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英勇顽强、九死一生,历经五次反“围剿”战斗、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他放下战功荣耀,投身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他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不怕牺牲、对工作忘我奉献,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刘海滨。
刘海滨,1908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时刻,19岁的刘海滨毅然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两年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入党。
1930年至1934年,刘海滨在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因作战英勇,很快便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团政委,长征开始时,他已经是红一军团的师级干部。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1935年到达陕北。1936年,他在甘肃曲子城战斗中负伤截肢,之后调到地方工作。此后,历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延安卫戍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后勤兵站部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政委等。
新中国成立后,刘海滨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并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办事处主任,负责筹建苏联帮助建设的西北地区14项国防工业重点工程。1955年后,周恩来总理要抽调一批公安干部到大学担任党委书记,1956年2月刘海滨被调任到西北工学院,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刘海滨一生战功赫赫,他却很少谈及自己的功绩,他说:“我是幸运的。我们那个村子和我前后参加红军的十几个人,现在活着的包括我,只剩下兩个人了,那一个还是很早离开部队回家当了农民。”
刘海滨战斗负伤失去右腿时仅仅28岁,又因战时条件受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三次截肢,此后一生中创面经常肿胀发炎,行动极为不便,但当他晚年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让他津津乐道的却是,“那一仗我们胜利了!‘野骡子’(敌师长绰号)被俘,他和我住在同一家医院,还特地来看我,表示对红军的佩服。”
言谈轻描淡写,内涵重如千钧!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这就是支撑着我们党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胜利、创造奇迹的力量!
1957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刘海滨担任西北工业大学首任党委书记等职务,直至1983年。1983年5月,刘海滨任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他还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从不计较个人待遇,不向组织提出个人的特殊要求,从不愿意有一点点特殊化,不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谋取任何利益。
从1957年9月底,他入住西工大北村3号楼的一个单元房里,直到1994年12月去世,全家人(他和夫人以及三个子女)在这套四室无厅、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近40年。晚年他被中共陕西省委尊为“五老”之一,省上重要的大会,他都被邀请到主席台前就座;省委请他搬到西安雁塔路8号院的省领导大院住,他婉言谢绝。后来,省委通知学校单独给他盖一幢房子,他坚决不准。他说,“学校现在缺钱也缺地皮,大家住房都很困难,我一个人住那儿像什么样子。这件事到此为止,以后不要再提!”此后多年,因家里没有条件,他都由儿子陪同在学校公共大澡堂里洗澡。
据老同志回忆,一次,刘海滨的大儿媳李恒陪同几位部队离休老同志看他,他在学校宾馆招待客人吃饭后,第二天架着双拐亲自到宾馆,说服后勤领导,坚持按标准付了款。
还有一次,他去医院看病,当时看病的人很多,他架着双拐排在队伍后面,值班医生几次招呼他上前先看,他坚持让前面的师生们先看病,排在前面的师生则让他先看。相持中,见医生为难,他干脆架着双拐离开了。
1990年高校党员重新登记,刘海滨已83岁且患有眼疾,仍坚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学习,异常艰难地亲笔写了六千多字的个人总结,回顾了他63年的革命历程,并动情地讲了3个小时,使与会的党员干部深受教育。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刘海滨一生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早在1960年2月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业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刘海滨便明确指出,“加强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深入到各项实际工作,特别是教学、科研、建设等工作中去,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政治挂帅,把红旗插遍全校各个角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方面工作中都得到切实贯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他也给出了明确回答。
“我校8年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应该是: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的、高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的、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的、无限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又红又专的国防工业建设人才。”
1994年12月9日,刘海滨在西工大逝世,走完了他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一生。
2008年,正值校庆70周年,学校在诚字楼前树立起刘海滨铜像,此后适逢清明节,都有师生校友在铜像前自发悼念,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脉络扎根延展,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校史研究中心
整理:黄迪民 付怡 员智凯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他放下战功荣耀,投身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他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不怕牺牲、对工作忘我奉献,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刘海滨。
刘海滨,1908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时刻,19岁的刘海滨毅然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两年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入党。
1930年至1934年,刘海滨在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因作战英勇,很快便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团政委,长征开始时,他已经是红一军团的师级干部。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1935年到达陕北。1936年,他在甘肃曲子城战斗中负伤截肢,之后调到地方工作。此后,历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延安卫戍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后勤兵站部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政委等。
新中国成立后,刘海滨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并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办事处主任,负责筹建苏联帮助建设的西北地区14项国防工业重点工程。1955年后,周恩来总理要抽调一批公安干部到大学担任党委书记,1956年2月刘海滨被调任到西北工学院,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刘海滨一生战功赫赫,他却很少谈及自己的功绩,他说:“我是幸运的。我们那个村子和我前后参加红军的十几个人,现在活着的包括我,只剩下兩个人了,那一个还是很早离开部队回家当了农民。”
刘海滨战斗负伤失去右腿时仅仅28岁,又因战时条件受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三次截肢,此后一生中创面经常肿胀发炎,行动极为不便,但当他晚年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让他津津乐道的却是,“那一仗我们胜利了!‘野骡子’(敌师长绰号)被俘,他和我住在同一家医院,还特地来看我,表示对红军的佩服。”
言谈轻描淡写,内涵重如千钧!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这就是支撑着我们党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胜利、创造奇迹的力量!
1957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刘海滨担任西北工业大学首任党委书记等职务,直至1983年。1983年5月,刘海滨任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他还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从不计较个人待遇,不向组织提出个人的特殊要求,从不愿意有一点点特殊化,不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谋取任何利益。
从1957年9月底,他入住西工大北村3号楼的一个单元房里,直到1994年12月去世,全家人(他和夫人以及三个子女)在这套四室无厅、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近40年。晚年他被中共陕西省委尊为“五老”之一,省上重要的大会,他都被邀请到主席台前就座;省委请他搬到西安雁塔路8号院的省领导大院住,他婉言谢绝。后来,省委通知学校单独给他盖一幢房子,他坚决不准。他说,“学校现在缺钱也缺地皮,大家住房都很困难,我一个人住那儿像什么样子。这件事到此为止,以后不要再提!”此后多年,因家里没有条件,他都由儿子陪同在学校公共大澡堂里洗澡。
据老同志回忆,一次,刘海滨的大儿媳李恒陪同几位部队离休老同志看他,他在学校宾馆招待客人吃饭后,第二天架着双拐亲自到宾馆,说服后勤领导,坚持按标准付了款。
还有一次,他去医院看病,当时看病的人很多,他架着双拐排在队伍后面,值班医生几次招呼他上前先看,他坚持让前面的师生们先看病,排在前面的师生则让他先看。相持中,见医生为难,他干脆架着双拐离开了。
1990年高校党员重新登记,刘海滨已83岁且患有眼疾,仍坚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学习,异常艰难地亲笔写了六千多字的个人总结,回顾了他63年的革命历程,并动情地讲了3个小时,使与会的党员干部深受教育。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刘海滨一生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早在1960年2月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业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刘海滨便明确指出,“加强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深入到各项实际工作,特别是教学、科研、建设等工作中去,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政治挂帅,把红旗插遍全校各个角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方面工作中都得到切实贯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他也给出了明确回答。
“我校8年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应该是: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的、高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的、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的、无限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又红又专的国防工业建设人才。”
1994年12月9日,刘海滨在西工大逝世,走完了他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一生。
2008年,正值校庆70周年,学校在诚字楼前树立起刘海滨铜像,此后适逢清明节,都有师生校友在铜像前自发悼念,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脉络扎根延展,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校史研究中心
整理:黄迪民 付怡 员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