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服饰美学观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gh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孔子的思想都蕴含在其中,这也包括他的服饰美学思想。本文从四个本分简单讨论了下孔子的服饰美学观,服饰和政治相关,服饰引出的内在美外在美的问题,服饰与社会礼仪,穿衣的一些原则,这些都根植于孔子“仁”、“和”的思想。
  关键词:服饰;等级;政治;内在美;外在美;社会礼仪;穿衣原则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29-02
  
  《论语》中的审美观是立足于人,以“仁”为核心的审美观。审美和社会的政治,民风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孔子非常注重美育的作用,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和”的审美标准,这些都是以关怀人为终极目标。
  我国古代的阶级等级制度极为严格的,这在服饰上也有所体现。孔子处于春秋时代,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天下的实际掌控力,诸侯纷起,战火连天,礼崩乐坏,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混乱的时代,在服饰方面,以《周礼》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制度受到了巨大冲击,冠冕等级制度很难得到推行,这一状况的出现不仅与混乱的政治局面有关,也与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关,人们接触到的思想十分多,因此他们的思想活跃开放,原先的服饰制度很难得以维持。这一局面与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相悖,于是他便站出来给以批评、号召。
  一、服饰与政治相关
  服饰与政治相关,孔子的着眼点主要在国家的治理方面。《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子夏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车,服周之冕……”,学生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不是空洞的论调,而是一些具体的事情,实行夏朝的历法,因为这合乎四季的变化,便于农业生产,这样人民就衣食无忧,国家才能富强、安定;乘坐殷商时的车;遵守周代的服饰制度……一旦等级制度确立起来,国家也就井然有序了。这样,孔子就把服饰提高到政治的层面了。
  服饰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政权存亡兴衰的标志,《论语》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认为管仲不仁不义,孔子从尊王攘夷的大义出发,为管仲辩解,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如同仁,如其仁!”衽,指衣襟,古时的上衣是斜襟,华夏族向右掩,所以称为右衽,夷狄向左掩,称为左衽;在头发方面,华夏族是束发的,夷狄是披发。管仲辅佐齐桓公抵抗夷狄,巩固了华夏族的势力。右衽和束发此时就成了华夏族的标志。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大家现在都是散发左衽的人了。服饰有一定的标识作用,它代表着特定的民族,也是一个政权的标志,有一定的文化习俗沉淀在其中。服饰款式的变化和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胜一方往往会将自己的服饰强加在弱势的一方,例如,女真人入关后服装受到了影响,原先的衣服是系带的,后来使用盘扣,袖管也比以前较为窄小。
  《论语》中还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孔子病了,国君来看望他,虽然病得卧床不起,但是他还是意识到了君臣有别,所以他将朝服盖在身上,连束腰的袋子也拖着。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君臣礼节,服饰的等级以及穿衣原则,他自己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提出“朝服而朝”,这样才是维护礼法的,社会才是有秩序的,国家才是安定的。
  二、服饰与修养,外在美与内在美
  孔子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质”指一个人内在的品学内涵,“文”则指文饰,即一个人的外表,穿着打扮,当然就包括着服饰。一个人的品学内涵极为渊博高深,而他的仪表确不够雅,与品学内涵不相称,那么他看起来就会粗俗。相反,一个人的仪表不凡,但是思想内涵却贫乏,那么这个人就又肤浅了,只有一个人的内涵和仪表相得益彰,那么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君子。
  《论语》中还有一句“君子正其衣冠”,这将一个人的服饰与他的个人修养相联系了起来,服饰穿着得体是一个人有文化教养的标志,而且穿着打扮得体也是君子必备的条件。类似的说法还有“君子不重则不威”[2],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盛装打扮,那么就不够威风庄严。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一个人只要与自己志趣相投,有志向,有思想,即便他粗茶淡饭,粗布麻衣,我们还是可以与他们共事的,而这也并不可耻。由此可见孔子虽有“文质彬彬”的要求,但是他还是更加地偏重一个人的内在,这也就引出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从以上分析来看,孔子是两者都十分重视的,孔子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是可以偏重但不可偏废,可能他更加注重内在美。《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4]大禹自己吃着粗茶淡饭,但是祭祀用的祭品却办得极为丰富,穿着粗布麻衣,但是却把祭服做得精美,居住在陋室,但是却将精力投入到治理水利这样的事业中。孔子虽说对“礼”的要求极高,而大禹的着装等与“礼”是相悖的,但是孔子看到了大禹高尚的品德操守,第二禹虽然生活简朴,但是对于祭祀是毫不马虎的,所以孔子对禹是赞赏的。
