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建设工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矛盾与问题,关键是能够在把握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找到主要的根本的矛盾与矛盾的特殊性。
一、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富民兴赣”这一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已经深入人心,抓住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了推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的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建设一个好班子,即“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新产业。“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设施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观。但是,这只是浅层次的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在“三清三改”工作的基础上,要紧紧扣住发展新产业这个核心。发展新产业关键又在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农业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发展,首先要发展的就是农业科技,无论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也好,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也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好,还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真正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第一生产力加以重视、得以发展。
在推进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抓住了发展这一条主线,但其中的配套工作也必须做好,做到位,如果不重视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矛盾以及各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影响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江西省应该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完善村镇道路、农村电网、生活用水、疾病防治、义务教育、广播电视、邮政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公共设施,解决“路、电、水、医、学”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抓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农村特困群众建立了救助的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特困家庭子女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可能还会忽略另外一些问题,诸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问题。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采取坚决措施,遏止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
二、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两论”告诉我们,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个别事物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共同的本质。除此之外,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所以,研究和掌握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是制定正确的建设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政策的基础。
1.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系列的特殊问题,必须认真地分析才能加以解决。
首先,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根本的不同,不能一味模仿。一些地方的农村建设一味模仿城市: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一排排新建农民住宅小区让人看不到乡村气息。这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不仅使农村丧失了特色,也从某种意义上斩断了延续千百年的传统。江西农村素有革命传统与民俗风情,井冈山、瑞金等就是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政权之地,还有赣州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延续着客家人的民俗民风。如果一味地模仿南昌、九江等城市的建设,或者是模仿东部一些发达沿海地区如宁波、温州等地的建设,那就失去了江西农村的特点,也就不再是江西农村的本来面貌了。
其次,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其他省份的农村建设又有的不同。江西的农村经济相对而言,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由于交通地理位置的制约,民营与乡镇企业等发展缓慢,所以江西农村建设的目标起点应该相对要低一点,一步一个脚印,而不能盲目地照搬广东、江浙一带的农村建设模式。
再次,江西省各个地方的农村建设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搞新农村建设也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有各自的特点,南昌要有南昌的特点,婺源有婺源的特点,景德镇有景德镇的特点,赣州有赣州的特色,九江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也有灾后重建的特点。江西的文化底蕴很深,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民族文化传统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继承和发扬。就建筑文化来说,赣南客家民居有阳台,徽州民居有天井,这里实际上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利用建筑的各项功能,来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农家建筑需要有放农具和做粮仓的地方。如果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建筑文化,就可能产生另外的不利影响。因此,发扬地域文化的优势,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是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2.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真正地分析好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与发展各个阶段的特殊性,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性,并根据这个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把解决的方法落到实处。
第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是长期任务,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两论”认为,不但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现在重点是要通过村镇规划建设来引导整治和建设,引导好农民建房,等等。可快则快不要慢,试点搞得好就大力推广,同时快的也要符合规律、不要盲目,坚持实事求是。如赣州用“三清三改”作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很务实,第一步让农民得到实惠,再不断提高;而其中的“健全组织、健全机构”,健全党的组织、机构,由此为长远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说,突出的矛盾是阶段性的,阶段性的矛盾是永远不会终止的。现在是“三清三改”,将来可能又是另一个层面。
第二,把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理顺了,理清了,在找出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的矛盾特殊性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普遍的规律。要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而不能停留表面的现象上。而且我们不要用城市的理念去搞农村建设。农村问题太复杂了,它有很多传统习惯,是我们地域本身必然的,这个不能简单化了,这必然涉及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村改革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问题;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与农民增收问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是不是搞清了,理顺了,哪些必须是当前要解决的,而哪些又是重点要加以解决的。
第三,必须把正确的决策与政策,也即解决矛盾方法具体落实好。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矛盾,是为了能够研究解决矛盾,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与政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具体怎么去落实的问题,进而达到我们解决推进新农村工作中问题的目的。必须思考究竟能不能这样做?怎么做?由谁去做?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全省必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合力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于江西省今后的农村工作有长期的目标,五年办什么,近期办什么,既有长远的谋划,又有近期的措施。从省委、省政府开始一直到各市县等都要全面发动,而且各个部门相互协调,不能是“单打一”。必须坚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就是一个村有一个村的重点,先局部再整体,完成一个村后,再研究另外一个村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下册)〖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新华社,2006.2.21
