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一叶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意识是樋口一叶小说的鲜明特色,她对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塑造,根据不同的境遇对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展示,作品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审美情感以及来自生活的体验。她的作品对19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在恋爱、婚姻以及自由等方面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女性悲剧普遍而又深刻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揭示,从根本上对造成旧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挖掘,归根结底是由于当时封建道德的束缚牵制和资本主义的金钱影响。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就是樋口一叶,她的人生经历十分曲折坎坷,却在文坛史上获得了盛名,两者之间的反差在她身上得到了异常明显的体现。与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相比,对于当时女性处境的不幸以及痛苦的感受没有谁比她的体会更加真切,也没有人有着比她更加深刻的体验。少女时代的她就已经成为一家之主,历尽了各种艰辛只是为了能够谋生。即便后来的她在文坛上开创了新的机遇,成为当时著名的女文学家,但是受到当时社会对女性强烈的偏见,她的身上依然有着当时女性的悲哀和无奈。正是因为这样不幸的一生,樋口一叶才能够用冷静的目光来对自我、对现实进行正视。
  一、爱恋之痛楚
  恋情是樋口一叶大部分作品涉及的内容,但是不论她所描写的恋情在前期多美令人向往,最终的结局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通过对她的作品进行仔细的研读,人们就能够找到原因,她的作品中所创作的素材与她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经历进行联系以此来对故事中的人物、环境以及情节等进行设计以及构思。她的一生经历过两次悲惨的爱情,她以此为轨迹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爱情方面的命运进行了划定。
  少女时代,樋口一叶的父亲就病故了,导致家境衰落,令她最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未婚夫居然亲手撕毁了他们的婚约。从那时候起,樋口一叶不再相信男性,受到来自这段感情悲剧的影响,樋口一叶所描写的小说的女主公在爱情方面的命运轨迹也都以悲剧收尾。为了能够养活一家人,樋口一叶主动向半井桃水拜师学艺,对小说写作的技法进行学习。半井桃水当时是东京朝日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写通俗小说,并且个人非常富有同情心。他对樋口一叶的悲惨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因此,他尽全力对她进行写作方面的引导,除此之外,在物质生活方面对其也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十分热情。随着两人的相处,樋口一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这位年轻的写作老师埋下了深刻的爱意。但是,她的这种爱意只是单方面的爱恋,自始至终,她都没有明确地向老师表达过。因为她心里很清楚,当时社会环境下,这种感情只会被认定为一种丑闻,一旦公布之后必然会引发各方的非议。除此之外,当外界对半井桃水的负面传言传到她耳朵里的时候,樋口一叶为了维护士族之家的声誉不被破坏,宁可忍受着自身情感上的痛苦,坚决与半井桃水断绝了联系,一生都在心里对这份纯真的爱情进行了埋藏。
  年轻的樋口一叶所遭受的两段悲剧爱情,使她对爱情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身为女性,即使内心的爱情有多么的强烈,也不一定非要表达出来,因为不论多么美好的爱情都会以悲剧收尾。正是樋口一叶对爱情的这种态度,导致她在对女主人公的爱情内容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首选的题材就是少女悲惨的爱情。
  对一叶来说,最能够表达其自身的爱情观的代表性作品是《暗樱》。少女时代的千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对良之助有着满心的爱慕,但是出于少女的矜持与自尊以及双方之间身份地位的悬殊,其无法向对象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良之助有着丰富的学问,迟早可以出人头地,但是千代是一位女性,无法像他一样通过自身的学问提升自己的地位,所以两者之间在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就算是千代向良之助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受两人身份地位差距的影响,最终还是只能以悲剧收场。千代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知,才会加深了她的痛苦,使其一直忍受着深埋在心底的悲恋的折磨,最终离开人世。很多人认为,樋口一叶是想借助这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半井桃水的爱慕之情,其中蕴含着浪漫的情调以及细腻的情感。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在对男女之间的爱情进行描写时,虽然两人之间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原因,处于苦恋的状态,但是最终都能够收获美好的姻缘。樋口一叶则与之相反,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结局不是死亡就是离别,对女性在爱恋中的痛苦和不幸进行了充分的反映,对樋口一叶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进行了充分的表达。
  刚开始写作时,樋口一叶所描写的少女悲恋大多出自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是,由于生活境遇持续恶化以及其近距离地与下层民众接触,一叶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下层女性身上,这些女性所具备的特征是都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利。作品《浊流》所描写的主人公中,菊井楼的阿力深深地爱上了他家的苦力源七,可世人将他视为“白鬼”,会对别人造成祸害,最终倾家荡产。阿力不想受到源七的连累,也不想被世人同样视为“白鬼”,因此只能一次次地拒绝源七。最终,两人面对没有结果的爱情,选择了情死的方式。
  樋口一葉对女性恋爱之苦的描写的执着,源于传统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思想的作用,对于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恋爱之梦,通过这些悲恋故事的描写,其可以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慰藉。但是,她的创作出于真情,不只是对女性在爱情方面的伤感情怀进行了表现,她通过描写这些故事对当代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对封建的道德思想、人性受到外在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压抑进行了批判。
  二、婚姻之痛
  19世纪90年代,日本社会仍然处于半封建的状态,封建家长依然存在着余威,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专断独行的夫权。当时的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对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活动没有参加的权利。哪怕是在家里,也同样没有自主权。结婚之前,父兄是他们依附的对象,为了家族利益,她们的婚姻无奈被当作了一场交易;结婚之后,丈夫是他们依附的对象,处于附属地位,经常被丈夫所轻蔑或是愚弄。樋口一叶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其后期作品重点关注的对象就是这些生活在不幸婚姻中的女性。
