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自然数打交道.于是人们对自然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据不同,可以将它们进行不同的分类——奇数和偶数、质(素)数和合数等,并认识了自然数的整除性,总结了许多规律.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同素理论;本同素;异同素;素同素
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任何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同年6月7日,他在给瑞士数学家欧拉的信中叙述了这一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的回信中肯定了这个猜想的正确性,但他却没能给出证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以后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试图给出一个完美的证明,但均未成功.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本文将利用数学归纳法和同素理论对哥德巴赫猜想予以证明.
一、同素理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自然数打交道.于是人们对自然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据不同,可以将它们进行不同的分类——奇数和偶数、质(素)数和合数等,并认识了自然数的整除性,总结了许多规律.下面我们来看自然数的另一特性:
观察下列算式:
1+2×8=17(素数),45-2×8=29(素数),
9+2×11=31(素数),123-2×11=101(素数),
12+(2×6-1)=23(素数),94-(2×6-1)=83(素数),
……
像这样,一个自然数a和另一个自然数b,如果有a+2m与b-2m[或a+(2m-1)与b-(2m-1)]同时为素数(m为整数),我们就称a和b关于m同素,记为M(a,b),m称为a和b的同素模,a=b时称为本同素,a≠b时称为异同素,a,b均为素数时称为素同素.显然素同素的同素模为0.
特别规定:M(1,1),M(1,3),M(2,2)没有意义,即M(1,1),M(1,3),M(2,2)不存在.
另外,在M(a,b)中,M代表一种运算方式,不代表任何具体数.
我们根据同素的定义,容易理解M(a,b)成立时,M(a+2n,b-2n)或M(a-2n,b+2n)也成立.
二、同素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
1.同素定理:对于自然数a如果与另一个同奇(同偶)的自然数b,若M(a,b)成立,则M(a+2,b)也成立.
证明 我们先证a,b同为奇数的情形.
(1)容易验证:据M(1,5)有M(1+2,5);据M(1,7)有M(1+2,7);……;据M(3,5)有M(3+2,5);……
(2)假设当a=2k-1时,上面定理成立.即所有不大于2k-1的奇数都满足上述命题,则:
∵M(3,2k-1),∴M(1,2k+1),∴M(3,2k+1).
……
∴M(2k-1,2k+1),∴M(2k-3,2k+3),
∴M(2k-1,2k+3),∴M(2k+1,2k+1).
①
又 M(2k-1,2k+1),
∴M(2k-5,2k+5),∴M(2k-3,2k+5),
∴M(2k-1,2k+5),∴M(2k+1,2k+3).
②
综合①②得,当a=2k+1时,上述定理也成立.
由k的任意性可知,对于奇数a与另一个奇数b,若M(a,b)成立,则M(a+2,b)也成立.
我们再证a,b同为偶数的情形.
(1)经过验证,我们知道:据M(2,4)有M(2+2,4);据M(2,6)有M(2+2,6);据M(4,6)有M(4+2,6);……
(2)假设当a=2k时,上面定理成立.即所有不大于2k的偶数都满足上述命题,则:
∵M(4,2k),∴M(2,2k+2),∴M(4,2k+2).
……
∴M(2k,2k+2),∴M(2k-2,2k+4),
∴M(2k,2k+4),∴M(2k+2,2k+2).
①
又 M(2k,2k+2),
∴M(2k-4,2k+6),∴M(2k-2,2k+6),
∴M(2k,2k+6),∴M(2k+2,2k+4).
②
综合①②得,当a=2k+2时,上述定理也成立.
由k的任意性可知,对于偶数a与另一个偶数b,若M(a,b)成立,则M(a+2,b)也成立.
综上所述,可知对于所有自然数,若M(a,b)成立,即M(a,b)有意义,则M(a+2,b)也成立.
推论:在所有自然数中,除M(1,1),M(1,3),M(2,2)外,同奇(同偶)的a,b,M(a,b)恒成立.
2.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4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的和.
已知:2n(n>2).求证:2n=p+q(p,q为奇素数).
证明 ∵2n=1+b(b为奇数,b≠3),M(1,b)成立,
即1+2m与b-2m同时为素数,
∴2n=(1+2m)+(b-2m).
令p=1+2m,q=b-2m,有2n= p+q(p,q为奇素数).
推论 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可以写成3个奇素数的和.
