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对话中升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师生共同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歌唱的是真人真事:有一个东北女孩,十分爱鸟,自幼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8岁便成了养鹤专家,曾多次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作驯鹤表演。1986年,她不远千里从家乡来到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在1987年9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为了寻找一只飞失的小丹顶鹤,掉进了小河,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她,叫徐秀娟。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她有什么印象?
  生:她很爱丹顶鹤。
  3,师:是啊,她不但爱丹顶鹤,还爱各种各样的鸟儿,她的文笔很优美,留下了许多日记和诗文。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灰椋鸟》,就是徐秀娟烈士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
  [评点:欣赏优美的歌曲引出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叙述作者的动人事迹,与学生进行第一次对话,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者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定下了基调,并且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形成阅读期待。]
  4,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椋”的读音,和它同音形近的字有哪些?
  学生说并齐读课题。
  5,师: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介绍灰椋鸟呢?
  学生自由说。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听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2,师:这是你们接触课文后的初步感受。要想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与作者息息相通,就要一(生答:多读书!)
  3,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认清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标出小节号。
  4,交流: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举手的同学是自信的。最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指名读,相机正音。“和”和“翘”是多音字;理解生词: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倾诉一完全说出。栖息——停留、休息。
  师:有不同的小节吗?老师喜欢不同的,展示你的与众不同。
  5,默读,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学生读课文第3至第5自然段。
  想想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说,教师小结:准备观看——归林的壮观景象——感想)
  [评点:这一环节设计是极具生成性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指导,耐心倾听,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正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正如朱熹所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画出关键词。
  讨论:写了灰椋鸟的样子:尖尖的——灰灰的——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对灰椋鸟的态度如何?
  生:作者觉得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对它的印象不怎么样。
  师:但是看了一段电视录像以后,作者就一生齐: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小结:看灰椋鸟的时间、地点。
  3,齐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课文(3—5自然段)。
  1,过渡: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
  思考:作者等候灰椋鸟归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那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灰椋鸟归来的词语和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1)投影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刺槐林。”
  a,指名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动地写出灰椋鸟归林的词句(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b,理解后两个词语。
  (2)投影出示:“没有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
  a,指名读。
  b,画出几个你认为好的词句。
  c,理解: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浩浩荡荡:气势大;壮观。
  d,齐读读句子。(读出大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气势之大)
  (3)作者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从“一开始”写到——(生答:没有几分钟);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生答:整群整群);从“先回来的鸟”写到——(生答:后到的鸟)。
  投影出示:“先回来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a,指名读。
  bl这里写了哪两种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
  c,它们各自是怎样表现的?先回来的鸟:鸣叫——倾诉、呼唤;后到的鸟:应和——找到、汇合。你能想象一下它们是如何倾诉、呼唤和应和的吗?同位同学试着说说,交流。
  d,指导读一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她当时的心情如何,讨论交流。小结:心情愉快,从而产生了亲切、温馨的联想。
  [评点:这个教学片断把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教材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使“空白点”成为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点”、“创新点”。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引导了说,说加深了读。读与说紧密联系,使各具个性的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交融在一起,通过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生成的智慧火 花令人惊叹,正像老师预设的那样精彩。]
  (4)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女同学读一小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男同学读大部队归来时的样子;左边两组读先回来的鸟的表现,右边两组读后到的鸟的表现。
  3,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树林,可灰椋鸟越来越少,他们这是不愿意过早的入眠。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小结:灰椋鸟归林后热闹而喧哗的场面。
  (2)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你觉得哪句话写出灰椋鸟并不灰。很漂亮?哪句话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喧闹?你们组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
  投影出示:A“这几只……那几只……翩翩起舞啊!”
  a,小组读(注意“扑梭梭”的读音),说理由。(略)
  b,从“翩翩起舞”体会鸟的可爱,再请另外有相同看法的小组与他们这组赛读,齐读。
  课件出示:B,“树林内外……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小组读句子。
  b,说理由。找词语:“百鸟争鸣”、“呼朋引伴”。
  c,教师帮助理解:找出比喻句:“似……如……”这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句式整齐。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想象一下,飞瀑落入深涧,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生齐)疑是银河落九天。惊涛拍打岸滩,让我们联想到苏东坡的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气势怎样?——大。
  d,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
  [评点: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这一段话,通过解词、析句、读文悟情,可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及竞争的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古诗词的引用恰如其分,便于学生想象画面,享受审美乐趣。]
  (4)师生合作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读开头的过渡语,女学生读“翩翩起舞”那句。男学生读“百鸟争鸣”那句,其余几句齐读。
  师:“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想想“我”当时会欢呼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师:(充满激情地)如果我们也看到了这样壮观的场面,肯定也会欢呼起来;如果你是诗人,可能会为灰椋鸟写一首诗;如果你是画家,可能会把这场面画下来;如果你是摄影师,可能会把这情景拍摄下来。现在有这样一幅画就摆在我们眼前,请大家为它起个名字,好吗?请你拿起笔,把你想好的名字,题写在课文的插图上,看谁起的名字最好,看谁写的字最工整,谁安排的位置最好看。
  师:你们取的名字真好,能表达出作者的感受。
  过渡:灰椋鸟归林时场面壮观,入林后热闹非凡。作者看了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感想呢?
  [评点:这环节着重想象欢呼什么、为插图题名,这样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唤醒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激活其生活积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环节充分调动教师“导”的功能,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教师的激情述说起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学习第三段课文(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段。
  投影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
  2,交流:这一段与第一大段有什么联系?(照应关系)
  3,这句话你懂吗?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
  4,养鹤姑娘徐秀娟烈士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但她演绎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故事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底。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今天,我们学习烈士的文章,更深刻地感受她的爱鸟情怀,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要(指板书,学生齐读):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评点:课终播放歌曲与课始遥相呼应。使学生从认识作者、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心灵深处,对作者的爱鸟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认识得到升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5自然段。
  2,用“好像……又像……”、“如……似……”造句。
  例:一望无际的稻田好像金色的海洋,又像一块黄色的毯子,满目生辉。
  3,以“爱鸟”为主题,编制一张手抄报。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墙报上张贴展览。要求内容丰富,可以有爱鸟的故事、与鸟有关的古诗句、美文佳句、公益用语、图片等。
  
