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评话名家吴新伯新创中篇评话《战马赤兔》在沪上演,作品由三国人物关羽与战马赤兔的选择与被选择,新创了关羽与曹将蔡阳有关忠义伦理信仰的冲突。整个故事写意、抒情,尤其琵琶、大三弦、古琴、大堂鼓、笛子等伴奏乐器的串场,使音乐与书情有机结合,是文学内涵与演艺形式俱佳的一部评话作品。为此,记者就《战马赤兔》的创作初衷、艺术特色及评话传承创新等问题采访了吴新伯先生。
记者:这些年您致力于创作演出和推广苏州评话,重点又放在了中篇评话这种艺术样式上,而且是一个人演绎一个中篇,请问您是出于何种考虑?
吴新伯:这要从苏州评话的现状说起。熟悉苏州评话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被人们合称为评弹,成为了流行于江南山水之间一个非常大的曲种,其实评弹的内在还是由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完全独立的曲艺品种组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在各个评弹团的评话演员不到弹词演员十分之一,比例严重失调,日渐式微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评话的进步和发展。当然,不可否认评话本身存在的问题是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苏州评话已经到了急需通过各种方式发声的时候了。
苏州评话的演出样式通常有三种:短篇(折子)、中篇和长篇。长篇是最常规的演出,但是因为时间长度为一档十五天,每天下午说两小时,这样的演出方式很难吸引时间紧张的年轻观众。短篇的软肋是受时间约束比较大,和弹词同台演出(一般一场大型演出为四档弹词一档评话),大约能说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的书固然精练,但浓缩了起承转合的书很难体现评话说情说理说故事的艺术特点,少了些抓得住人的魅力。而中篇恰恰在两者之间,用两个小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比演一台大戏,一个晚上就能解决问题。演员可以发挥一个人一张嘴的艺术特色,尽情用大节目的形式演绎出金戈铁马世间百态。
中篇评话为苏州评话的一种演出样式,并非我首创。我们前辈上演过《万水千山》《大渡河》等经典作品,我们这代人也排演过《叶挺将军》。但一个人说一部中篇实属首次,所谓一人一舞台,确实挑战评话演员的极限。其实我的初衷很简单:第一,一个人说省事,因为本是实验性的作品,牵涉的演员越少实现起来越容易;第二,评话本就是一个人说的,评话演员发挥优势,拿出看家本领,就可以一个人一张嘴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两年前,我的第一部实验性作品《野狼谷传奇》上演,该作品是根据朱秀海的长篇小说《音乐会》改编的,故事性很强。首演时我非常忐忑,担心听众是否接受这样的演出模式,然而连演五场的结果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信心的我产生了一个梦想——在退休前做成十部中篇评话。《战马赤兔》是我的第二部作品。
记者:《野狼谷传奇》演出之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而《战马赤兔》上演之后似乎赢得了更多的好评,您能谈谈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功之处吗?
