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品牌回音必集团打“组合拳”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fou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江西萍乡的邹先生和邵女士夫妇结婚3年了还没有孩子,医生诊断邵女士为习惯性流产。夫妇俩到处寻医问药,甚至“独门偏方”也尝试过不少,可就是没什么效果。在朋友的推荐下,邵女士服用了回音必孕康口服液,成功保住了胎儿,如今女儿已经6岁了。
  回音必孕康口服液正是回音必集团的拳头产品。
  1993年,退伍军人王大冲在家乡浙江省诸暨市创建了浙江亚东制药公司,这就是回音必集团的前身。经过17年的发展,回音必集团已经囊括13家子公司,企业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等多个省市。
  回音必品牌,也随着回音必虎梅含片、回音必孕康口服液、回音必柏洁洗剂、回音必断血流片等集团旗下的各种医药产品传播开来。而回音必品牌的打响和壮大,离不开王大冲的四个撒手锏:质量第一、科技创新、“大医药”体系和非传统营销模式。
  
  用“质量第一”打响品牌
  
  王大冲坚信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产品质量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加强质量管理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GHP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在我国很多药品制造企业都不知道GMP为何物或者迫于难度望而却步时,王大冲却立下一道命令:卧薪尝胆准备一年,到1998年底必须整厂动态通过GMP认证。
  1999年1月,回音必集团的前身亚东制药成功通过国家药品认证中心的认证,成为浙江省首家整厂动态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当时,全国整厂通过认证的企业只有3家。
  目前,回音必集团已经成为以中成药为主、中西药并举,形成妇产科用药、中成药、化学药、大输液四大生产基地。回音必的药品质量有口皆碑,回音必孕康口服液等一大批拳头产品相继获得了“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高质量医药产品”等殊荣。
  
  用科技创新扩展品牌
  
  早在1992年王大冲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全国已有制药企业6300多家,仅浙江省内就有173家。王大冲明白,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过硬的质量和服务外,必须走出一条和传统制药企业不同的路子,那就是科技创新。
  王太冲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新兴研发的产品。“回音必孕康口服液”是安徽省药物研究所根据老中医的祖传秘方研制出来的,虽然获了奖但无人问津,王大冲却一眼认准了这只在预防流产方面有独到疗效的药品,以底价的两倍受让其成果。产品投放市场后,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开发,销售额已突破8000万元。
  回音必虎梅含片是国内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的三类新药,在确保产品内在质量的前提下,王大冲摸准了市场脉搏。运用新科技首创了“一品三型”,即含片分为原味型、果味型、薄荷型三种口味,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除此之外,公司与国内10多家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药品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回音必集团办公室主任叶玲丽介绍,每一新药的研发资金投入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几年间,公司已成功地开发了四类以上新药16种,新产品利润占到80%以上。
  
  用“大医药”体系提升品牌
  
  作为一个已经初具产业规模的企业,王大冲没有像其他些企业家那样,涉足房地产、风险投资等与制药不相关的行业,而是更加专注地打响和提升回音必影响力品牌之旅:实现“大医药”体系,让回音必集研发、生产、流通、服务于一体。
  1998年6月,安徽省霍山制药厂因地处偏僻、经营不善、管理不力而陷入困境。7月2日,回音必集团全额收购了该厂的良性资产,跨出了低成本扩张的第一步。新公司成立后,通过厂情教育和技术改造,公司两个月就正常运作,半年就扭亏为盈,并进入了全县工业企业十强之第五位。
  霍山制药的成功组建,使王大冲对壮大企业、做大事业充满了信心,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医药流通领域。2001年9月,地理环境优越、经营业绩出色的安徽芜湖县医药公司成了第二个购并对象,依托其扎实的管理基础、成熟的营销网络体系,回音必集团大大推进了华东省市的市场开发进程;而2002年9月收购的浙江省医药商业有限公司,则使集团的物流中心移到了杭州,在扩大产品辐射面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药品的采购成本。
  在发展的过程中,王大冲看中了抚州市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又投入5000万元在该市万亩工业园区征地200亩,在抚州创办了一家制药厂,开发生产二类新药等品种。2004年底竣工投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14400万元,利润达3700万元。
  
