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师生共同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歌唱的是真人真事:有一个东北女孩,十分爱鸟,自幼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8岁便成了养鹤专家,曾多次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作驯鹤表演。1986年,她不远千里从家乡来到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在1987年9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为了寻找一只飞失的小丹顶鹤,掉进了小河,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她,叫徐秀娟。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她有什么印象?
生:她很爱丹顶鹤。
3,师:是啊,她不但爱丹顶鹤,还爱各种各样的鸟儿,她的文笔很优美,留下了许多日记和诗文。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灰椋鸟》,就是徐秀娟烈士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
[评点:欣赏优美的歌曲引出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叙述作者的动人事迹,与学生进行第一次对话,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者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定下了基调,并且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形成阅读期待。]
4,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椋”的读音,和它同音形近的字有哪些?
学生说并齐读课题。
5,师: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介绍灰椋鸟呢?
学生自由说。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听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2,师:这是你们接触课文后的初步感受。要想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与作者息息相通,就要一(生答:多读书!)
3,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认清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标出小节号。
4,交流: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举手的同学是自信的。最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指名读,相机正音。“和”和“翘”是多音字;理解生词: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倾诉一完全说出。栖息——停留、休息。
师:有不同的小节吗?老师喜欢不同的,展示你的与众不同。
5,默读,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学生读课文第3至第5自然段。
想想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说,教师小结:准备观看——归林的壮观景象——感想)
[评点:这一环节设计是极具生成性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指导,耐心倾听,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正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正如朱熹所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画出关键词。
讨论:写了灰椋鸟的样子:尖尖的——灰灰的——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对灰椋鸟的态度如何?
生:作者觉得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对它的印象不怎么样。
师:但是看了一段电视录像以后,作者就一生齐: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小结:看灰椋鸟的时间、地点。
3,齐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课文(3—5自然段)。
1,过渡: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
思考:作者等候灰椋鸟归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那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灰椋鸟归来的词语和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1)投影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刺槐林。”
a,指名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动地写出灰椋鸟归林的词句(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b,理解后两个词语。
(2)投影出示:“没有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
a,指名读。
b,画出几个你认为好的词句。
c,理解: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浩浩荡荡:气势大;壮观。
d,齐读读句子。(读出大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气势之大)
(3)作者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从“一开始”写到——(生答:没有几分钟);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生答:整群整群);从“先回来的鸟”写到——(生答:后到的鸟)。
投影出示:“先回来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a,指名读。
bl这里写了哪两种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
c,它们各自是怎样表现的?先回来的鸟:鸣叫——倾诉、呼唤;后到的鸟:应和——找到、汇合。你能想象一下它们是如何倾诉、呼唤和应和的吗?同位同学试着说说,交流。
d,指导读一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她当时的心情如何,讨论交流。小结:心情愉快,从而产生了亲切、温馨的联想。
[评点:这个教学片断把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教材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使“空白点”成为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点”、“创新点”。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引导了说,说加深了读。读与说紧密联系,使各具个性的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交融在一起,通过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生成的智慧火 花令人惊叹,正像老师预设的那样精彩。]
(4)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女同学读一小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男同学读大部队归来时的样子;左边两组读先回来的鸟的表现,右边两组读后到的鸟的表现。
3,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树林,可灰椋鸟越来越少,他们这是不愿意过早的入眠。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小结:灰椋鸟归林后热闹而喧哗的场面。
(2)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你觉得哪句话写出灰椋鸟并不灰。很漂亮?哪句话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喧闹?你们组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
投影出示:A“这几只……那几只……翩翩起舞啊!”
