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改善心智模式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第二项修炼,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创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习型组织。本文尝试将这一理论与技术和班级建设相结合,从学生心智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和谐班级的创建。
关键词:和谐 心智模式 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31–02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匀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因此成了整个社会的主题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和谐环境的营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班级又为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对和谐班级的建设,已往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制度建设与科学管理,很少有从学生心智的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既然“和谐”是由人主导的系统的独有的概念,那么研究人的要素就有充分的理由。班级的两大人的要素就是教师与学生,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如果能架构起他们合理的心智模式,那么在创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行动主体。
一、心智模式的定义
心智模式是人的智力、知识、道德、情感和兴趣等综合起来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反映。不同的心智模式,直接左右人们对某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判断并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当人们的心智模式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就能有效地指导行动,使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呈现和谐状态;反之,当人们的心智模式与客观环境相背离,其行为就会与环境不协调。
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置疑。不良的心智模式会妨碍我们的组织学习,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但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智模式存在缺陷,更不能自觉地去进行改善心智模式的改善与修炼。
学生的心智模式指的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与处事方式,优化的心智模式能让他们用大脑使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这样就能够熟练而且睿智地驾驭“自己”。
二、和谐班级的特征
(一)高度的凝聚力。班级首先是一个社会群体,这种群体首先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存在的。作为一个整体,就要求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具有高度的交叉和融合,具有一种向心力和内聚力。因此,高度的凝聚力是和谐班级的首要特征。
(二)丰富的个性。班级是由若干个不同质的、有差异性的要素构成的整体。丰富的个性是班级活力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和谐班级应该既注重整体的建设,又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三)兼容并包容。和谐班级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其成员之间必须是相容的。即班级成员之间关系和谐一致,能够相互了解,既了解各自的优点,也了解各自的缺点;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善于运用正常的方式取得相近的意见。同时和谐的班级应存在着开放的人际关系,接纳每一个学生,包容每一个学生。
三、班级中常见的学生心智模式缺陷及对和谐班级的影响
(一)观望心理,个体责任弱
在班集体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非班干部,意识不到个体对于整体的意义,具有很强的观望心理。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发现: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责任的意识导致他的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醒认识到他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而如果有许多人面对的话,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产生一种“我不去做,由别人去做”的心理或“看别人会不会做”的观望心理。这样的思维模式就会使班级成员之间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大大削弱班级的凝聚力。
(二)个体封闭,讷于表达
班级的“整体”并不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而是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张扬下的整体。因此差异、个性如果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就会产生隔阂、矛盾。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会有学生面对与自己个性特点不相符甚至是差异较大的同学,采取逃避或漠视的态度。“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在学生人际交往中占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学生也看不到表达和汇谈的重要,矛盾的产生很难化解。
(三)自我为中心,反思能力差
自我中心是不良心智模式的个性特征之一,是人际交往中一个严重的心理障碍。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但“只能在相互尊重、相互谅解、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实现。无论班级规模大小,总会存在一部分学生为人处事都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完全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遇到问题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总是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固守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缺少必要的反思能力。
四、引导学生优化心智模式的尝试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优化心智模式的一些简单建议,我将这些方法和和谐班级创建相结合,并且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学会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
书中指出“不能首先把责任推给别人,而必须学会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看看自己的心智模式有哪些不妥的地方,一个人就是要不断地照镜子。只有自己不断“照镜子”,才能更清晰地认知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缺长短,更能让自己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潜能发挥的更为出色,更为淋漓尽致。”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好地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能力,我经常在处理班级事务,特别是纠纷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我在此件事中扮演何种角色?”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我”上。并训练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延迟反应,在沉思中认识自己心智模式的缺陷。即使是较严重的问题,我也不急于在学生面前过早地发表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很多老师经常会做的苦口婆心劝导,声色具厉的训斥,其实都不利于学生认清自我,改变自我。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我希望你怎样”、“为了你怎样”的话语,仅仅是老师将自己的心智模式加于学生,却减少了学生自觉自悟的空间。