吴新伯:首先特别感谢观众的鼓励,大家都说《战马赤兔》比《野狼谷传奇》更好听,这说明我一直在进步。说实话,通过第一部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作品的一些不成熟之处和处理上不妥当之处,而这些问题在《战马赤兔》的表演中都有所解决。
说起《战马赤兔》的创作,既有趣又令人难忘。它的构思诞生于国家话剧院的舞台剧《战马》,其中“乔伊”从小马驹成长为战马的情节深深地感染了我,并始终挥之不去,把它改编成一部中篇评话的想法由此而生。但是在将近半年的思考中我慢慢产生了第二个想法,如果能把“乔伊”塑造成一匹中国马一定会和观众有着更多的亲近感,也更接地气。灵光闪现,《三国演义》中赤兔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跃然而出,于是就有了《战马赤兔》这个作品。因此我觉得写一段书,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很重要,这些促使你提笔的原动力是十分珍贵的,一定不能把它弄丢了。
关于这部中篇的艺术特点有三个方面是我在创作演出中特别注重的地方。第一,故事。前面我多次提到评话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这是我对评话艺术最基本的认知,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这样做。在这部中篇里我为《战马赤兔》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即关羽死后赤兔落入了孙权之手,孙权如获至宝,而战马却绝食断水。孙权为弄清其中原委,请来了懂马语的伯喜先生,伯喜与赤兔开始了一段人马之间的对话。这个切入点一下子把观众引入了故事情节,书也由此在赤兔的回忆中慢慢展开了。第一回“虎牢关前摆战场,赤兔偶遇关云长”,第二回“许昌曹营再聚首,偃月赤兔神鬼愁”,第三回“一人一马走单骑、相遇相随长相依”。三回书分别讲述了赤兔和吕布、曹操、关羽三位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第二,情感。如果说故事是书的骨架,那么情感就如同书的血肉,没有丰富多变的情感再传奇的故事也会变得不好听不真实。在《战马赤兔》中,我着重写了几组感情线,战马和关羽、关羽和曹操、关羽和蔡阳。其实三回书的回目也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分别是“相遇”“相随”“相依”。听众对赤兔和关羽的故事很熟悉,因为熟悉就不能随便编了,因此我在情节上几乎没有作什么改动,只是在其中一个点上作了较大的突破。通常的说法是吕布死后赤兔来到曹营成了一匹疯马,而我作的改动是赤兔没疯,它是故意装疯,因为它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不愿为其效劳因此装疯躲避。赤兔的真正目的是以退为进等待时机,而关羽此时也来到了曹营,同为落难的二者一见如故相亲相随,关羽从曹操手中救出赤兔成全了它,同样赤兔也辅佐关羽驰骋疆场过关斩将,赤兔在关羽手中成为一匹真正的战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与理想。因此当全书结尾时,关羽拍拍赤兔“兄弟随我进城”,赤兔满眶热泪:我是他的坐骑他是我的主人,今天一声兄弟,我会铭记在心,什么是兄弟,兄弟就是风雨同行生死相依。每当演到此时台下定是满场掌声,表明观众认可了这份感情并被说书人的故事所打动。最后一回关羽和蔡阳的这段书我作了一些比较大胆的突破。在蔡阳这个人物上我没有按照小说情节中规中矩地讲,而是进入了思想层面,把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和蔡阳对曹操的忠心作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让两位将军在各自的忠义中从相互对立到惺惺相惜直至彼此敬重,最后为了证明关羽没有投降曹操,蔡阳竟然在张飞面前为关羽作证,这个细节既增强了戏剧冲突又合情合理,当关羽刀劈蔡阳,收刀下马之后,对着倒地的蔡老将军说了声“蔡将军,关某敬你……”台下观众无不动容,留下热泪。这说明演员塑造的蔡阳在观众心目中得到了认可。第三,手段。我以为一切手段都是为故事服务的,只有当故事引人入胜时艺术表演手段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则事倍功半。在结构好故事铺展好人物情感的前提下,我运用了评话艺术的多种手段来装饰这部作品。比如角色、手面、噱头、赋赞、评论等等,其中比较前卫的是使用了音乐作为这部中篇的幕间串联和气氛烘托。在评话中使用音乐还是个比较新鲜的手段,然而对于音乐的使用我是极其谨慎的。首先,邀请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作曲家林源先生作曲,他对民族戏曲的音乐很有研究造诣颇深,长期为上海各大戏曲院团作曲,是京剧著名女老生王佩瑜的御用作曲。其次,我选择了琵琶、大三弦、古琴、大堂鼓、笛子等作为伴奏乐器,另外,每位演奏員都能演奏两至三样乐器,因此十几样乐器配四位演奏员就可以了。这样做,在音乐上比较丰满,又富于变化,但舞台调度却很简单,既保持了苏州评话的曲艺属性,又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三段串场音乐与书情有机连接,一段三英战吕布的打击乐放在书中,效果出其不意,天衣无缝。最后一段音乐的使用更为大胆,在说完全部故事后,古琴和笛子演奏出悠扬的乐曲,我用纯粹的苏州方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了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演到此时全场掌声不断。这掌声是观众对整场演出中音乐与评话融合的最好肯定,表明观众接受了我们的尝试。
记者:对于评话传承和创新您有什么看法?
