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平时作文情况简析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是由于他们生活范围较小,对大千世界并不太了解;二是由于受无数作文选本的影响,很多框框束缚了他们的思想,遮住了他们的视野,抑制了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打破框框,我曾经在一堂作文课上用了大约20分钟就上课瞌睡问题讨论了“形似和神似”的区别。
二、课堂教学过程
作文课开始了,我对同学们说:“现在不写作文,大家口头描述一下上课打瞌睡的样子。”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就议论纷纷。
有的说:“瞌睡,常有的事,没啥好描述的。”
有的说:“不是和小猫打呼噜一个样吗?”
有的认真思索后说:“像公鸡啄米呀。”
根据以上三种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这上课打瞌睡的确像公鸡啄米,头一点一点的挺难受。”
我接着他们的话头说:“公鸡啄米难受吗?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句描述一下公鸡啄米时的神态,看它是难受还是兴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公鸡发现米就张开翅膀飞扑向前,雄赳赳地驱赶其他争食的公鸡;神情专注,精神抖擞;还发出召唤母鸡的咯咯的讨好声……
通过讨论,同学们恍然大悟,用公鸡啄米来形容上课打瞌睡是极其不合适的。我就此指出,刚才同学说上课打瞌睡像公鸡啄米这仅仅是“形似”,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神似”的问题。
瞌睡是常见的现象,有它的共性——上下眼皮往一块黏,想睁开也睁不开,的确难受。但由于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这一极为普通的现象却有着各自的特点。上课打瞌睡顾虑较多,怕老师发现,提心吊胆,能躲则躲在同学的背后,能藏则将书竖起来藏在书后;看电影打瞌睡就自由多了,怎么舒服就怎么睡,没有任何顾虑。同样是我们同学打瞌睡,一个在课堂上,一个在电影院,气氛不同就有不同的心态……
最后我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得到如下三点共识:一是要写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写出特点,写出神韵;三是要有感而发,不要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只要读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和《阿Q正传》两篇文章的人,永远不会将闰土和阿Q混淆起来,虽则他们都是旧中国的农民。为什么呢?因为鲁迅对旧中国身受压迫和愚弄的农民太了解了,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他笔下的这两个农民形象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文学作品中这种例子太多了。生活中呢?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呀!食堂里有众多师傅为你们服务,但有些同学专爱到某一师傅面前去买饭菜,这是因为在你心目中他有不同于其他师傅的地方,将他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嘛!”
“真的?”同学们脱口而出。
“当然!不信现在大家就可以试一试,下面我们每个人都来描述一下任课老师,挑最熟悉的,写一个片段,可长可短,要求写出他们的神态、特点,表达出你们各自的感情。”
同学们立刻奋笔疾书,25分钟后就愉快地交了卷。
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不管你信不信,我们的外语老师从不过夏天,在我们穿背心、裤头还不停摇扇子的时候,外语老师总穿着长裤、长袖衬衫,有时还加一件两用衫。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老师,你热不热?”“不热。”他和蔼地说,“我呀,不怕热,就怕凉,一受凉就犯病,自己受罪事小,耽误你们的功课可不得了呀。”
外语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同学板演后,他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一一订正,连标点也不放过。
高度的近视,使他看书时总把书凑到笔尖下,可你别想在他面前弄虚作假。这不,他总是站在你面前让你背课文。你想偷看,没门。
还有个同学写了数学老师:
咱们数学老师是快节奏的人。你瞧,他走进教室,急忙忙地把书放在讲台上,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从左向右刷刷刷,立刻排出五个题目,接着又从右到左5、4、3、2、1标出题号,在转身的当儿就说:“XXX,看到这一题,你首先想到什么?”他一手指着题目,两眼紧盯着XXX,使本来就大大的眼睛显得更大了。同学没吱声。“怎么,没明白怎么回事?”老师收回那指着题目的手,三大步走到教室的中央,开始启发了……
通过这次练习,我进一步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要把学生引出框框,引进生活,让他们热爱生活,自觉地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去发现新鲜的、有趣的材料,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这是写作教学的成功之路。
三、课后反思
要破除学生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新八股”框框,关键在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引进生活。我从“形似”和“神似”入手,练习课本中的名家范文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作文材料,有感而发写出“神韵”,这样,文章也就言之有物了。可见,引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启发他们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并以真情实感去再现生活真实,乃是使学生走出作文困境,逐渐领悟作文真谛的有效途径。■
学生最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他们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能用陈词滥调应付一番。如写事,学生常常会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写人时,不是写抵住肝部忍痛为学生讲课的老师,就是写皱着眉头思索题目的同学;成年人的外貌一概是白发、皱纹;青少年则通常是苹果似的圆脸、忽闪闪的大眼睛。写议论文,论据总忘不掉居里夫人、雷锋叔叔。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是一样的内容和写法。
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是由于他们生活范围较小,对大千世界并不太了解;二是由于受无数作文选本的影响,很多框框束缚了他们的思想,遮住了他们的视野,抑制了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打破框框,我曾经在一堂作文课上用了大约20分钟就上课瞌睡问题讨论了“形似和神似”的区别。
二、课堂教学过程
作文课开始了,我对同学们说:“现在不写作文,大家口头描述一下上课打瞌睡的样子。”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就议论纷纷。
有的说:“瞌睡,常有的事,没啥好描述的。”
有的说:“不是和小猫打呼噜一个样吗?”
