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任务
热爱家乡是人类天然的情感。青少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时代巨变,社会高速发展,每一个人所在的社区(乡村)都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缩影,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理应理解家乡文化图景及特点,研讨文化变迁的原因,认同、解释和传播乡土文化。
教学实录
1.价值讲述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有关预习作业,我们的主题是“家乡的变迁”,要求我们学习它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做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中国在高速地发展,从时空上来看,这个社会发生了巨变,我们经常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我们儿时和现在,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和长辈进行交流的时候,肯定有这样和那样的一些认知。我首先想让同学讲一讲自己的故事,从家乡的变迁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现象?
生:我这次回去,没有依靠网络工具,就是和爷爷奶奶聊天,通过他们的眼睛,来感受我们家乡的变迁。我的爷爷奶奶跟我讲他们过去的故事,我又问了我的爸爸妈妈。那时候,爷爷奶奶他们喝粥,以吃青菜为主。我爷爷用两个字来形容——“艰苦”。爷爷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一家总共有八口人,而且那时候粮食很稀缺,“因为饥饿,都有寻死的念头”。爸爸妈妈那时候就可以吃到一点带荤腥的东西,像鸡蛋,一些肉类,但是那时候还是很少的。现在家家户户桌上有红烧肉、红烧鱼,有些同学还不屑一顾的。我当时还问了一下他们的婚姻观念。
师:这个问题你可以讲一讲。刚才,你是从饮食角度来讲的。餐桌上的变化其实折射出了这个社会的变化。
生:爷爷奶奶那时候对双方的一些要求比较务实。那时对男性的要求是要当兵的,或者是有稳定工作的。爷爷当时就是当兵的,他有稳定的工作,所以我奶奶能看得上。对女方的要求是不一定要好看,一定要勤劳,会操持家务。在爸爸妈妈那一辈比较注重家庭条件,会经过媒人介绍。而到了我们现在,双方个性上的契合就比较重要一些。
师:她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饮食,一个是婚姻。三代人的变化,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物质变化。
师:你关注的是什么?
生:家具的变化,以前煮饭用那种烧柴的锅,以前厕所里没有马桶,只有一个红色的木桶。
师:那个叫什么?你们太小了,不知道,过去那是嫁妆,叫子孙桶。你关注的是生活用具方面。
生:以前,我妈妈做完家务后,要骑着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上学。现在,我们上学基本上是汽车接送,而且基本上不要干什么家务活了。
师:关注的是出行。还有没有?
生:我关注的是服饰方面的。我爷爷奶奶一辈子的服饰都很简朴,没有什么花色。我们父母那一辈,开始有裙子,还有点碎花的图案。现在,衣服色彩比较鲜艳,款式多样。
生:以前,对节日比较注重,像春节有比较多的活动,小孩子比较期盼着过年。现在,年味不那么浓了。
2.文化探寻
师:家乡的变迁,其实背后就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变化的产生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呢?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地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刚才同学们讲述了家乡的变迁,相信我们同学进一步在原因上做了探讨。我们就从黑板上的几个方面做探究。这背后包含了怎样的原因呢?为什么变迁呢?大家不妨做一个交流。在笔记上列出一二三四点出来。(生探讨)
生:以前是粗茶淡饭,一碗饭,一点青菜,就可以解决一顿饭。现在就不一样了,荤素搭配,要吃鱼,要吃肉,要吃蛋,等等。
师:为什么有这种差异?
生:以前的人们也喜欢吃这些东西,但是没有钱,生产也供应不上。
师:大家认可经济的因素吧?与制度没关系吗?
生:与制度有关系,以前的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师:经济后面有一个制度变化。
生:刚刚我们四个人讨论了一下节日,我们关注了一个时间点,二月初八。二月初八是我们江阴一个特别的节日。以前很多人在那天去赶集,天南海北的人都来这里,真的好热闹。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见不到了,只是看到家人吃一顿饭就完事了。我想,为什么那时人们都赶集呢,因为经济不发达,一些生活必需品经常买不到,这时候大家到集市上去买心仪的东西回家。但是现在无论网购还是去超市,都能买到你想要的东西。
师:现在更便捷。
生:为什么集市消失,第二个原因,据说是影响市容,因为集市会产生很多垃圾,政府就不允许了。第三点,以前人们生活节奏会慢一点,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已经没有那种心情停下来,去赶集。我们觉得这些可能是引起江阴集市文化变迁的原因。
生:我们补充一下,因为政府取缔,外面不能摆摊了,但是最近我们会听到,像万达里面摆了所谓的集市。
师:这要往前走一步了:人们究竟要追求什么?刚才你谈到了市容,这里就涉及精神层面,人们对城市环境、城市面貌的要求。但是,集市依然存在,是为了保留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生:但是,老师你不会觉得已经缺少了当时的一份特殊的意义了吗?
