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真情弦上流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丽仙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弹词名家,她在长期演出实践中所创造的“丽调”是吸收“蒋调”的旋律、“徐调”的运腔,融化而成的。“丽调”最初以柔和委婉、清丽深沉为特点,之后结合谱唱各种历史题材及现代生活的唱词,对唱腔、曲调作了很大的革新,增加了明朗刚健以及流利欢快的一面。
  自从艺以来,徐丽仙曾演出过几十段长、中、短篇弹词和弹词开篇。代表作有《新木兰辞》《情告》《阳告》《六十年代第一春》《见到了毛主席》《年轻妈妈的烦恼》《饮马乌江河》《黛玉葬花》等不下三十篇。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有幸录制了她的精湛作品《饮马乌江河》。录制过程中,她的投入、虚心和精益求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丽仙对艺术的追求非常执著。我听老前辈介绍:徐丽仙不仅利用洗衣裳的时间背诵唱词,还经常来到公园的僻静地方模仿角色的虚拟动作。她文化水平不高,每拿到一个唱词,总是先请作者和专家给她逐字逐句地详细讲解,弄明白了意思以后再分段哼唱定腔,对初步定腔的唱腔,边唱边征求意见。碰上没有日场演出,她会花上一整天工夫,不断揣摩唱词意境和人物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哼唱,仔细修改,寻求最贴切最适合的旋律。一次她对我说:“要说我的唱有一些特色的话,该有词作者很大功劳。平襟亚先生编的唱词既能突破句格的常规,又能调顺平仄。比如中篇弹词《王魁负桂英》中‘天昏昏,地沉沉,虎狼辈,毒蛇心,负恩义,灭人伦’的唱词在起始句中连用六个三字句,这在传统弹词中是没有先例的。这是弹词作者为我着意跳出老框子,寻求新唱腔而创造的有利条件,便于我抒发感情。徐凌云、陆澹庵先生都曾为我的唱提出过不少技术性意见,我的唱调也有刘天韵、姚荫梅、蒋月泉、周云瑞、杨德麟等大家的指教和帮助。”从这段自谦中,也同样可以看出她在艺术上所花费的心血。
  1978年,徐丽仙不幸得了舌底癌,病魔夺去了她演出的权利,但无法夺走她对评弹事业的一片痴情和刻意求精的艺术追求。1981年6月,戚雅仙、杨飞飞、梅兰珍相约徐丽仙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作一次艺术交流的公演。她们是分别从事越剧、沪剧、锡剧和评弹四个艺术品种表演的姐妹,徐丽仙不顾病痛的折磨欣喜若狂,她太想手抱琵琶重登舞台为心爱的观众献上一曲了,于是她毅然同意了。上海评弹团领导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来无锡进行劝阻,但这次徐丽仙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她说:“我要为弹词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上台为观众弹唱才是真正的精神疗养。”最终,她说服领导,坚持演出了。
  这次演出我并没有去,是无锡电台的钱同朋同志绘声绘色地为我介绍了相关情况。
  当紫红的帷幕轻轻拉开,光线由弱转强,徐丽仙身穿一件鲜红织锦旗袍,怀抱琵琶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她光彩照人,根本不像被病魔折磨了三年的病人啊。顿时,春雷般的掌声响彻整个大会堂。徐丽仙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轻拨琵琶,润了一下喉咙,唱了一曲刚刚谱好的新曲《二泉映月》。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弦声未落,掌声骤起,在听众热情要求下她又唱了自己的保留曲目《情探》。观众沉浸在“丽调”艺术的美与动人中时,谁又想到徐丽仙为这场演出付的代价有多大,她是在忍着病痛服药打针后才上台的啊。
  演出结束被扶下舞台,徐丽仙像散了架一样,浑身虚汗,脸色苍白,继续服药。身上虽然痛苦,但心灵上却得到很大慰藉。她就是一个只要艺术不要命的人。
  徐丽仙住院期间还是不停地作曲、录音,她说:“我就这点时间了,我要和死神赛跑,尽可能多留下作品。”
  1982年3月15日至27日,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在苏州举行。赵丽芳演唱的弹词开篇《二泉映月》榮获一等奖。为表彰谱曲者徐丽仙为评弹事业所作的贡献,文化部专门设立了一个荣誉奖授予徐丽仙。
  1981年至1982年,由于舌底癌的折磨,徐丽仙咬字有些不清,每吐一个字额头就冒出汗水,难以想象演唱几十句的唱词要承受多少痛苦。但徐丽仙坚忍不拔,她认为只有拨弦、弹唱、谱曲才是最好的精神疗法。这两年中,她仍然坚持录制了不少开篇作品。
  徐丽仙有一个心愿,要为李白著名诗篇《行路难》谱曲。她觉得这首诗正是自己走过的人生和艺术道路的写照。可惜曲谱尚在脑海里酝酿,在嘴边哼吟,还未及写在纸上,她就溘然仙逝,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为了缅怀这位不平凡的弹词艺术家,1984年9月,我做了专题节目《一片真情弦上流》。至今,她的音容笑貌仍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其他文献
龙沙雁塞雪霜飞,念征人带缓衣肥。  闺中刀尺夜深催,灯影暗,月光微,  寒更针线混无睡,惟仗这桂烛兰膏窗下相陪。  (过板)雕龙铸凤,泛彩扬辉。  莲帐光迎曙,筠笼香满帏,  铁铗染浮烟,铜荷承蜡泪。  飞蛾绕,细溜垂,光清知寒人,焰暗觉风吹。  楚缨脱欲尽,燕书误几回。  喜清宵从此无愁,  (卧牛)日沉星坠,遨游良夜还持照,  岂减西园明月随。  (文選自溥叔明著 吴光辉整理《蕉雪堂曲文集》
期刊