  教学总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感受到思维在碰撞、智慧在闪光、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课的教学,我们抓住阅读教学特点,力求通过对话、让师生的情感逐步升华。
  
  一、读中悟情。与文本对话,深化情感
  1,采用各种阅读形式,促进学生体会文章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语言,更加真切地感受课文内容,领略课文的妙词佳句,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采用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信息储存到大脑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2,实现个性化阅读。领悟课文情感。教学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本课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潜能。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与文本、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感悟课文内涵。
  3,利用“空白点”,使之成为“发展点”、“创新点”。课文的留白处是极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珍惜并利用了这些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特定情境之中。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既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训练及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丰富了精神世界。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愈加浓厚,语文素养将逐步提高。
  
  二、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升华情感
  1,认识作者,奠定课文情感基调。课始,播放根据作者事迹谱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的目光聚焦于作者,并在内心深处对她如此爱鸟惊叹不已。对她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好奇,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走近作者,抓住作者情感线索。课中,精读课文,欣赏、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词、析句,找出作者对灰掠鸟情感态度变化的线索,从一开始觉得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到“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态度的变化。品读友掠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想象鸟儿可能会说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作者当时心情如何,从而明白了作者此时轻松愉快的心境。品读鸟儿入林后喧闹的场面描写时,想象作者会欢呼些什么,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同样惊奇喜悦、欢欣鼓舞。循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课堂的即时生成共舞,师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3,缅怀作者,走进作者情感世界。课终,再次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们在歌声中思索:我们能为鸟儿们做些什么。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课已上完。而留给学生的思考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一节课的结束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是一个问号,吸引着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去实践。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这不正是作者的心愿和写作的初衷吗?
其他文献
5岁半的小宇(化名)趁黎老师扭头板书时,不失时机地和旁边同学说话、做起小动作来。黎老师看到后拿起教鞭走下讲台,对着自己手臂狠狠地抽了一鞭,胳膊肿起血印子。“你还想让老师受到惩罚吗?”老师轻声问,小宇含着泪摇头……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发生在深圳某校学前班的真实事情。  被其他多位老师评价“很淘气”、转到黎老师班里的小宇自此之后真的变了,上课的小动作明显减少,成绩也有所提高。小宇的父亲非常感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次习作,以实践活动为先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积累素材,激活兴趣;以口语交际为凭借,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为其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而积极语用需要积极的语境。就高考作文题型设计而言,创设的其实就是可供积极语用的基本“语境”。就实践活动的语境而言,任何写作都会受到语境中某些要素的制约,从而潜在地影响考生思想力和表达力的释放程度。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持续凸显了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通过创设“积极的语言实
要学好文言文,读是关键。读的学问很大,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笔者以董旭午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为例,谈谈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提高教学效率。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过好“三关”——“诵读关”“猜读关”“品读关”,切实培养学生的品析力、感悟力、学习力和自觉力,以及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过好“诵读关”  古人是特别重视诵读的,几乎所有的诗文都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中强调:“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改记叙文,要针对记叙文的特点评改,要从三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的感受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评改意境,注重对学生习作过程和方法的关注。    [习作内容]  仿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硬生生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一种“立体化学习”的感觉。因而,朗读是语文“立体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朗读的“沼泽地”    急功近利的心态致使我们没有把朗读放在一个足够重视的位置,朗读教学生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地”。  第一片“沼泽地”:压缩朗读时间,读得浮
探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扎根理论,笔者对北京市石景山区31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含个人素养、政策与管理和社会支持三方面。其中个人素养包括教育知识、专業知识、职业道德、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核心价值观、成就动机、反思能力、表达能力、自主意识等;政策与管理包括评价机制、条件支持、学校管理、政策导向、工资薪酬等;社会支持包括教师关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天生的民族性;研究不同民族的神话,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内涵和思想根源的重要途径,深入发掘其中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格,更是能为传统文化增色添彩。中国虽然是一个汉文化占据核心地位的文明古国,但现存的少数民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早已与汉族一起构成了难舍难分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份和谐与团结也离不开长久以来政府与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关注。由文日焕、王宪昭著的《中国少数民族神
升入中年级的学生,要学着写结构完整、像模像样的作文了,可每次习作,却令学生愁、家长愁,老师也愁。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唯有以积累为基础,以体验为重心,以个性表达为目的,掬一捧生活的活水,让作文成为写意的享受。    一、日有所诵,使学生的语言羽翼丰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反思每天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言积累流于形式,教师大
近日聆听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学讲课比赛,从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归类、情感打包、思想定性。比如写景的归结到喜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全部落到学习主人翁某种品质这一情感角度,且同类文章的教法、设问、练习、情感体验如出一辙。然而,这种教法真的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培养孩子们的优秀人格吗?  把人格发展放在首位是中小学教育的立足点,语文与人的思想品德联系得更加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