师:你的意思是缺少了一種很浓的情结,很有意思的东西变少了,变淡了。
生:过于利益化。
师:所以啊,变化中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可能因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吗?
生:我想讲出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便利了,大多数人会选择旅游,这样江阴就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到这边短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可以增加文化交流。我们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人们生活改善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起来;弊端就是人们只注重未来,对过去有所遗忘。
3.评选反思
师:在我们刚才发言、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就一个比较好的方面加以完善?比如说你关注的是哪个方面,同学们的发言给你的新的启发,然后你来进行一个深层次的探寻。其他的同学做评价、评选,选出谁的发言比较理想。(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 你原来有什么认识,现在又有什么新的認识?把这个过程说出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代表来说一说。
生:(上讲台,播放PPT)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江阴人都知道的黄田港,就从它的大桥讲起。大桥就在黄田港的南端,它是在1992年建起的,就把江阴的东西部连起来了。提到黄田港,就不得不提到黄田港汽渡,通渡是1970年。这是我收集到的两张老图片,就是旧船票,旧地图,这可以看出非常有年代感吧。汽渡的价格好像是一块四、一块八的样子。1992年,江阴港正式对外国船舶开放了,这样黄田港就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一直到了现在,迈入了21世纪,黄田港依旧是很多人过江的选择。我们看看这张票,这张票与当时的票已经非常不同了。无论是印制的方式,还是上面所体现的价格、制度模式,都凝结在这一张小小的船票里。黄田港最终迎来了它的最后一天,就是在暑假时,大家的朋友圈被刷屏过,2018年的8月29日,江阴黄田港停航了。这样是不是意味着黄田港走到了它的最后一天,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就没有江阴港了呢?不是,江阴从那天开启了一个新的渡口,江阴把黄田港和韭菜港同时搬迁到申港河西渡口。这个码头,年吞吐量更大,设备更加先进。古老的黄田港迎来了新的生命——黄田港公园。黄田港公园还在建设当中。这是黄田港概念设计图,预计到2019年9月,新公园将会建成。黄田港经历了这么多变迁,从无到有,从有到兴,其中有什么在变中是不变的呢?就是我们江阴的精神,从最早建港口以来,人心齐,民性刚;等到新世纪到来,我们奋勇争先,于是黄田港也成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到现在,新的时代来临,我们不仅需要更好的经济,也要更好的环境,江阴需要更好的城市规划,所以我们把一些不必要的,或者一些冗杂的部分一起整合掉,把它翻新,或者说重新规划一下,就有了更多的公园,这样就可以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有了更加完善高效的汽渡。
以上是我原来的想法,经过这节课,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么多的变迁,可以说有我们江阴人精神的内因,同样也有外因在推动。我们看建港的时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然后渐渐有了雏形,慢慢一步步地建起来,这确实说明刚才一些同学总结的制度的变化,包括改革开放对外通航,交通方式和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确实有一些文化上的东西一直保留着,你看,你跟人讲黄田港,这些汽渡,大家也都知道,肯定也有自己心中的黄田港,黄田港汽渡,以及自己乘渡船过江的情景,这些都是在变迁中不变的东西。变迁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经济、人文;还包括可持续发展,营造环境,等等,都凝结在黄田港变迁里。这是我补充的,就是从江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来窥见文化的变迁及变化的原因。我要说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师:请大家简单地评述一下。
生:说得很全面,先从历史方面,包括大事记,从过去到现在的改观。
生:有自己的感受,并不是简单摘抄下来的。另外,原因也讲得很透彻,从经济等方面讲了这个问题。黄田港的新生,体现了它的生命力。
师:不变的是对发展的一种渴求,不变的是对故乡的记忆。变与不变都谈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对“家乡变迁”这一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能被激发参与兴趣和思维动力,有益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增加对家乡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理解力。
学习主任务确定为“为家乡编制文化册页”,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化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提炼能力,学会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学会运用逻辑分析。通过“印象家乡”活动的开展,学生深入观察,发现家乡的变化,提升文化感知力。“文化探寻”则引导学生透过变迁的表象,研究变迁的原因,发掘变迁因素,感受文化影响力。最后的“风采展示”,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习,对成果进行交流、分享、评鉴。总的来说,活动通过认识家乡、解读文化、展示文化魅力,实现让学生体验、参与当代文化的目标。
