逮蛐蛐,我在前面背着手跺着田埂,他在后面跟着,结果跺出一窝马蜂,我撒丫子跑了,他满头包回来了。大姐抱着他的儿子说:“看看我家可怜的孩子。”
就是这么一个小男孩儿,如今也长大了,20多岁,个子比他爸高,找了个女朋友,每天在“朋友圈”发他们一起在铁道旁牵手、在咖啡馆喝咖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照片,甜甜蜜蜜的样子。
眼看生米就要煮成熟饭,大姐、大姐夫跟儿子正式谈了一次话,话里话外就是“这门亲事我们不同意”。尤其大姐夫,说起儿子的恋爱就气鼓鼓的,父子相见跟仇人似的,互相瞥一眼,彼此嫌弃。
大姐夫的理由是:姑娘岁数小,家境也不好,而且个子小,特别单薄,感觉身体不好。
家族又召开了家庭会议,还是喝酒。
此时我也是过来人了,喝着酒,跟姐夫说:“跟儿子置什么气,当年我大姑也看不上你来着。”
他激动了,脖子一下子红了:“我当时多帅,你姐把我追的,你去邮电局打听打听,谁不认识我?一说起我,街坊邻居都竖起大拇指。”
我说:“你个子不高。”
他连耳朵都红了:“但是我的优点他一点儿没继承。你看他,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就知道晃晃悠悠进来,晃晃悠悠出去,吃完就睡。光长个子,不长心眼儿。又找个个子那么小的女朋友……”
大姑也激动了,对大姐夫说:“人不能只看外表,个子高了有什么用?还不是羊群里的骆驼。再说,你也不瞅瞅自己,当年我姑娘貌美如花,你就那么点儿工资,要不是你上赶着追求,我能同意?”大姑父补充道:“对,就是。家境不好也没什么,我当年还不是家里穷得只有一个手电。”
大姐夫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喝“到位”了,两只手扶着头,眼睛发直,喃喃地说:“我的儿子,特别优秀,看那个子,多高,一点儿没继承我。好,特别好。”
不久,儿子带着女朋友回家了。我大姐和大姐夫做了一桌好菜,还开了一瓶珍藏的青花瓷汾酒,父子两人对着喝光了。
眼下估计他俩也快结婚了。
我观察家族中的许多人,他们的婚姻故事,都是不甘与妥协—一面不甘,一面妥协。一面吵吵嚷嚷,互相看不顺眼,一面又互相离不开对方,每个人都在寻求内在的平衡感。
这是宿命,它来自周遭环境的映刻,来自家族,来自历史。就像我奶奶阻止不了女儿的婚姻,最后也只能说,鱼看鱼,虾找虾,蛤蟆找青蛙。
大概就是这样,俗世没有皆大欢喜。
所谓皆大欢喜,暗地里是一地鸡毛。明智的人将鸡毛归拢在一起,织成掸子,学会清扫生活中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