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一定能写成一个奇素数和一个偶数的和,而所有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的和,故推论成立.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同素理论;本同素;异同素;素同素
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任何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同年6月7日,他在给瑞士数学家欧拉的信中叙述了这一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的回信中肯定了这个猜想的正确性,但他却没能给出证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以后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试图给出一个完美的证明,但均未成功.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本文将利用数学归纳法和同素理论对哥德巴赫猜想予以证明.
一、同素理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自然数打交道.于是人们对自然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据不同,可以将它们进行不同的分类——奇数和偶数、质(素)数和合数等,并认识了自然数的整除性,总结了许多规律.下面我们来看自然数的另一特性:
观察下列算式:
1+2×8=17(素数),45-2×8=29(素数),
9+2×11=31(素数),123-2×11=101(素数),
12+(2×6-1)=23(素数),94-(2×6-1)=83(素数),
……
像这样,一个自然数a和另一个自然数b,如果有a+2m与b-2m[或a+(2m-1)与b-(2m-1)]同时为素数(m为整数),我们就称a和b关于m同素,记为M(a,b),m称为a和b的同素模,a=b时称为本同素,a≠b时称为异同素,a,b均为素数时称为素同素.显然素同素的同素模为0.
特别规定:M(1,1),M(1,3),M(2,2)没有意义,即M(1,1),M(1,3),M(2,2)不存在.
另外,在M(a,b)中,M代表一种运算方式,不代表任何具体数.
我们根据同素的定义,容易理解M(a,b)成立时,M(a+2n,b-2n)或M(a-2n,b+2n)也成立.
二、同素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
1.同素定理:对于自然数a如果与另一个同奇(同偶)的自然数b,若M(a,b)成立,则M(a+2,b)也成立.
证明 我们先证a,b同为奇数的情形.
(1)容易验证:据M(1,5)有M(1+2,5);据M(1,7)有M(1+2,7);……;据M(3,5)有M(3+2,5);……
(2)假设当a=2k-1时,上面定理成立.即所有不大于2k-1的奇数都满足上述命题,则:
∵M(3,2k-1),∴M(1,2k+1),∴M(3,2k+1).
……
∴M(2k-1,2k+1),∴M(2k-3,2k+3),
∴M(2k-1,2k+3),∴M(2k+1,2k+1).
①
又 M(2k-1,2k+1),
∴M(2k-5,2k+5),∴M(2k-3,2k+5),
∴M(2k-1,2k+5),∴M(2k+1,2k+3).
②
综合①②得,当a=2k+1时,上述定理也成立.
由k的任意性可知,对于奇数a与另一个奇数b,若M(a,b)成立,则M(a+2,b)也成立.
我们再证a,b同为偶数的情形.
(1)经过验证,我们知道:据M(2,4)有M(2+2,4);据M(2,6)有M(2+2,6);据M(4,6)有M(4+2,6);……
(2)假设当a=2k时,上面定理成立.即所有不大于2k的偶数都满足上述命题,则:
∵M(4,2k),∴M(2,2k+2),∴M(4,2k+2).
……
∴M(2k,2k+2),∴M(2k-2,2k+4),
∴M(2k,2k+4),∴M(2k+2,2k+2).
①
又 M(2k,2k+2),
∴M(2k-4,2k+6),∴M(2k-2,2k+6),
∴M(2k,2k+6),∴M(2k+2,2k+4).
②
综合①②得,当a=2k+2时,上述定理也成立.
由k的任意性可知,对于偶数a与另一个偶数b,若M(a,b)成立,则M(a+2,b)也成立.
综上所述,可知对于所有自然数,若M(a,b)成立,即M(a,b)有意义,则M(a+2,b)也成立.
推论:在所有自然数中,除M(1,1),M(1,3),M(2,2)外,同奇(同偶)的a,b,M(a,b)恒成立.
2.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4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的和.
已知:2n(n>2).求证:2n=p+q(p,q为奇素数).
证明 ∵2n=1+b(b为奇数,b≠3),M(1,b)成立,
即1+2m与b-2m同时为素数,
∴2n=(1+2m)+(b-2m).
令p=1+2m,q=b-2m,有2n= p+q(p,q为奇素数).
推论 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可以写成3个奇素数的和.
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一定能写成一个奇素数和一个偶数的和,而所有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的和,故推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