吴新伯:这个问题我有自己比较个人化的认识,首先声明这是一家之言,之所以表达这样个人化的观点,是希望和各位探討这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我的体会是现在所做的还没有达到创新这个层面,创新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对艺术进行突破性的提升和改变,当年我们的前辈和流派创造者们方能称得上创新。就我本人而言,比较不赞成一个作品稍许有点变化或突破就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冠以创新两字,这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与进步都是不利的。我在《战马赤兔》中所运用的音乐元素并未改变苏州评话的基本属性和表演样式,而只是在继承评话艺术基础上的一种延伸,音乐为演出起到了很好的衬托和辅佐作用,既让演员在回与回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换装、休息,又让演出有了连贯性,使沉浸其中的观众情绪始终不断。总之,不论串联其间的是音乐还是其他形式,都是为评话服务的。比如《野狼谷传奇》采用苏州弹词做串联,而《战马赤兔》使用了民族音乐,明年即将上演的另一部中篇评话《行者》已确定用京歌和扬州弹词做串联,再往后的作品中如果故事情节和舞台呈现需要或许还可以尝试用木偶、皮影、京剧、沙画甚至是魔术、舞蹈来做串联,但前提只有一个,就是评话主体不能变,手段为评话服务不能变。因此我认为演出中所做的各种改变,只是在尽全力继承和学习好传统的基础上让所说的书带有浓浓的当今社会的印记和演员自身的性格特征,努力地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苏州评话的发展和未来好吗?
吴新伯:我觉得苏州评话或者传统艺术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现在正是谷底反转开始走上坡路的时期。自1982年我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专业评话演员至今,这是我经历的最好时代。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剧团建设越来越好,市场氛围渐入佳境;各地曲协和剧团对创作高度重视。比如《战马赤兔》的演出就是在上海曲协和上海评弹团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剧本、演员、剧场到舞美、音响等各个部门都给予了积极配合,大家团结一心,全力以赴,才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演出,并赢得了良好的反响。
中篇评话是我在多年演出实践中选中的表演样式,我会继续执着努力地做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苏州评话大节目的演出闯一闯市场,试一试水,发出更多属于评话的声音。只要我们在创作、演出、理论等方面全力以赴,在培养青年评话演员和吸引评话听众的工作中铆足劲,在市场、营销和宣传中广开思路全面出击,苏州评话一定会迎来曙光。
记者:这些年您致力于创作演出和推广苏州评话,重点又放在了中篇评话这种艺术样式上,而且是一个人演绎一个中篇,请问您是出于何种考虑?
吴新伯:这要从苏州评话的现状说起。熟悉苏州评话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被人们合称为评弹,成为了流行于江南山水之间一个非常大的曲种,其实评弹的内在还是由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完全独立的曲艺品种组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在各个评弹团的评话演员不到弹词演员十分之一,比例严重失调,日渐式微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评话的进步和发展。当然,不可否认评话本身存在的问题是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苏州评话已经到了急需通过各种方式发声的时候了。
苏州评话的演出样式通常有三种:短篇(折子)、中篇和长篇。长篇是最常规的演出,但是因为时间长度为一档十五天,每天下午说两小时,这样的演出方式很难吸引时间紧张的年轻观众。短篇的软肋是受时间约束比较大,和弹词同台演出(一般一场大型演出为四档弹词一档评话),大约能说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的书固然精练,但浓缩了起承转合的书很难体现评话说情说理说故事的艺术特点,少了些抓得住人的魅力。而中篇恰恰在两者之间,用两个小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比演一台大戏,一个晚上就能解决问题。演员可以发挥一个人一张嘴的艺术特色,尽情用大节目的形式演绎出金戈铁马世间百态。
中篇评话为苏州评话的一种演出样式,并非我首创。我们前辈上演过《万水千山》《大渡河》等经典作品,我们这代人也排演过《叶挺将军》。但一个人说一部中篇实属首次,所谓一人一舞台,确实挑战评话演员的极限。其实我的初衷很简单:第一,一个人说省事,因为本是实验性的作品,牵涉的演员越少实现起来越容易;第二,评话本就是一个人说的,评话演员发挥优势,拿出看家本领,就可以一个人一张嘴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两年前,我的第一部实验性作品《野狼谷传奇》上演,该作品是根据朱秀海的长篇小说《音乐会》改编的,故事性很强。首演时我非常忐忑,担心听众是否接受这样的演出模式,然而连演五场的结果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信心的我产生了一个梦想——在退休前做成十部中篇评话。《战马赤兔》是我的第二部作品。
记者:《野狼谷传奇》演出之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而《战马赤兔》上演之后似乎赢得了更多的好评,您能谈谈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功之处吗?