〔责任编辑 徐永祥〕
一、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富民兴赣”这一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已经深入人心,抓住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了推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的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建设一个好班子,即“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新产业。“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设施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观。但是,这只是浅层次的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在“三清三改”工作的基础上,要紧紧扣住发展新产业这个核心。发展新产业关键又在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农业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发展,首先要发展的就是农业科技,无论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也好,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也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好,还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真正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第一生产力加以重视、得以发展。
在推进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抓住了发展这一条主线,但其中的配套工作也必须做好,做到位,如果不重视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矛盾以及各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影响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江西省应该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完善村镇道路、农村电网、生活用水、疾病防治、义务教育、广播电视、邮政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公共设施,解决“路、电、水、医、学”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抓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农村特困群众建立了救助的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特困家庭子女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可能还会忽略另外一些问题,诸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问题。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采取坚决措施,遏止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
二、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两论”告诉我们,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个别事物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共同的本质。除此之外,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所以,研究和掌握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是制定正确的建设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政策的基础。
1.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系列的特殊问题,必须认真地分析才能加以解决。
首先,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根本的不同,不能一味模仿。一些地方的农村建设一味模仿城市: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一排排新建农民住宅小区让人看不到乡村气息。这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不仅使农村丧失了特色,也从某种意义上斩断了延续千百年的传统。江西农村素有革命传统与民俗风情,井冈山、瑞金等就是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政权之地,还有赣州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延续着客家人的民俗民风。如果一味地模仿南昌、九江等城市的建设,或者是模仿东部一些发达沿海地区如宁波、温州等地的建设,那就失去了江西农村的特点,也就不再是江西农村的本来面貌了。
其次,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其他省份的农村建设又有的不同。江西的农村经济相对而言,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由于交通地理位置的制约,民营与乡镇企业等发展缓慢,所以江西农村建设的目标起点应该相对要低一点,一步一个脚印,而不能盲目地照搬广东、江浙一带的农村建设模式。
再次,江西省各个地方的农村建设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搞新农村建设也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有各自的特点,南昌要有南昌的特点,婺源有婺源的特点,景德镇有景德镇的特点,赣州有赣州的特色,九江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也有灾后重建的特点。江西的文化底蕴很深,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民族文化传统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继承和发扬。就建筑文化来说,赣南客家民居有阳台,徽州民居有天井,这里实际上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利用建筑的各项功能,来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农家建筑需要有放农具和做粮仓的地方。如果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建筑文化,就可能产生另外的不利影响。因此,发扬地域文化的优势,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是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2.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真正地分析好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与发展各个阶段的特殊性,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性,并根据这个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把解决的方法落到实处。
第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是长期任务,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两论”认为,不但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现在重点是要通过村镇规划建设来引导整治和建设,引导好农民建房,等等。可快则快不要慢,试点搞得好就大力推广,同时快的也要符合规律、不要盲目,坚持实事求是。如赣州用“三清三改”作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很务实,第一步让农民得到实惠,再不断提高;而其中的“健全组织、健全机构”,健全党的组织、机构,由此为长远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说,突出的矛盾是阶段性的,阶段性的矛盾是永远不会终止的。现在是“三清三改”,将来可能又是另一个层面。
第二,把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理顺了,理清了,在找出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的矛盾特殊性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普遍的规律。要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而不能停留表面的现象上。而且我们不要用城市的理念去搞农村建设。农村问题太复杂了,它有很多传统习惯,是我们地域本身必然的,这个不能简单化了,这必然涉及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村改革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问题;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与农民增收问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是不是搞清了,理顺了,哪些必须是当前要解决的,而哪些又是重点要加以解决的。
第三,必须把正确的决策与政策,也即解决矛盾方法具体落实好。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矛盾,是为了能够研究解决矛盾,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与政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具体怎么去落实的问题,进而达到我们解决推进新农村工作中问题的目的。必须思考究竟能不能这样做?怎么做?由谁去做?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全省必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合力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于江西省今后的农村工作有长期的目标,五年办什么,近期办什么,既有长远的谋划,又有近期的措施。从省委、省政府开始一直到各市县等都要全面发动,而且各个部门相互协调,不能是“单打一”。必须坚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就是一个村有一个村的重点,先局部再整体,完成一个村后,再研究另外一个村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下册)〖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新华社,2006.2.21
〔责任编辑 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