   三、服饰与社会礼仪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见其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鼓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见到穿着丧服的人,即使是很亲近的人,也要改变表情,以示尊重和哀悼,见到穿着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便是熟人,也要有礼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服饰不仅仅是为了御寒保暖,以及美观,它还具有一定的传达作用,也可以说是符号标识。比如以上提到的,看到穿着丧服的人,我们可立刻得知有人去世了,因此我们会改变表情以示对死者和其家属的尊重和同情,而遇见穿着礼服的人我们也要有礼貌,因为在古代礼服大多是在祭祀时才穿着。这些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孔子对于特殊服饰的关注,在其中注入了深厚的情感信仰,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对于服饰的“礼”也是十分注重的。
   四、明确的穿衣原则
  孔子对于具体的穿着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珍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短,缺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帏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5]君子不用天青色和银灰色做衣服的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家居服。夏天,穿着葛布单衣凉快,因为经纬丝稀疏,出门的话一定要穿一件罩衫以免透露皮肤。黑色的衣服配紫羔,白色的衣服配霓裘,黄色的衣服配狐裘。居家穿的皮袄要长,右边的袖子要短些便于劳作。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皮做坐垫。服丧期满后,可佩戴饰品。不是祭祀时穿的礼服,长度要短一些。紫羔和黑色的帽子不能穿戴着去吊丧,因为在古代黑色是吉色,而吊丧是凶事。大年初一,要穿着朝服去上早朝。孔子的要求是极其详细的,他考虑到了服装穿着的舒适性,颜色的搭配、着装者活动的便利性,穿着的场合环境等方面。
  孔子对于服饰考虑到了是否符合“礼”的规范,是否符合着装者的身份,和所处的场合,注意到了服饰的传达作用,颜色的搭配和舒适性,活动的便利性等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和”的思想,对于服饰的种种要求,都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为了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从而达到政治社会的和谐。孔子的一切要求规范最终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统治阶级,他要求一切符合“礼”的要求,这样才能是和谐的,孔子的服饰美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论语·雍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李泽厚.论语今读(论语·学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李泽厚.论语今读(论语·里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李泽厚.论语今读(论语·泰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李泽厚.论语今读(论语·乡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以1999年版、由加拿大女导演帕特里夏·罗兹玛改编奥斯丁同名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影片作为观照点,对两种不同媒介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角色定位加以阐述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一卑微而边缘,一独立而富有现代感的美学判断。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电影;女主人公;爱情角色定位。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63-02    从纸张到银幕,从文字到影像,媒
根据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探讨饮料企业采购过程中索证类型及要求,并从索证材料完整性、符合性和真实性方面,提出索证查验过程中的注意事
莫言以女性为中心建构他的文学天堂,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热烈奔放,充满生命力,与男性的“种”的退化形成显明对比,谱写了一曲曲反封建,追求自身自由的悲歌。
5月17日,为期4天的“千课万人”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体育馆圆满落幕,本次研讨观摩活动由北京名师之约文化传播中心主办、浙江大学理学部继续
据有关报道.随着吲特阿和移动通讯的发展与普及,现在使用电报的人越来越少.但是电报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第一架电报机的发明人莫尔斯原是一位美国艺术家.1832年,4l岁的莫尔斯在“
五四,旧的还未离去,新的仍在确立。郁达夫在这样一种异质文化背景下成长,使他极有传统文人的风骨,又滋长了新思想影响下的现代精神,生活在新旧交织的迷影中,他的心灵徘徊、漂泊、矛
你曾经因为一字之差而闹笑话吗?你觉得哪些关键字会让你顿足捶胸,或茅塞顿开?
摘 要:《关雎》是最早的民歌总集的首篇,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不仅是在节奏上,更大程度上站在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亦是透过音乐来审视一种和谐之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及生存智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变化。   关键词:关雎;音乐美;天人合一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31-02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对周生活一种概括和描述的集子,也是指
摘 要:1937—1942年陕西宝鸡纺织工业兴盛,这是由国民政府对纺织业的有效扶持,战时对纺织工业的需求激增,陇海铁路西延,沦陷区纺织企业大量内迁,及宝鸡棉花增产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  关键词:宝鸡;纺织工业;内迁企业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034-03    1937年至1942年间,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益深入,宝鸡市纺织工业在国民政府政策的
张飞趴在课桌上认真地看书,头上缠着绷带.关羽自言自语,正在模拟与貂蝉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