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全由教师代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不利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学生互改作文能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因为学生在互改作文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深入思考,反复讨论,从而能逐渐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慢慢摸索到作文的写作规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 苏北 农村初中 作文批改 互批互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又是对学生作文的进一步指导。然而,苏北农村沿袭已久的作文评改方式是学生先作文,收缴后教师再全批全改,这种方式极大地牵制了教师的精力,可收效甚微。近年来,虽然我们苏北地区向苏南名校学习了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先进经验,给了学生不少自由习作和批改的空间,但有的学校领导还是向语文教师提出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要求,不准“老师偷懒,让学生互改作文”,并以此来衡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殊不知这种传统的批改方法使语文教师付出了繁重的劳动,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受益却甚少。因为学生对教师批改是不大经心的,对千篇一律的批改内容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次教师批改了,下次作文时毛病还是再犯,甚至屡改屡犯。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传统的评改方式写作周期较长(苏北农村分大小作文,两周后学生才能拿到老师的批阅),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由高转低到无,再加上教师的工作量大(农村初中班内人数多,大作文要求全批全改,每位教师每周都批阅作文约150篇),没时间更好地钻研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苏北农村作文教学就显得十分的费时、低效。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与其作文批改都由教师代劳,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的好。引导学生互批互改,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批改的乐趣,它符合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现代教育观,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改革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总结,取长补短,努力结合苏北农村初中的特点,创设出符合苏北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作文课上,第一步写作,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写作要求,选取写作素材,然后自由写作(大约60分钟)。第二步互批互改,先明确批改要求,这一过程中,以“引”的方法为主,所谓“引”就是由教师指导,领着学生学会批改方法。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老师必须做好示范。我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尝试过:首先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再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片段,然后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修改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卷面是否整洁,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准确、通顺,等等。在修改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的修改,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改,明白了这样修改的原因。领着学生集体修改后,我还要求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做比较、找差距,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模仿着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我再加以指点辅导,使学生从中受益(大约20分钟)。第三步点评,让学生推出本组内最优秀的文章,边读边点评这篇文章(大约20分钟)。最后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写作中的注意点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约5分钟)。
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互改方式,既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写作周期,时间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提高了,又引导学生通过互改作文,提高了语感水平,增强了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了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培养了责任心。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再思考、再加工,印象深,理解透,收益大。并且我也得到了“解放”,可以拿出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作文及其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引导学生互改作文,意义十分明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让学生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种互评互改的方式,便于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多向交流,集思广益,从而明确修改的方向,增强学生互改作文的能力。同时互改中还可分组,可以把学优生、学困生搭配分组,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基础差的学生,互改时采取轮流朗读,大家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动手修改。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受拘束,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人人动手修改。如果学生在讨论中有不同意见,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取得一致的看法,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践证明,学生的互批互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然而要求学生做好互批互改这项工作,却不是一件易事。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督促作用,否则它就将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自己地方、学校、班级的特点利用一些“小窍门”来完善作文教学。我在进行作文改革之前,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利用了黑板报和手抄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外作家修改作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作文不仅要写,而且要学会改,以提高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白互批互改并不意味着老师“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修改作文的需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修改作文变成自觉行动。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适当的要求,以激发他们修改的热情。这种修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大多数学生力所能及。比如要求学生从改错别字、标点符号,顺通句子,到材料的正确性、结构层次的安排、立意方面的要求等逐渐提高。为了更好地创设修改作文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还在班内开辟“改文专栏”,发动学生参与讨论,参与修改,以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在作文批改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修改作文的方法,不能胡乱涂鸦。作文修改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准确表情达意的过程,学生修改作文要经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学生修改作文虽然不可能像作家那样,从取材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一一推敲,处处斟酌,但教师仍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循序渐进,修改其力所能及的内容。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七年级)要从基础做起,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一基本途径。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考虑题意、题材等大的方面,看其是否文题吻合,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谓“小处着手”就是从遣词造句、段落安排、衔接、详略处理等小的方面进行具体斟酌、修正。第二阶段(八年级)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增补、删减、调整、更换等几种修改方法。第三阶段(九年级)要结合中考作文评分要求,特别要注意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选材中材料不当或无价值的材料;意思不健康或不积极的地方;修辞上的明显毛病,等等,从而达到中考作文的评分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优美、感情真实。引导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对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制定修改目标,要求学生评语应不少于50字,以方便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制定修改这些目标要从学生的基本要求出发,至于思想高度问题、生活深度问题、表达技巧问题等,要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逐步提高要求。
总之,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引导学生互批互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训练,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4.