(二)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心情不舒畅,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学会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能够“有效地”表达,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伙伴,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理解与信任。”——《第五项修炼》。针对班级中个别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差的问题,我有意识得在平时的个别谈话中注意引导,鼓励表达。在谈话中多使用的是开放性的问话,如“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觉得是不理解的?”,很少说“你说对不对”、“下次还会这样吗?”之类的话语。并且每次谈话结束,我都会对这次谈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验到合适的交流能使对方感到愉快。对于愿意表达但表达不得体的学生,我在班中曾搞过一次主题班会“沟通进行时”,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也改变学生中存在的“会说话就是会交流”的错误观点。
(三)学会开放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始终把自己的思想紧锁,不开放自己的心灵,听不进别人的声音;另一种是现代人,一个心灵开放的人。后一种人能接纳别人的想法,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第五项修炼》。深度会谈是使学生开放心灵,容纳他人想法的有效方式。在班中我会经常针对某个热点问题开展小型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表达个人的观点,更要学会倾听,发掘他人在这个问题当中的有价值观点。这样的小型会谈,能改变部分学生自我封闭的心智缺陷,学会带着积极赏识的态度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学会承担责任,唤醒自我
这一点在彼得·圣吉的书中并没有提及,但是针对学生中观望心理严重,个体责任弱的问题,我觉得唤醒自我对学生承担责任很有帮助。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改变用抽象的、无生命的规章、教条教育学生的方式,让学生主体从形式上的参与变为实质上的参与,使他们“获得”、“反思”、“设计”,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锻炼他们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自我。比如:我在班中实行了班委干部轮岗制,班中同学通过随机分组,组成几个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职责,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避免“责任分散效应”产生的后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责任,个个担风险。在学习上我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遇到问题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自己对小组的意义;当合作取得成效时,也要让学生分享当中的经验,并能将当中的体验重组进入个人的心智模式。当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个体与个体通过有效的合作,会产生1+1>2的效应时,对创建高凝聚力的和谐班级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1999
[2]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02
[3]戈登.德莱顿珍妮.沃斯.《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00
[4]夏新斌,雷鸣强. 学习型学校:一种促进师生交往的教育组织模式[J].教育科学,2002,18(1)
关键词:和谐 心智模式 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31–02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匀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因此成了整个社会的主题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和谐环境的营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班级又为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对和谐班级的建设,已往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制度建设与科学管理,很少有从学生心智的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既然“和谐”是由人主导的系统的独有的概念,那么研究人的要素就有充分的理由。班级的两大人的要素就是教师与学生,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如果能架构起他们合理的心智模式,那么在创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行动主体。
一、心智模式的定义
心智模式是人的智力、知识、道德、情感和兴趣等综合起来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反映。不同的心智模式,直接左右人们对某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判断并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当人们的心智模式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就能有效地指导行动,使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呈现和谐状态;反之,当人们的心智模式与客观环境相背离,其行为就会与环境不协调。
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置疑。不良的心智模式会妨碍我们的组织学习,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但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智模式存在缺陷,更不能自觉地去进行改善心智模式的改善与修炼。
学生的心智模式指的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与处事方式,优化的心智模式能让他们用大脑使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这样就能够熟练而且睿智地驾驭“自己”。
二、和谐班级的特征
(一)高度的凝聚力。班级首先是一个社会群体,这种群体首先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存在的。作为一个整体,就要求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具有高度的交叉和融合,具有一种向心力和内聚力。因此,高度的凝聚力是和谐班级的首要特征。
(二)丰富的个性。班级是由若干个不同质的、有差异性的要素构成的整体。丰富的个性是班级活力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和谐班级应该既注重整体的建设,又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三)兼容并包容。和谐班级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其成员之间必须是相容的。即班级成员之间关系和谐一致,能够相互了解,既了解各自的优点,也了解各自的缺点;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善于运用正常的方式取得相近的意见。同时和谐的班级应存在着开放的人际关系,接纳每一个学生,包容每一个学生。
三、班级中常见的学生心智模式缺陷及对和谐班级的影响
(一)观望心理,个体责任弱