吴新伯:首先特别感谢观众的鼓励,大家都说《战马赤兔》比《野狼谷传奇》更好听,这说明我一直在进步。说实话,通过第一部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作品的一些不成熟之处和处理上不妥当之处,而这些问题在《战马赤兔》的表演中都有所解决。
说起《战马赤兔》的创作,既有趣又令人难忘。它的构思诞生于国家话剧院的舞台剧《战马》,其中“乔伊”从小马驹成长为战马的情节深深地感染了我,并始终挥之不去,把它改编成一部中篇评话的想法由此而生。但是在将近半年的思考中我慢慢产生了第二个想法,如果能把“乔伊”塑造成一匹中国马一定会和观众有着更多的亲近感,也更接地气。灵光闪现,《三国演义》中赤兔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跃然而出,于是就有了《战马赤兔》这个作品。因此我觉得写一段书,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很重要,这些促使你提笔的原动力是十分珍贵的,一定不能把它弄丢了。
关于这部中篇的艺术特点有三个方面是我在创作演出中特别注重的地方。第一,故事。前面我多次提到评话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这是我对评话艺术最基本的认知,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这样做。在这部中篇里我为《战马赤兔》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即关羽死后赤兔落入了孙权之手,孙权如获至宝,而战马却绝食断水。孙权为弄清其中原委,请来了懂马语的伯喜先生,伯喜与赤兔开始了一段人马之间的对话。这个切入点一下子把观众引入了故事情节,书也由此在赤兔的回忆中慢慢展开了。第一回“虎牢关前摆战场,赤兔偶遇关云长”,第二回“许昌曹营再聚首,偃月赤兔神鬼愁”,第三回“一人一马走单骑、相遇相随长相依”。三回书分别讲述了赤兔和吕布、曹操、关羽三位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第二,情感。如果说故事是书的骨架,那么情感就如同书的血肉,没有丰富多变的情感再传奇的故事也会变得不好听不真实。在《战马赤兔》中,我着重写了几组感情线,战马和关羽、关羽和曹操、关羽和蔡阳。其实三回书的回目也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分别是“相遇”“相随”“相依”。听众对赤兔和关羽的故事很熟悉,因为熟悉就不能随便编了,因此我在情节上几乎没有作什么改动,只是在其中一个点上作了较大的突破。通常的说法是吕布死后赤兔来到曹营成了一匹疯马,而我作的改动是赤兔没疯,它是故意装疯,因为它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不愿为其效劳因此装疯躲避。赤兔的真正目的是以退为进等待时机,而关羽此时也来到了曹营,同为落难的二者一见如故相亲相随,关羽从曹操手中救出赤兔成全了它,同样赤兔也辅佐关羽驰骋疆场过关斩将,赤兔在关羽手中成为一匹真正的战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与理想。因此当全书结尾时,关羽拍拍赤兔“兄弟随我进城”,赤兔满眶热泪:我是他的坐骑他是我的主人,今天一声兄弟,我会铭记在心,什么是兄弟,兄弟就是风雨同行生死相依。每当演到此时台下定是满场掌声,表明观众认可了这份感情并被说书人的故事所打动。最后一回关羽和蔡阳的这段书我作了一些比较大胆的突破。在蔡阳这个人物上我没有按照小说情节中规中矩地讲,而是进入了思想层面,把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和蔡阳对曹操的忠心作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让两位将军在各自的忠义中从相互对立到惺惺相惜直至彼此敬重,最后为了证明关羽没有投降曹操,蔡阳竟然在张飞面前为关羽作证,这个细节既增强了戏剧冲突又合情合理,当关羽刀劈蔡阳,收刀下马之后,对着倒地的蔡老将军说了声“蔡将军,关某敬你……”台下观众无不动容,留下热泪。这说明演员塑造的蔡阳在观众心目中得到了认可。第三,手段。我以为一切手段都是为故事服务的,只有当故事引人入胜时艺术表演手段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则事倍功半。在结构好故事铺展好人物情感的前提下,我运用了评话艺术的多种手段来装饰这部作品。比如角色、手面、噱头、赋赞、评论等等,其中比较前卫的是使用了音乐作为这部中篇的幕间串联和气氛烘托。