关键词: 苏北 农村初中 作文批改 互批互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又是对学生作文的进一步指导。然而,苏北农村沿袭已久的作文评改方式是学生先作文,收缴后教师再全批全改,这种方式极大地牵制了教师的精力,可收效甚微。近年来,虽然我们苏北地区向苏南名校学习了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先进经验,给了学生不少自由习作和批改的空间,但有的学校领导还是向语文教师提出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要求,不准“老师偷懒,让学生互改作文”,并以此来衡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殊不知这种传统的批改方法使语文教师付出了繁重的劳动,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学生受益却甚少。因为学生对教师批改是不大经心的,对千篇一律的批改内容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次教师批改了,下次作文时毛病还是再犯,甚至屡改屡犯。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传统的评改方式写作周期较长(苏北农村分大小作文,两周后学生才能拿到老师的批阅),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由高转低到无,再加上教师的工作量大(农村初中班内人数多,大作文要求全批全改,每位教师每周都批阅作文约150篇),没时间更好地钻研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苏北农村作文教学就显得十分的费时、低效。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与其作文批改都由教师代劳,不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的好。引导学生互批互改,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批改的乐趣,它符合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现代教育观,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改革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总结,取长补短,努力结合苏北农村初中的特点,创设出符合苏北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作文课上,第一步写作,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写作要求,选取写作素材,然后自由写作(大约60分钟)。第二步互批互改,先明确批改要求,这一过程中,以“引”的方法为主,所谓“引”就是由教师指导,领着学生学会批改方法。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老师必须做好示范。我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尝试过:首先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再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片段,然后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修改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卷面是否整洁,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准确、通顺,等等。在修改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的修改,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改,明白了这样修改的原因。领着学生集体修改后,我还要求学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做比较、找差距,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模仿着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我再加以指点辅导,使学生从中受益(大约20分钟)。第三步点评,让学生推出本组内最优秀的文章,边读边点评这篇文章(大约20分钟)。最后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写作中的注意点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约5分钟)。
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互改方式,既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写作周期,时间短,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提高了,又引导学生通过互改作文,提高了语感水平,增强了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了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培养了责任心。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再思考、再加工,印象深,理解透,收益大。并且我也得到了“解放”,可以拿出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作文及其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引导学生互改作文,意义十分明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让学生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种互评互改的方式,便于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多向交流,集思广益,从而明确修改的方向,增强学生互改作文的能力。同时互改中还可分组,可以把学优生、学困生搭配分组,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基础差的学生,互改时采取轮流朗读,大家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动手修改。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受拘束,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人人动手修改。如果学生在讨论中有不同意见,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取得一致的看法,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践证明,学生的互批互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然而要求学生做好互批互改这项工作,却不是一件易事。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督促作用,否则它就将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自己地方、学校、班级的特点利用一些“小窍门”来完善作文教学。我在进行作文改革之前,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利用了黑板报和手抄报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外作家修改作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作文不仅要写,而且要学会改,以提高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白互批互改并不意味着老师“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修改作文的需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修改作文变成自觉行动。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适当的要求,以激发他们修改的热情。这种修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大多数学生力所能及。比如要求学生从改错别字、标点符号,顺通句子,到材料的正确性、结构层次的安排、立意方面的要求等逐渐提高。为了更好地创设修改作文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还在班内开辟“改文专栏”,发动学生参与讨论,参与修改,以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在作文批改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修改作文的方法,不能胡乱涂鸦。作文修改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准确表情达意的过程,学生修改作文要经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学生修改作文虽然不可能像作家那样,从取材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一一推敲,处处斟酌,但教师仍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循序渐进,修改其力所能及的内容。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七年级)要从基础做起,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一基本途径。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考虑题意、题材等大的方面,看其是否文题吻合,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谓“小处着手”就是从遣词造句、段落安排、衔接、详略处理等小的方面进行具体斟酌、修正。第二阶段(八年级)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增补、删减、调整、更换等几种修改方法。第三阶段(九年级)要结合中考作文评分要求,特别要注意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选材中材料不当或无价值的材料;意思不健康或不积极的地方;修辞上的明显毛病,等等,从而达到中考作文的评分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优美、感情真实。引导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对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制定修改目标,要求学生评语应不少于50字,以方便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制定修改这些目标要从学生的基本要求出发,至于思想高度问题、生活深度问题、表达技巧问题等,要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逐步提高要求。
总之,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引导学生互批互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训练,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