今年5月5日晚,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栏目摄制的关于广西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曲种广西文场传承发展的电视专题片播出,一位很难看出真实年龄的文场艺人衣着光鲜、举止优雅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她思路清晰、谈吐不凡,一边从堆积如山的文场资料中捧出各种文本,一边兴奋地发出“这些都是宝贝呀”的赞叹,然后如数家珍般地细说着广西文场的种种过往……人们很难想象出她此刻的内心多么激荡,只有与她共过事的同事,聆听过她教
期刊
传统岔曲《松月绕》是文学游戏类的一首写景抒情题材的曲目,最早见于车王府曲本。作者移植自元代诗人明本僧所写的松月诗,吸纳承袭了诗的雅趣,增写了老翁举杯邀月在松林、赞松咏月的情节。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弦师程树棠对此曲的文字加以修饰整理,更贴切地表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之主题鲜明、结构严谨、立意新颖。全篇26句,222个字,通篇为中东辙,易上口,语言清麗流畅。改写后程先生与单弦名家张剑平一起研制声腔
期刊
7月2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欢声笑语在军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精品曲艺专场演出在武警北京市总队举行。曲艺艺术家用精湛的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节目与500多名武警官兵共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曲讯)  曲艺界行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京举办  7月21日,曲艺界行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以及部分省区市和产(行)业曲协负责人参会。中国曲
期刊
说和唱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基本语言形式,也是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用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形式。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曲种繁多的中国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互联互通和文明多样化的环境中,发挥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凝聚中国力量的独特的国际民间文化交流作用。  一、展示魅力,海外圈粉  五年来,中国曲协积极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
期刊
中华曲艺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初具特质,发展至唐宋日渐丰满,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流派纷呈,历千年而不衰,经盛世而珍贵。无数曲艺先贤在勾栏瓦舍里评天下,在巷闾庙会中讲古今,在说白唱表中论兴亡,在琴筝弦鼓里中匡民心,或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或浅唱低吟、温润如玉,或嬉笑漫谈、妙趣横生,……曲艺浓郁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曲艺人血脉中迸发出的文化情怀与文化自信,承续着中华曲艺源源不竭的文化张力,构
期刊
常熟书坛春意闹,映日芦苇别样青。2017年4月27日,常熟市评弹团会同上海、苏州等地评弹界的著名演员,在“江南第一书码头”常熟的虞山大戏院隆重推出原创中篇评弹《芦荡枪声》,以自己的方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芦荡枪声》由吴静、陆建华执笔,刘雪平担任主创,以发生在常熟沙家浜的抗日故事为素材,说唱沙家浜人民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在中共地下党员阿
期刊
二十多年的曲艺创作生涯,《曲艺》一直相伴相随。回想走过的岁月,让我最难释怀的是《曲艺》,每月最为期待的是《曲艺》,案头放得最多的是《曲艺》,交流最多的是《曲艺》。《曲艺》成为我心头的最爱。我从一名普通的曲艺爱好者到登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最高领奖台。一路走来,让人难以忘却的、深情交融的、至今仍然延续缘分的就是我和《曲艺》的故事。  《曲艺》如一扇窗,透过《曲艺》我看到外面更多的精彩  还记得在2003
期刊
三寸醒木三寸舌三尺书台,您有三千桃李;  数载师徒数载情数度心胸,我来数列慈恩。  曾记那年那月,那时少不更事的我被那位先生斥责:“年纪不大,脾气不小,你这个性格就跟曲艺团的徐勍一样!”曲艺团是干什么的?徐勍是谁?这一切跟我又有何关系?当时哪知后来,关系大了。水有源头树有根,且听我娓娓道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探寻四川扬琴与川剧的腔词关系,从而深入了解了曲艺。因艺术崇拜而追星,知道了李月秋、李德
期刊
四川扬琴《秋江》,取材于明代剧作家高濂的《玉簪记》。《玉簪记》又脱胎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十大喜剧之一。  千百年来,《玉簪记》或该剧中的一些场乃至桥段,被不少剧种和曲种移植,倾注了历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逐渐形成保留剧目,盛演不衰,成为经典。  四川扬琴《秋江》的故事是其中一小段。说的是寄居在姑母尼姑庵读书备考的举子潘必正,与带发修行、年轻美丽的尼姑陈妙常一见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