在班集体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非班干部,意识不到个体对于整体的意义,具有很强的观望心理。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发现: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责任的意识导致他的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醒认识到他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而如果有许多人面对的话,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产生一种“我不去做,由别人去做”的心理或“看别人会不会做”的观望心理。这样的思维模式就会使班级成员之间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大大削弱班级的凝聚力。
(二)个体封闭,讷于表达
班级的“整体”并不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而是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张扬下的整体。因此差异、个性如果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就会产生隔阂、矛盾。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会有学生面对与自己个性特点不相符甚至是差异较大的同学,采取逃避或漠视的态度。“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在学生人际交往中占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学生也看不到表达和汇谈的重要,矛盾的产生很难化解。
(三)自我为中心,反思能力差
自我中心是不良心智模式的个性特征之一,是人际交往中一个严重的心理障碍。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但“只能在相互尊重、相互谅解、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实现。无论班级规模大小,总会存在一部分学生为人处事都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完全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遇到问题或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总是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固守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缺少必要的反思能力。
四、引导学生优化心智模式的尝试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优化心智模式的一些简单建议,我将这些方法和和谐班级创建相结合,并且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学会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
书中指出“不能首先把责任推给别人,而必须学会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看看自己的心智模式有哪些不妥的地方,一个人就是要不断地照镜子。只有自己不断“照镜子”,才能更清晰地认知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缺长短,更能让自己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潜能发挥的更为出色,更为淋漓尽致。”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好地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能力,我经常在处理班级事务,特别是纠纷问题时,让学生思考“我在此件事中扮演何种角色?”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我”上。并训练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延迟反应,在沉思中认识自己心智模式的缺陷。即使是较严重的问题,我也不急于在学生面前过早地发表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很多老师经常会做的苦口婆心劝导,声色具厉的训斥,其实都不利于学生认清自我,改变自我。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我希望你怎样”、“为了你怎样”的话语,仅仅是老师将自己的心智模式加于学生,却减少了学生自觉自悟的空间。
(二)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心情不舒畅,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学会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能够“有效地”表达,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伙伴,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理解与信任。”——《第五项修炼》。针对班级中个别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差的问题,我有意识得在平时的个别谈话中注意引导,鼓励表达。在谈话中多使用的是开放性的问话,如“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觉得是不理解的?”,很少说“你说对不对”、“下次还会这样吗?”之类的话语。并且每次谈话结束,我都会对这次谈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验到合适的交流能使对方感到愉快。对于愿意表达但表达不得体的学生,我在班中曾搞过一次主题班会“沟通进行时”,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也改变学生中存在的“会说话就是会交流”的错误观点。
(三)学会开放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始终把自己的思想紧锁,不开放自己的心灵,听不进别人的声音;另一种是现代人,一个心灵开放的人。后一种人能接纳别人的想法,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第五项修炼》。深度会谈是使学生开放心灵,容纳他人想法的有效方式。在班中我会经常针对某个热点问题开展小型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表达个人的观点,更要学会倾听,发掘他人在这个问题当中的有价值观点。这样的小型会谈,能改变部分学生自我封闭的心智缺陷,学会带着积极赏识的态度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学会承担责任,唤醒自我
这一点在彼得·圣吉的书中并没有提及,但是针对学生中观望心理严重,个体责任弱的问题,我觉得唤醒自我对学生承担责任很有帮助。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改变用抽象的、无生命的规章、教条教育学生的方式,让学生主体从形式上的参与变为实质上的参与,使他们“获得”、“反思”、“设计”,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锻炼他们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自我。比如:我在班中实行了班委干部轮岗制,班中同学通过随机分组,组成几个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职责,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避免“责任分散效应”产生的后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责任,个个担风险。在学习上我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遇到问题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自己对小组的意义;当合作取得成效时,也要让学生分享当中的经验,并能将当中的体验重组进入个人的心智模式。当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个体与个体通过有效的合作,会产生1+1>2的效应时,对创建高凝聚力的和谐班级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1999
[2]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02
[3]戈登.德莱顿珍妮.沃斯.《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00
[4]夏新斌,雷鸣强. 学习型学校:一种促进师生交往的教育组织模式[J].教育科学,20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