有的认真思索后说:“像公鸡啄米呀。”
根据以上三种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这上课打瞌睡的确像公鸡啄米,头一点一点的挺难受。”
我接着他们的话头说:“公鸡啄米难受吗?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句描述一下公鸡啄米时的神态,看它是难受还是兴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公鸡发现米就张开翅膀飞扑向前,雄赳赳地驱赶其他争食的公鸡;神情专注,精神抖擞;还发出召唤母鸡的咯咯的讨好声……
通过讨论,同学们恍然大悟,用公鸡啄米来形容上课打瞌睡是极其不合适的。我就此指出,刚才同学说上课打瞌睡像公鸡啄米这仅仅是“形似”,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神似”的问题。
瞌睡是常见的现象,有它的共性——上下眼皮往一块黏,想睁开也睁不开,的确难受。但由于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这一极为普通的现象却有着各自的特点。上课打瞌睡顾虑较多,怕老师发现,提心吊胆,能躲则躲在同学的背后,能藏则将书竖起来藏在书后;看电影打瞌睡就自由多了,怎么舒服就怎么睡,没有任何顾虑。同样是我们同学打瞌睡,一个在课堂上,一个在电影院,气氛不同就有不同的心态……
最后我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得到如下三点共识:一是要写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写出特点,写出神韵;三是要有感而发,不要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只要读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和《阿Q正传》两篇文章的人,永远不会将闰土和阿Q混淆起来,虽则他们都是旧中国的农民。为什么呢?因为鲁迅对旧中国身受压迫和愚弄的农民太了解了,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他笔下的这两个农民形象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文学作品中这种例子太多了。生活中呢?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呀!食堂里有众多师傅为你们服务,但有些同学专爱到某一师傅面前去买饭菜,这是因为在你心目中他有不同于其他师傅的地方,将他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嘛!”
“真的?”同学们脱口而出。
“当然!不信现在大家就可以试一试,下面我们每个人都来描述一下任课老师,挑最熟悉的,写一个片段,可长可短,要求写出他们的神态、特点,表达出你们各自的感情。”
同学们立刻奋笔疾书,25分钟后就愉快地交了卷。
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不管你信不信,我们的外语老师从不过夏天,在我们穿背心、裤头还不停摇扇子的时候,外语老师总穿着长裤、长袖衬衫,有时还加一件两用衫。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老师,你热不热?”“不热。”他和蔼地说,“我呀,不怕热,就怕凉,一受凉就犯病,自己受罪事小,耽误你们的功课可不得了呀。”
外语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同学板演后,他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一一订正,连标点也不放过。
高度的近视,使他看书时总把书凑到笔尖下,可你别想在他面前弄虚作假。这不,他总是站在你面前让你背课文。你想偷看,没门。
还有个同学写了数学老师:
咱们数学老师是快节奏的人。你瞧,他走进教室,急忙忙地把书放在讲台上,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从左向右刷刷刷,立刻排出五个题目,接着又从右到左5、4、3、2、1标出题号,在转身的当儿就说:“XXX,看到这一题,你首先想到什么?”他一手指着题目,两眼紧盯着XXX,使本来就大大的眼睛显得更大了。同学没吱声。“怎么,没明白怎么回事?”老师收回那指着题目的手,三大步走到教室的中央,开始启发了……
通过这次练习,我进一步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要把学生引出框框,引进生活,让他们热爱生活,自觉地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去发现新鲜的、有趣的材料,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这是写作教学的成功之路。
三、课后反思
要破除学生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新八股”框框,关键在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引进生活。我从“形似”和“神似”入手,练习课本中的名家范文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作文材料,有感而发写出“神韵”,这样,文章也就言之有物了。可见,引导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启发他们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并以真情实感去再现生活真实,乃是使学生走出作文困境,逐渐领悟作文真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