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感人心者莫乎情,思想品德课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从而加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效加强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情感教育;情境教学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情”。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从而加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加强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呢?
一、以趣激情,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归纳,让学生悟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受到深刻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以巧妙、新颖、有趣的课堂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并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的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的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等等。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教师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多样化情境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习榜样行为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学文明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并增强情感体验。如《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教师可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我们该怎样回报他们呢?”“过去,你曾有过哪些不理解不尊重家人的行为吗?”……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以及为自己过去的一些不良行为感到内疚等等。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学生不仅能获得道德知识,还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三)调动情感因素,深入辨析导行
辨析导行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提炼、延伸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理性道德情感,主动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识及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通过辨析,学生会更加肯定、赞赏正确的言行,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
二、课外导行,快乐明理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各种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了道德认知,培养了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还萌生了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生活,从细节入手,从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富有情感,而且情感大于理智。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大部分家长相当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付出无感恩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相信老师们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或者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这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边的感动,不厌其烦地、坚持不懈地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课外导行中,教师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顺利地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于细微之处见大局。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神、无可非议的榜样人物,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可以说,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记得我上小学时的一次大扫除,我和一个小同学抬着一桶水上楼梯,恰好一位老师下楼,楼道很窄,容不得我们同时通过,我和小同学正准备让道,只见老师赶紧侧身紧贴着墙壁让我们先行。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让我们小小的心灵觉得十分感动,以至于到现在已身为人师的我还牢记着这个事例,时刻提醒着我要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注意以身作则,注重从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将教育回归生活细节,构建生动的课堂,重视习惯的力量,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从细节入手,无疑又是有效加强品德课中情感教育实效性的一大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袁春平,匡茜.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5).
[2] 朱小蔓.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 教育研究,2000(4).
[3] 张光林,张静. 大师谈儿童情感教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情感教育;情境教学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正所谓“感人心者莫乎情”。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从而加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加强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呢?
一、以趣激情,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归纳,让学生悟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受到深刻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以巧妙、新颖、有趣的课堂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并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的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的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等等。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教师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多样化情境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习榜样行为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学文明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并增强情感体验。如《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教师可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我们该怎样回报他们呢?”“过去,你曾有过哪些不理解不尊重家人的行为吗?”……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以及为自己过去的一些不良行为感到内疚等等。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学生不仅能获得道德知识,还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三)调动情感因素,深入辨析导行
辨析导行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提炼、延伸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理性道德情感,主动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识及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通过辨析,学生会更加肯定、赞赏正确的言行,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
二、课外导行,快乐明理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各种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了道德认知,培养了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还萌生了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生活,从细节入手,从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富有情感,而且情感大于理智。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大部分家长相当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付出无感恩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相信老师们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或者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这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边的感动,不厌其烦地、坚持不懈地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课外导行中,教师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顺利地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于细微之处见大局。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神、无可非议的榜样人物,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可以说,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记得我上小学时的一次大扫除,我和一个小同学抬着一桶水上楼梯,恰好一位老师下楼,楼道很窄,容不得我们同时通过,我和小同学正准备让道,只见老师赶紧侧身紧贴着墙壁让我们先行。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让我们小小的心灵觉得十分感动,以至于到现在已身为人师的我还牢记着这个事例,时刻提醒着我要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注意以身作则,注重从细节入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将教育回归生活细节,构建生动的课堂,重视习惯的力量,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从细节入手,无疑又是有效加强品德课中情感教育实效性的一大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袁春平,匡茜.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5).
[2] 朱小蔓.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 教育研究,2000(4).
[3] 张光林,张静. 大师谈儿童情感教育[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