a,小组读(注意“扑梭梭”的读音),说理由。(略)
b,从“翩翩起舞”体会鸟的可爱,再请另外有相同看法的小组与他们这组赛读,齐读。
课件出示:B,“树林内外……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小组读句子。
b,说理由。找词语:“百鸟争鸣”、“呼朋引伴”。
c,教师帮助理解:找出比喻句:“似……如……”这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句式整齐。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想象一下,飞瀑落入深涧,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生齐)疑是银河落九天。惊涛拍打岸滩,让我们联想到苏东坡的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气势怎样?——大。
d,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
[评点: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这一段话,通过解词、析句、读文悟情,可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及竞争的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古诗词的引用恰如其分,便于学生想象画面,享受审美乐趣。]
(4)师生合作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读开头的过渡语,女学生读“翩翩起舞”那句。男学生读“百鸟争鸣”那句,其余几句齐读。
师:“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想想“我”当时会欢呼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师:(充满激情地)如果我们也看到了这样壮观的场面,肯定也会欢呼起来;如果你是诗人,可能会为灰椋鸟写一首诗;如果你是画家,可能会把这场面画下来;如果你是摄影师,可能会把这情景拍摄下来。现在有这样一幅画就摆在我们眼前,请大家为它起个名字,好吗?请你拿起笔,把你想好的名字,题写在课文的插图上,看谁起的名字最好,看谁写的字最工整,谁安排的位置最好看。
师:你们取的名字真好,能表达出作者的感受。
过渡:灰椋鸟归林时场面壮观,入林后热闹非凡。作者看了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感想呢?
[评点:这环节着重想象欢呼什么、为插图题名,这样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唤醒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激活其生活积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环节充分调动教师“导”的功能,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教师的激情述说起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学习第三段课文(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段。
投影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
2,交流:这一段与第一大段有什么联系?(照应关系)
3,这句话你懂吗?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
4,养鹤姑娘徐秀娟烈士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但她演绎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故事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底。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今天,我们学习烈士的文章,更深刻地感受她的爱鸟情怀,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要(指板书,学生齐读):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评点:课终播放歌曲与课始遥相呼应。使学生从认识作者、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心灵深处,对作者的爱鸟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认识得到升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5自然段。
2,用“好像……又像……”、“如……似……”造句。
例:一望无际的稻田好像金色的海洋,又像一块黄色的毯子,满目生辉。
3,以“爱鸟”为主题,编制一张手抄报。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墙报上张贴展览。要求内容丰富,可以有爱鸟的故事、与鸟有关的古诗句、美文佳句、公益用语、图片等。
教学总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受到思维在碰撞、智慧在闪光、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课的教学,我们抓住阅读教学特点,力求通过对话、让师生的情感逐步升华。
一、读中悟情。与文本对话,深化情感
1,采用各种阅读形式,促进学生体会文章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语言,更加真切地感受课文内容,领略课文的妙词佳句,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信息储存到大脑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2,实现个性化阅读。领悟课文情感。教学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本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文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感悟课文内涵。
3,利用“空白点”,使之成为“发展点”、“创新点”。课文的留白处是极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珍惜并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特定情境之中。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既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训练及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丰富了精神世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愈加浓厚,语文素养将逐步提高。
二、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升华情感
1,认识作者,奠定课文情感基调。课始,播放根据作者事迹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的目光聚焦于作者,并在内心深处对她如此爱鸟惊叹不已。对她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好奇,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走近作者,抓住作者情感线索。课中,精读课文,欣赏、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词、析句,找出作者对灰掠鸟情感态度变化的线索,从一开始觉得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到“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态度的变化。品读友掠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想象鸟儿可能会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作者当时心情如何,从而明白了作者此时轻松愉快的心境。品读鸟儿入林后喧闹的场面描写时,想象作者会欢呼些什么,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同样惊奇喜悦、欢欣鼓舞。循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课堂的即时生成共舞,师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3,缅怀作者,走进作者情感世界。课终,再次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们在歌声中思索:我们能为鸟儿们做些什么。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课已上完。而留给学生的思考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一节课的结束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是一个问号,吸引着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去实践。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这不正是作者的心愿和写作的初衷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师生共同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歌唱的是真人真事:有一个东北女孩,十分爱鸟,自幼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8岁便成了养鹤专家,曾多次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作驯鹤表演。1986年,她不远千里从家乡来到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在1987年9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为了寻找一只飞失的小丹顶鹤,掉进了小河,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她,叫徐秀娟。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她有什么印象?
