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作文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xiaox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盲目地重视形式。而忽视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学生为了使文章有文采。就盲目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有的则开头采用排比句,中间写几个事例,结尾又是排比句。完全是无病呻吟的“八股文”。为了应付高考。而自身材料极度匮乏,有些学生就只能“拉古人说话”。从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何永康教授)从这些现象就可以窥见我们很多教师平时作文教学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更多偏重的是讲写作的方法技巧,而现在的许多学生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在作业堆里,而没有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以致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而使生活的写作之源枯竭。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教师就准备几个古人,或者几则当前最热门的时事材料。教导学生一材多用。培养学生对于一则材料能够从不同角度来抒写的能力,到考试时,只要根据作文题目来寻找与这些材料的契合点就可以了,这样只要学生准备一个或几个古人就可以应付很多作文题目了,教师不仅省事,而且还能美其名曰: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我想握住你的手》、江苏卷《人与路》、安徽卷《“读”读人生,读父母》,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湖南卷《诗意地生活》,2008年浙江卷《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上海卷《他们》等,从这些作文题目中可以看出高考也越来越关注生活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高考的评分也开始注重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007年高考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最初得分是37分,终审时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三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他还要求“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作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虽然这不是评价当前优秀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准,但是这是一种“导向“。所以作文教学即使是为了考试也要开始关注社会生活了,何况现在有些高考题目是无法引用古人来写的。
  很多学生抱怨自己生活枯燥,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普通的。但即使是普通的东西。你只要用心观察、感受,一定能体会到平凡生活诗意的一面。然而我们该从生活中选择哪些素材。怎样来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呢?
  
  一、关心自己身边的生活,强化生活小事作材料的意识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奶奶的中指用着力。整只手也跟着微微颤动。每顶过一针。奶奶就麻利地抽紧棉线。伴着“哧哧”的声响。抽带出的尘埃也在灯光下有节奏地跳跃,屋子里弥漫着棉布干净清洁的味道。
  通过一个很平常的动作。写出了生活的诗意。
  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家庭生活,总会有些让人感动的事发生,虽然可能都是一些琐事。但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重视自我心灵体验,并积累自己对这些事的独特感受,那么作文就不会成为“无米之炊”了。
  
  二、关注社会生活
  
  现在的学生不应只埋头读书,应该学会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如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2009年的影响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等都可以成为作文材料。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可以把这些社会热点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会深入剖析材料,提炼出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关注自我,写出真情
  
  作文应该做到“以我手写我心”,而现在很多学生作文中没有“我”。只有名人、伟人或者古人。他们写作时忘记了“我”也是一个很好的材料。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从小到大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自我的心路历程、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等写入文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而用文字去表现生活。并且在写作时鼓励学生找回自我,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让单调的课堂教学演变为丰富的社会课堂。
其他文献
场面是生活的横断面。生活像一条长河。场面是一朵浪花。要学会描写生活,首先得学会写生活片断,所以,对记叙文中场面描写的指导非常重要。  下面以笔者在聊城一中高一年级的一次试教为例具体说明。    一、明确点面关系    写前指导时初步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中展开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要使画面开阔。意境深远,就要有面的勾勒,能使读者对画面有亲切具体的感觉,以更好地了解整
期刊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表现“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表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的标题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专题的内涵是“人性”这一抽象又富有内涵的话题。本专题所节选的《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三篇课文分别从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
期刊
如今,“创新”是一个很热门的词汇,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报告、讲话,以及报刊杂志上的报道、评论,均在谈论创新,思考创新,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实践着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着创新教育。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却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在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力和幻想力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
期刊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所以,《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书中编者阐述了这门课程的几个特点: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注意了“前后呼应”。二是在教学形式上突出了“动脑动手”。三是在专题选择上考虑了“自由取舍”。四是在课程安排上体现了“抓大放小”。五是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了“有效有用”。从一方面看。教材内容都是最重要的语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离开诵读,语言学不好,语文也是学不好的。    一、诵读——享受美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她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美文需要美读。诵读就是一种美读。本次观摩课,笔者有幸聆听了十一
期刊
摘要:朗读,其意义和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仍不容忽视。首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感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初中阶段的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以后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文章,有助于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加强朗读指导。培养
期刊
语文教学中时常强调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其实,这里的知识面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深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会有浓郁的兴趣。反之,则索然无味。那么,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和文化积淀的关系呢?浅谈如下: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甚至可以说,它的知识因体系庞大而繁杂。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教师时常困惑于无处着眼,学生常疑虑于无从下手。对于施教者,事倍却功半;对于受教育者,常劳而
期刊
摘要:本文对苏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的几节课进行评价,从课堂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中对当前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归因,试图通过这样的简析,来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2008年10月,师范学院的一批实习生来我校实习。我带了四名实习生。他们的实习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学
期刊
摘要: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炎如荼,但基础课教学如何真正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还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我在职中语文教学中尝试构建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在职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开辟一条新路。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 职校语文    当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特别是各专业课如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等新教学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但基础课教学如何改还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
期刊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 毁灭 悲剧 命运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