在评话中使用音乐还是个比较新鲜的手段,然而对于音乐的使用我是极其谨慎的。首先,邀请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作曲家林源先生作曲,他对民族戏曲的音乐很有研究造诣颇深,长期为上海各大戏曲院团作曲,是京剧著名女老生王佩瑜的御用作曲。其次,我选择了琵琶、大三弦、古琴、大堂鼓、笛子等作为伴奏乐器,另外,每位演奏員都能演奏两至三样乐器,因此十几样乐器配四位演奏员就可以了。这样做,在音乐上比较丰满,又富于变化,但舞台调度却很简单,既保持了苏州评话的曲艺属性,又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三段串场音乐与书情有机连接,一段三英战吕布的打击乐放在书中,效果出其不意,天衣无缝。最后一段音乐的使用更为大胆,在说完全部故事后,古琴和笛子演奏出悠扬的乐曲,我用纯粹的苏州方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了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演到此时全场掌声不断。这掌声是观众对整场演出中音乐与评话融合的最好肯定,表明观众接受了我们的尝试。
记者:对于评话传承和创新您有什么看法?
吴新伯:这个问题我有自己比较个人化的认识,首先声明这是一家之言,之所以表达这样个人化的观点,是希望和各位探討这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我的体会是现在所做的还没有达到创新这个层面,创新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对艺术进行突破性的提升和改变,当年我们的前辈和流派创造者们方能称得上创新。就我本人而言,比较不赞成一个作品稍许有点变化或突破就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冠以创新两字,这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与进步都是不利的。我在《战马赤兔》中所运用的音乐元素并未改变苏州评话的基本属性和表演样式,而只是在继承评话艺术基础上的一种延伸,音乐为演出起到了很好的衬托和辅佐作用,既让演员在回与回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换装、休息,又让演出有了连贯性,使沉浸其中的观众情绪始终不断。总之,不论串联其间的是音乐还是其他形式,都是为评话服务的。比如《野狼谷传奇》采用苏州弹词做串联,而《战马赤兔》使用了民族音乐,明年即将上演的另一部中篇评话《行者》已确定用京歌和扬州弹词做串联,再往后的作品中如果故事情节和舞台呈现需要或许还可以尝试用木偶、皮影、京剧、沙画甚至是魔术、舞蹈来做串联,但前提只有一个,就是评话主体不能变,手段为评话服务不能变。因此我认为演出中所做的各种改变,只是在尽全力继承和学习好传统的基础上让所说的书带有浓浓的当今社会的印记和演员自身的性格特征,努力地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苏州评话的发展和未来好吗?
吴新伯:我觉得苏州评话或者传统艺术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现在正是谷底反转开始走上坡路的时期。自1982年我从苏州评弹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专业评话演员至今,这是我经历的最好时代。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剧团建设越来越好,市场氛围渐入佳境;各地曲协和剧团对创作高度重视。比如《战马赤兔》的演出就是在上海曲协和上海评弹团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剧本、演员、剧场到舞美、音响等各个部门都给予了积极配合,大家团结一心,全力以赴,才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演出,并赢得了良好的反响。
中篇评话是我在多年演出实践中选中的表演样式,我会继续执着努力地做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苏州评话大节目的演出闯一闯市场,试一试水,发出更多属于评话的声音。只要我们在创作、演出、理论等方面全力以赴,在培养青年评话演员和吸引评话听众的工作中铆足劲,在市场、营销和宣传中广开思路全面出击,苏州评话一定会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