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是上课的先导,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预习,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把握预习的步骤,全面把握预习内容,指导学生用好预习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预习 学生 学习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教师要把指导学生的预习专门设计成一节课来教学。预习是课堂展示的先导,没有预习的课绝不准进行展示,也无从展示。教师要让预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针对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顾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的不足,笔者从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学习践行中,总结几点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设计专门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运用好预习笔记,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上课的前提,没有预习是很难实现一堂高质量的课,学生自然很难真正掌握多少知识,更不用提学生的能力能得到什么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地接受学习,他们要做的就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学习。作为老师,如果你不要求学生预习,你不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那么学生就没有预习的意识,他们也就不知道预习的目的和重要性。此外,有些教师也布置学生课前要预习,但是有布置,没有落实,任由学生漫无目标地预习,最后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真正认识到预习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最后让预习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逐渐让学生从预习中获得学习的自信。
(二)把握预习的步骤
学生在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性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预习,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也可以在课堂上专门对学生预习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把握一定的预习步骤。笔者实践及了解发现,不少学生也有了预习的意识,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但不知道如何预习。预习情况显示,学生在预习语文学科时,更多的学生只是把课文泛泛阅读一遍,然后在文中把生字词标注出来,再就是从手边现成的参考资料上抄写内容在书上,有时甚至连抄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清楚。这样的预习也只是流于形式,不会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指导,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一条明确的路线,让学生预习有方向。
(三)取长补短,全面把握预习内容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有差,由于他们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预习内容的把握也就不同。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较好地对所要预习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而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即使有老师对他们的指导,他们对所要预习的内容也不能很好地把握,只能浅层次地进行预习。为此,教师除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预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各自预习的收获,从而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彼此存在的漏洞,弥补自己的预习不足及预习中的困惑,最终使得学生们基本上能全面把握所要预习的内容。
(四)指导学生用好预习笔记
语文知识涉及面比较广且零散,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语文笔记。日常我们提到的语文笔记也许指的是课堂笔记,其实不然,语文笔记不仅包括课堂笔记,还有课前预习笔记,课后巩固笔记及课外读书笔记等。预习笔记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把预习所搜集的知识进行条理化,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所预习的内容及对新课程的生成。下面是笔者指导学生预习的一则预习笔记。
例如,教学《枣核》一课,一学生的预习笔记如下:
1.作者作品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体裁:散文。
3.要掌握的重点字词:蹊跷嫣红山坳镶嵌玛瑙殷切
4.课文的结构:
(1)索枣核---用途蹊跷
(2)见枣核---如获至宝
(3)话枣核---为解乡愁
(4)议枣核---民族之情
5.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索枣核(设置悬念)---见枣核(加深悬念)---話枣核(解开悬念)---议枣核(点明主题)
设置悬念的好处: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6.课文的主题思想: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表现了同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7.探究质疑:
(1)同窗寄托乡思之情的行动有哪些 ?
(2)以“枣核”为题的好处有哪些?
8.品味语言:
如,(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品味:“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非常珍爱枣核,在朋友心中枣核的分量很重。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查枣树。
品味:四个“想”字,写了旧时同窗虽然身在海外,但心中时时想的是祖国、是故乡。强烈地表现了旧时同窗对故土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要想学生课堂展示积极主动,一定让他们有备而来,做好预习工作。不打无准备的仗。设想成人与学生换位思考一下,众目睽睽之下就自己没准备的问题发言也是底气不足,避之不及的。’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预习,指导学生掌握学生方法,从而变“学会”为“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5]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M].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预习 学生 学习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教师要把指导学生的预习专门设计成一节课来教学。预习是课堂展示的先导,没有预习的课绝不准进行展示,也无从展示。教师要让预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针对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顾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的不足,笔者从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学习践行中,总结几点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设计专门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运用好预习笔记,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上课的前提,没有预习是很难实现一堂高质量的课,学生自然很难真正掌握多少知识,更不用提学生的能力能得到什么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地接受学习,他们要做的就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学习。作为老师,如果你不要求学生预习,你不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那么学生就没有预习的意识,他们也就不知道预习的目的和重要性。此外,有些教师也布置学生课前要预习,但是有布置,没有落实,任由学生漫无目标地预习,最后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真正认识到预习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最后让预习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逐渐让学生从预习中获得学习的自信。
(二)把握预习的步骤
学生在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性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预习,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也可以在课堂上专门对学生预习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把握一定的预习步骤。笔者实践及了解发现,不少学生也有了预习的意识,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但不知道如何预习。预习情况显示,学生在预习语文学科时,更多的学生只是把课文泛泛阅读一遍,然后在文中把生字词标注出来,再就是从手边现成的参考资料上抄写内容在书上,有时甚至连抄什么学生自己也不清楚。这样的预习也只是流于形式,不会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指导,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一条明确的路线,让学生预习有方向。
(三)取长补短,全面把握预习内容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有差,由于他们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预习内容的把握也就不同。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较好地对所要预习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而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即使有老师对他们的指导,他们对所要预习的内容也不能很好地把握,只能浅层次地进行预习。为此,教师除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预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各自预习的收获,从而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彼此存在的漏洞,弥补自己的预习不足及预习中的困惑,最终使得学生们基本上能全面把握所要预习的内容。
(四)指导学生用好预习笔记
语文知识涉及面比较广且零散,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语文笔记。日常我们提到的语文笔记也许指的是课堂笔记,其实不然,语文笔记不仅包括课堂笔记,还有课前预习笔记,课后巩固笔记及课外读书笔记等。预习笔记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把预习所搜集的知识进行条理化,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所预习的内容及对新课程的生成。下面是笔者指导学生预习的一则预习笔记。
例如,教学《枣核》一课,一学生的预习笔记如下:
1.作者作品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体裁:散文。
3.要掌握的重点字词:蹊跷嫣红山坳镶嵌玛瑙殷切
4.课文的结构:
(1)索枣核---用途蹊跷
(2)见枣核---如获至宝
(3)话枣核---为解乡愁
(4)议枣核---民族之情
5.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索枣核(设置悬念)---见枣核(加深悬念)---話枣核(解开悬念)---议枣核(点明主题)
设置悬念的好处: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6.课文的主题思想: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表现了同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7.探究质疑:
(1)同窗寄托乡思之情的行动有哪些 ?
(2)以“枣核”为题的好处有哪些?
8.品味语言:
如,(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品味:“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非常珍爱枣核,在朋友心中枣核的分量很重。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查枣树。
品味:四个“想”字,写了旧时同窗虽然身在海外,但心中时时想的是祖国、是故乡。强烈地表现了旧时同窗对故土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要想学生课堂展示积极主动,一定让他们有备而来,做好预习工作。不打无准备的仗。设想成人与学生换位思考一下,众目睽睽之下就自己没准备的问题发言也是底气不足,避之不及的。’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预习,指导学生掌握学生方法,从而变“学会”为“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5]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M].天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