  用非传统营销模式推广品牌
  
  王大冲对市场营销有自己的一套谋略和手法。在战术上,公司不搞松散型的市场网络和盲目铺开等传统营销手法,而是分地区、分层次逐步推进,组成条块结合的矩阵式架构。
  公司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营销队伍,实行严格的“大区”管理模式。公司还多次调整营销政策,改良营销机制,实施账务的区域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把销售员的收入与产品的销量、货款回收率挂钩,月月排出销售“龙虎榜”,奖罚兑现。
  公司还打破传统观念,把“区域资源”作为物质奖励用来激励业绩突出的营销人员。这样产品安全有效,营销有效有力,从而产生良好口碑,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形象,这种品牌的螺旋式上升成为了回音必发展的良好模式。
其他文献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个国家的企业品牌的基础是国家品牌,如果国家品牌强,就为这个国家所有企业品牌国际化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中国已越来越注重作为国家品牌的中国形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人展示了自己悠久的文化,繁荣的国力;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力让世界为之瞩目,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在全世界有了较大提升。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国外品牌在广告中开始采用中国元素,但是与此全然相
期刊
一项调查发现,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一些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品牌的价值不言而喻,但资金与实力均较薄弱的中小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日前,上海市小企业生产促进服务中心、上海市小企业贸易发展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上海市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名家与名品”论坛,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献计献策。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灵魂  在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均强调在中小企业经营自身品牌的过
期刊
在电影情节中植入广告早已屡见不鲜,但近日公映的热门大片《变形金刚2》中竟然出现了数十种品牌的广告,确也令人咂舌。在传统媒体广告的传播效果因夸张、直白而愈发捉襟见肘的背景下,广告与电影、电视节目的“戏剧性”融合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营销手段之一,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风格似乎更容易打开受众的心扉。从羞涩搭车到全面开花  过去的电影制作人更愿意把电影当作纯粹的艺术,因此当电影初次与广告联姻时还
期刊
从2009年7月11日开始,《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展演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一层向公众开放。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期刊
7月,招商银行为期40天的“沉淀·升华,传承”私人银行艺术展受到金融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原定于5月举行的“去纽约,看藏”这一中信银行私人像人银行组织的艺术品鉴赏活动,虽然受H1N1甲型流感的影响而被迫推迟,但仍计划10月成行。  对国内大部分高收入人群而言,相比于别墅香车这类只需有钱就可轻易获得的物品,艺术品始终处于被人“仰视”的位置。由于缺乏鉴赏能力,即使大把钞票在手并跃跃欲试,对高风险艺术
期刊
不追星已然很久。  网上充斥着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新闻,我也偶尔抱着凑热闹的心态点击看几个关于他的视频、新闻,抱着猎奇的心态搜索这位流行音乐天王背后的诸多丑闻。我暗暗庆幸自己不是他的粉丝,生活照常在进行着。  从朋友手中拿到一本图文传记《迈克尔·杰克逊:战栗者传奇》时,杰克逊的追忆会已经过去了两天,闲来无事时随便翻翻,却深深被书中的图片吸引。无论是童年家庭的合照还是舞台激情的魅影,我从来没有见过那
期刊
继18年前成功打造“香港·设计廊”这一形象窗口,香港贸发局于近日携40余家本土设计品牌亮相北京,首次把“100%香港设计”概念店“搬”到内地。工艺礼品、家庭用具、腕表,服饰……品牌故事的背后,香港设计的原创精神正源源不断地向内地渗透。    概念店“很in”    不知何时起,“in”作为粤语口语中时髦的形容词在内地流传开来。“100%香港设计”概念店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  日均客流量达数十
期刊
安利(中国)总裁黄德荫表示,该项目是安利环保公益基金创建后的第一次大型环保活动,不但解决了学习环保知识“化被动为主动”的难题,并通过互动与体验实现环保“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使环保宣传的效率大幅提高。  半个世纪以来,安利拥有优异的环保记录。虽说安利的环保理念始于家居产品,但是其对环保的实践也不断延展至其他产品系列。从创立的第一天开始,安利就把环保视为自己的天职,这一传统和承诺延续至今。  自2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消费电子行业专业展会。从2008年起,展会不再局限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展示,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特别是金融危机当前,“设计创新”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助推企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7月9日在青岛开幕的SINOCES 2009“设计创造未来”主题活动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瑞典、韩国等国家知名设计机构的高度关注。更值得一提
期刊
“打开南非的英文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走在约翰内斯堡的城区,随处可见中文的商店标牌;通往机场和大城市的高速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企业的巨幅广告;在南非最大海港德班,印有中远集团“COSCO”醒目标志的船舶往来穿梭;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已进入了南非的千家万户。那么,中国品牌在南非的反响究竟怎样?中国企业又是如何打开南非市场的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中国驻南非开普敦领事馆前总领事陆苗耕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