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的教学使命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而现在的教育多数情况下处于机械的模仿和记忆的状态,我们应该在高中的数学教育中积极努力的去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分数。
【关键词】高中数学;发散思维;逻辑能力;一题多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96-01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现状
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1.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解法,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办法。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更能增强知识间联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学会以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2.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就会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条件反射般的对一些题目做出答案,采用的都是些一般的手法。但是,是否只有这些手法可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题采用一些奇思妙想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教学时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框架,克服经验主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更要积极从学生的疑问、错误中寻找解题的新思路。对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要耐心对待,研究他的方法,和他一同找到合适的思路。只有教师不断进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自己做到把发散性思维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3.一题多用。数学教师授课很多时候都在为板书发愁,不同的题都要抄写在黑板上,一一讲解,通常是一道题讲完就要擦掉然后板书另一道题。这样不仅加重了师生负担,更是严重降低了课堂效率。通常情况下,一道题只会考到一个知识点,讲完这个知识点这道题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了,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发散性思维的话,做到一题多用,不仅会大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能以此鼓励学生们摆脱题海战术,让学生自己把现有的或者是已经做过的题,经过自己的改编,变成考察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高中的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发散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数学有着知识点多、运用性强的特点,需要学生不断实践来加强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初中生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纠正和强化。初中数学在初中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教好初中數学,是当下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华.浅谈解答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3,09:76.
[2]张献科.浅谈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1,24:51.
[3]滕汉千.浅析中考数学中的阅读理解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3:84-85.
【关键词】高中数学;发散思维;逻辑能力;一题多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96-01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现状
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1.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解法,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办法。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更能增强知识间联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学会以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2.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就会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条件反射般的对一些题目做出答案,采用的都是些一般的手法。但是,是否只有这些手法可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题采用一些奇思妙想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教学时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框架,克服经验主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更要积极从学生的疑问、错误中寻找解题的新思路。对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要耐心对待,研究他的方法,和他一同找到合适的思路。只有教师不断进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自己做到把发散性思维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3.一题多用。数学教师授课很多时候都在为板书发愁,不同的题都要抄写在黑板上,一一讲解,通常是一道题讲完就要擦掉然后板书另一道题。这样不仅加重了师生负担,更是严重降低了课堂效率。通常情况下,一道题只会考到一个知识点,讲完这个知识点这道题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了,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发散性思维的话,做到一题多用,不仅会大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能以此鼓励学生们摆脱题海战术,让学生自己把现有的或者是已经做过的题,经过自己的改编,变成考察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高中的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发散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数学有着知识点多、运用性强的特点,需要学生不断实践来加强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初中生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纠正和强化。初中数学在初中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教好初中數学,是当下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华.浅谈解答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3,09:76.
[2]张献科.浅谈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1,24:51.
[3]滕汉千.浅析中考数学中的阅读理解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