  作品《十三夜》中的主人公来自没落的武士之家的女子阿关,虽然自己已经有了钟情的人,但由于富家子弟看中了她,她迫于父母的命令,只能无奈地做了官太太。婚后,阿关并不幸福,她刚生完孩子,丈夫就开始嫌弃她。丈夫不仅经常夜不归宿,还会当着下人的面对阿关进行言语侮辱。阿关无法忍受这种精神虐待,偷偷跑回自己的娘家,告诉父母自己想要离婚,虽然父母对女儿的遭遇表示十分同情,但是还是对自己的女儿进行了劝说,让其不要对获得的“幸福”轻易放弃。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娘家人幸福,为了能够和年幼的儿子在一起,阿关只能牺牲自己,返回夫家,继续接受精神上的折磨。
  三、结语
  樋口一叶所创造的作品《浊流》中的女主公阿初、《十三夜》中的女主公阿关等,都是19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身上不仅背负着各种枷锁,甚至连自由生存的权利都没有,还要承担来自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樋口一叶对这些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自身对她们的同情,也批判了明治时期日本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观。
  (绥化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YWF102361901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文体之因变、文风之代变是文学发展的外在表征。刘勰将“通变”用于描述文学发展的过程,认为文学的发展不仅要顺应规律,更要发挥作者的能动性,即以作者自身创作的会通适变,使文体、文风顺时、顺势、顺情而变。目前,学界有关“通变”说的解说,主要存在复古说、常变说、继承和革新说、变新说以及会通适变说这五种观点,会通适变说在强调文学发展的“通”与“变”时,又十分注重作者作为文学创造主体的审美体验,故更为贴合刘勰的
期刊
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有诗情画意描写战场的《西江月·井冈山》;有挑战者之歌的《七律·长征》;有宏伟建设的畅想曲《水调歌头·游泳》;有亦哭亦诉的悼念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还有寓意深刻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等,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毛泽东用凝练的诗句、丰富的想象、哲理的睿智等构建了其诗词的时空艺术,传递了诗人徜徉于其中的情感与情思、体验与体悟。  一、时间机制的接受与绵延  “逝者如
期刊
虽山川异域,但夏日炎炎,群蝉齐鸣,吸引了各地人们的注意,蝉也因此进入大众的文学、音乐和艺术生活,成为“重生”和幸运的象征。通过对寓言故事、音乐、诗歌主题的提炼,笔者发现了蝉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共通性及科学研究价值。  “蝉始鸣,夏至到,鹿角解,半夏生,木槿荣。”《礼记》最早记载了蝉鸣夏至的现象。万物升阳,草木繁盛,蝉鸣或热情或悲伤,它是夏天中最热闹的主角。  蝉通过收缩和放松其腹部内的肋骨膜来产生
期刊
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完成《爱娃》这部小说时,没有料到它会引起世界文坛的如此瞩目,事实上,她曾经这样担心过,这可能是自己所写的所有小说中读者最少的一部,因为它表现的内容是小说的人物不愿记起的、作者不愿記起的、黑人不愿记起的。《爱娃》所回顾的惨痛历史正是黑人在长达200多年的奴隶制中惨绝人寰的经历。小说揭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斯泽或者其他黑奴个人的心灵创伤的故事,而是整个黑人被遗忘、被湮灭的历史。帮助
期刊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西风东渐”“女权女学”“妇女解放”等思想的盛行影响了女子服饰变迁过程。民国时期的服饰充满变化,女子的服饰变迁体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展现出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1912-1949年,多部服制条例先后颁布,服制条例的颁发是民国时期服饰发展的引路灯。西方文化的入侵、政治经济的转变引发了服饰变迁。民国女装具有丰厚的文
期刊
刘文辉是在西康省风起云涌的近代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西康的初等教育起源于清末大臣赵尔丰主政时期。民国初年,战争频发,政局动荡,西康的教育有一定停滞与退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边疆教育得到一定重视。国民政府积极推进发展西康初等教育,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叔叔曾主政西康二十多年,人称“西康王”。刘文辉担任西康省主席后,改革与完善了西康教育制度,颁布了一系列利于教育的措施,让西康省的初等教育
期刊
随着时代车轮的推进,人们的思想不断往前发展。可是回过头看看,那些伟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当代依旧熠熠生辉。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西学的第一人,在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的当时,他的爱国主义言论似一道春雷唤醒了国人。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思想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每一次思想的进步总是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内核,严复的爱国思想在当代依然有启发作用。  一、严复爱国思想
期刊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我国导演徐静蕾将这部短篇小说改编为电影,同时将故事地点与时代背景从20世纪初的维也纳移植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本文以徐静蕾执导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解析对象,结合电影语言观与电影艺术本文观,展开多维度解读。  小说中,茨威格站在男性的立场,从女性视角出发,刻画了一个女人在自己的整个生命里对一个浪荡作
期刊
舞蹈离不开音乐,它总是在音乐伴奏下展示出来,而音乐具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它可以强化舞蹈,加强舞蹈的感染性。本文将通过分析女子群舞《中国妈妈》的舞蹈及音乐结构,探索舞蹈与音乐的联系。  一、《中国妈妈》简介  《中国妈妈》是由王舸、韩真编导,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生表演的女子群舞。该舞蹈以抗日战争为选材背景,以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为题材,整个舞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真实地反映了中
期刊
《故乡》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由张帆作词、陆华柏作曲,结合了抒情风格和朗诵风格,附加戏剧性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结合了中国艺术歌曲风格及西方创作手法,融入时代真实背景,切实地反映出抗战时期老百姓的心聲,警示世人时刻把国家荣辱放在首位,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国共两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