对文化现象做归因分析最能体现文化的理解力。基于此,本节课侧重于文化探寻。在综合性学习中赋予了语文学科本质的东西。从学的课程上讲,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单位加以组织,学习是通过认知的实践、交往的实践和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本节课坚持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走向任务表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生在做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事实上,学生通过前期的主动学习,即调查研究,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表现超出教师的预期。这说明,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会还以惊喜。不难看出,在认识家乡变化的感知上,学生对吃、穿、住、行等等价值发现无所不包,涉及的领域之广让人惊叹。
做文化归因的探究难度不小,这一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局限在某一方面。视角逼仄必然导致了对文化变迁复杂情形的洞察。而合作探究学习,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因为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即使一个问题看似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譬如,学生谈到规范整改了部分庙会活动,表面上看是因为物质丰富了,物流发达了,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的地方不应存在。庙会还有没有存在的理由?如果还需要,原因何在,有没有文化因素?派生出新的问题,是合作、探究学习成全了不同学生个体。
学习是关于我们自身的“塑造”,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反应、倾向等等,是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走向自我的元认知实践显得尤为珍贵。评选反思环节,把学习引向纵深。课后布置延伸作业,要求完成家乡变迁的探究报告,突出家乡变迁的过程,继续探寻变迁背后的文化,也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实践证明,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以显性成果表达为标志,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教学能给师生无穷的创造空间。当然学生的素养不是一下能提升的,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由浅入深、螺旋式地学习,方能蹄疾而步稳。
(作者单位: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热爱家乡是人类天然的情感。青少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时代巨变,社会高速发展,每一个人所在的社区(乡村)都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缩影,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理应理解家乡文化图景及特点,研讨文化变迁的原因,认同、解释和传播乡土文化。
教学实录
1.价值讲述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有关预习作业,我们的主题是“家乡的变迁”,要求我们学习它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做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中国在高速地发展,从时空上来看,这个社会发生了巨变,我们经常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我们儿时和现在,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和长辈进行交流的时候,肯定有这样和那样的一些认知。我首先想让同学讲一讲自己的故事,从家乡的变迁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现象?
生:我这次回去,没有依靠网络工具,就是和爷爷奶奶聊天,通过他们的眼睛,来感受我们家乡的变迁。我的爷爷奶奶跟我讲他们过去的故事,我又问了我的爸爸妈妈。那时候,爷爷奶奶他们喝粥,以吃青菜为主。我爷爷用两个字来形容——“艰苦”。爷爷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一家总共有八口人,而且那时候粮食很稀缺,“因为饥饿,都有寻死的念头”。爸爸妈妈那时候就可以吃到一点带荤腥的东西,像鸡蛋,一些肉类,但是那时候还是很少的。现在家家户户桌上有红烧肉、红烧鱼,有些同学还不屑一顾的。我当时还问了一下他们的婚姻观念。
师:这个问题你可以讲一讲。刚才,你是从饮食角度来讲的。餐桌上的变化其实折射出了这个社会的变化。
生:爷爷奶奶那时候对双方的一些要求比较务实。那时对男性的要求是要当兵的,或者是有稳定工作的。爷爷当时就是当兵的,他有稳定的工作,所以我奶奶能看得上。对女方的要求是不一定要好看,一定要勤劳,会操持家务。在爸爸妈妈那一辈比较注重家庭条件,会经过媒人介绍。而到了我们现在,双方个性上的契合就比较重要一些。
师:她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饮食,一个是婚姻。三代人的变化,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物质变化。
师:你关注的是什么?
生:家具的变化,以前煮饭用那种烧柴的锅,以前厕所里没有马桶,只有一个红色的木桶。
师:那个叫什么?你们太小了,不知道,过去那是嫁妆,叫子孙桶。你关注的是生活用具方面。
生:以前,我妈妈做完家务后,要骑着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上学。现在,我们上学基本上是汽车接送,而且基本上不要干什么家务活了。
师:关注的是出行。还有没有?
生:我关注的是服饰方面的。我爷爷奶奶一辈子的服饰都很简朴,没有什么花色。我们父母那一辈,开始有裙子,还有点碎花的图案。现在,衣服色彩比较鲜艳,款式多样。
生:以前,对节日比较注重,像春节有比较多的活动,小孩子比较期盼着过年。现在,年味不那么浓了。
2.文化探寻
师:家乡的变迁,其实背后就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变化的产生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呢?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地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刚才同学们讲述了家乡的变迁,相信我们同学进一步在原因上做了探讨。我们就从黑板上的几个方面做探究。这背后包含了怎样的原因呢?为什么变迁呢?大家不妨做一个交流。在笔记上列出一二三四点出来。(生探讨)
生:以前是粗茶淡饭,一碗饭,一点青菜,就可以解决一顿饭。现在就不一样了,荤素搭配,要吃鱼,要吃肉,要吃蛋,等等。
师:为什么有这种差异?