生:她很爱丹顶鹤。
3,师:是啊,她不但爱丹顶鹤,还爱各种各样的鸟儿,她的文笔很优美,留下了许多日记和诗文。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灰椋鸟》,就是徐秀娟烈士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
[评点:欣赏优美的歌曲引出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叙述作者的动人事迹,与学生进行第一次对话,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者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定下了基调,并且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形成阅读期待。]
4,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椋”的读音,和它同音形近的字有哪些?
学生说并齐读课题。
5,师: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介绍灰椋鸟呢?
学生自由说。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听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2,师:这是你们接触课文后的初步感受。要想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与作者息息相通,就要一(生答:多读书!)
3,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认清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标出小节号。
4,交流: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举手的同学是自信的。最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指名读,相机正音。“和”和“翘”是多音字;理解生词: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倾诉一完全说出。栖息——停留、休息。
师:有不同的小节吗?老师喜欢不同的,展示你的与众不同。
5,默读,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学生读课文第3至第5自然段。
想想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说,教师小结:准备观看——归林的壮观景象——感想)
[评点:这一环节设计是极具生成性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指导,耐心倾听,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正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正如朱熹所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画出关键词。
讨论:写了灰椋鸟的样子:尖尖的——灰灰的——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对灰椋鸟的态度如何?
生:作者觉得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对它的印象不怎么样。
师:但是看了一段电视录像以后,作者就一生齐: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小结:看灰椋鸟的时间、地点。
3,齐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课文(3—5自然段)。
1,过渡: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
思考:作者等候灰椋鸟归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那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灰椋鸟归来的词语和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1)投影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刺槐林。”
a,指名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动地写出灰椋鸟归林的词句(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b,理解后两个词语。
(2)投影出示:“没有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
a,指名读。
b,画出几个你认为好的词句。
c,理解: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浩浩荡荡:气势大;壮观。
d,齐读读句子。(读出大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气势之大)
(3)作者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从“一开始”写到——(生答:没有几分钟);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生答:整群整群);从“先回来的鸟”写到——(生答:后到的鸟)。
投影出示:“先回来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a,指名读。
bl这里写了哪两种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
c,它们各自是怎样表现的?先回来的鸟:鸣叫——倾诉、呼唤;后到的鸟:应和——找到、汇合。你能想象一下它们是如何倾诉、呼唤和应和的吗?同位同学试着说说,交流。
d,指导读一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她当时的心情如何,讨论交流。小结:心情愉快,从而产生了亲切、温馨的联想。
[评点:这个教学片断把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教材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使“空白点”成为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点”、“创新点”。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引导了说,说加深了读。读与说紧密联系,使各具个性的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交融在一起,通过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生成的智慧火 花令人惊叹,正像老师预设的那样精彩。]
(4)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女同学读一小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男同学读大部队归来时的样子;左边两组读先回来的鸟的表现,右边两组读后到的鸟的表现。
3,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树林,可灰椋鸟越来越少,他们这是不愿意过早的入眠。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小结:灰椋鸟归林后热闹而喧哗的场面。
(2)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你觉得哪句话写出灰椋鸟并不灰。很漂亮?哪句话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喧闹?你们组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
投影出示:A“这几只……那几只……翩翩起舞啊!”
a,小组读(注意“扑梭梭”的读音),说理由。(略)
b,从“翩翩起舞”体会鸟的可爱,再请另外有相同看法的小组与他们这组赛读,齐读。
课件出示:B,“树林内外……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小组读句子。
b,说理由。找词语:“百鸟争鸣”、“呼朋引伴”。
c,教师帮助理解:找出比喻句:“似……如……”这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句式整齐。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想象一下,飞瀑落入深涧,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生齐)疑是银河落九天。惊涛拍打岸滩,让我们联想到苏东坡的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气势怎样?——大。
d,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
[评点: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这一段话,通过解词、析句、读文悟情,可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及竞争的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古诗词的引用恰如其分,便于学生想象画面,享受审美乐趣。]
(4)师生合作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读开头的过渡语,女学生读“翩翩起舞”那句。男学生读“百鸟争鸣”那句,其余几句齐读。
师:“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想想“我”当时会欢呼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师:(充满激情地)如果我们也看到了这样壮观的场面,肯定也会欢呼起来;如果你是诗人,可能会为灰椋鸟写一首诗;如果你是画家,可能会把这场面画下来;如果你是摄影师,可能会把这情景拍摄下来。现在有这样一幅画就摆在我们眼前,请大家为它起个名字,好吗?请你拿起笔,把你想好的名字,题写在课文的插图上,看谁起的名字最好,看谁写的字最工整,谁安排的位置最好看。
师:你们取的名字真好,能表达出作者的感受。
过渡:灰椋鸟归林时场面壮观,入林后热闹非凡。作者看了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感想呢?
[评点:这环节着重想象欢呼什么、为插图题名,这样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唤醒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激活其生活积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环节充分调动教师“导”的功能,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教师的激情述说起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学习第三段课文(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段。
投影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
2,交流:这一段与第一大段有什么联系?(照应关系)
3,这句话你懂吗?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
4,养鹤姑娘徐秀娟烈士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但她演绎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故事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底。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今天,我们学习烈士的文章,更深刻地感受她的爱鸟情怀,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要(指板书,学生齐读):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评点:课终播放歌曲与课始遥相呼应。使学生从认识作者、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心灵深处,对作者的爱鸟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认识得到升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5自然段。
2,用“好像……又像……”、“如……似……”造句。
例:一望无际的稻田好像金色的海洋,又像一块黄色的毯子,满目生辉。
3,以“爱鸟”为主题,编制一张手抄报。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墙报上张贴展览。要求内容丰富,可以有爱鸟的故事、与鸟有关的古诗句、美文佳句、公益用语、图片等。
教学总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受到思维在碰撞、智慧在闪光、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课的教学,我们抓住阅读教学特点,力求通过对话、让师生的情感逐步升华。
一、读中悟情。与文本对话,深化情感
1,采用各种阅读形式,促进学生体会文章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语言,更加真切地感受课文内容,领略课文的妙词佳句,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信息储存到大脑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2,实现个性化阅读。领悟课文情感。教学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本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文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感悟课文内涵。
3,利用“空白点”,使之成为“发展点”、“创新点”。课文的留白处是极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珍惜并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特定情境之中。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既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训练及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丰富了精神世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愈加浓厚,语文素养将逐步提高。
二、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升华情感
1,认识作者,奠定课文情感基调。课始,播放根据作者事迹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的目光聚焦于作者,并在内心深处对她如此爱鸟惊叹不已。对她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好奇,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走近作者,抓住作者情感线索。课中,精读课文,欣赏、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词、析句,找出作者对灰掠鸟情感态度变化的线索,从一开始觉得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到“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态度的变化。品读友掠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想象鸟儿可能会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作者当时心情如何,从而明白了作者此时轻松愉快的心境。品读鸟儿入林后喧闹的场面描写时,想象作者会欢呼些什么,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同样惊奇喜悦、欢欣鼓舞。循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课堂的即时生成共舞,师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3,缅怀作者,走进作者情感世界。课终,再次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们在歌声中思索:我们能为鸟儿们做些什么。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课已上完。而留给学生的思考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一节课的结束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是一个问号,吸引着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去实践。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这不正是作者的心愿和写作的初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