生:以前的人们也喜欢吃这些东西,但是没有钱,生产也供应不上。
师:大家认可经济的因素吧?与制度没关系吗?
生:与制度有关系,以前的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师:经济后面有一个制度变化。
生:刚刚我们四个人讨论了一下节日,我们关注了一个时间点,二月初八。二月初八是我们江阴一个特别的节日。以前很多人在那天去赶集,天南海北的人都来这里,真的好热闹。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见不到了,只是看到家人吃一顿饭就完事了。我想,为什么那时人们都赶集呢,因为经济不发达,一些生活必需品经常买不到,这时候大家到集市上去买心仪的东西回家。但是现在无论网购还是去超市,都能买到你想要的东西。
师:现在更便捷。
生:为什么集市消失,第二个原因,据说是影响市容,因为集市会产生很多垃圾,政府就不允许了。第三点,以前人们生活节奏会慢一点,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已经没有那种心情停下来,去赶集。我们觉得这些可能是引起江阴集市文化变迁的原因。
生:我们补充一下,因为政府取缔,外面不能摆摊了,但是最近我们会听到,像万达里面摆了所谓的集市。
师:这要往前走一步了:人们究竟要追求什么?刚才你谈到了市容,这里就涉及精神层面,人们对城市环境、城市面貌的要求。但是,集市依然存在,是为了保留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生:但是,老师你不会觉得已经缺少了当时的一份特殊的意义了吗?
师:你的意思是缺少了一種很浓的情结,很有意思的东西变少了,变淡了。
生:过于利益化。
师:所以啊,变化中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可能因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吗?
生:我想讲出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便利了,大多数人会选择旅游,这样江阴就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到这边短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可以增加文化交流。我们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人们生活改善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起来;弊端就是人们只注重未来,对过去有所遗忘。
3.评选反思
师:在我们刚才发言、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就一个比较好的方面加以完善?比如说你关注的是哪个方面,同学们的发言给你的新的启发,然后你来进行一个深层次的探寻。其他的同学做评价、评选,选出谁的发言比较理想。(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 你原来有什么认识,现在又有什么新的認识?把这个过程说出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代表来说一说。
生:(上讲台,播放PPT)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江阴人都知道的黄田港,就从它的大桥讲起。大桥就在黄田港的南端,它是在1992年建起的,就把江阴的东西部连起来了。提到黄田港,就不得不提到黄田港汽渡,通渡是1970年。这是我收集到的两张老图片,就是旧船票,旧地图,这可以看出非常有年代感吧。汽渡的价格好像是一块四、一块八的样子。1992年,江阴港正式对外国船舶开放了,这样黄田港就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一直到了现在,迈入了21世纪,黄田港依旧是很多人过江的选择。我们看看这张票,这张票与当时的票已经非常不同了。无论是印制的方式,还是上面所体现的价格、制度模式,都凝结在这一张小小的船票里。黄田港最终迎来了它的最后一天,就是在暑假时,大家的朋友圈被刷屏过,2018年的8月29日,江阴黄田港停航了。这样是不是意味着黄田港走到了它的最后一天,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就没有江阴港了呢?不是,江阴从那天开启了一个新的渡口,江阴把黄田港和韭菜港同时搬迁到申港河西渡口。这个码头,年吞吐量更大,设备更加先进。古老的黄田港迎来了新的生命——黄田港公园。黄田港公园还在建设当中。这是黄田港概念设计图,预计到2019年9月,新公园将会建成。黄田港经历了这么多变迁,从无到有,从有到兴,其中有什么在变中是不变的呢?就是我们江阴的精神,从最早建港口以来,人心齐,民性刚;等到新世纪到来,我们奋勇争先,于是黄田港也成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到现在,新的时代来临,我们不仅需要更好的经济,也要更好的环境,江阴需要更好的城市规划,所以我们把一些不必要的,或者一些冗杂的部分一起整合掉,把它翻新,或者说重新规划一下,就有了更多的公园,这样就可以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有了更加完善高效的汽渡。
以上是我原来的想法,经过这节课,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么多的变迁,可以说有我们江阴人精神的内因,同样也有外因在推动。我们看建港的时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然后渐渐有了雏形,慢慢一步步地建起来,这确实说明刚才一些同学总结的制度的变化,包括改革开放对外通航,交通方式和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确实有一些文化上的东西一直保留着,你看,你跟人讲黄田港,这些汽渡,大家也都知道,肯定也有自己心中的黄田港,黄田港汽渡,以及自己乘渡船过江的情景,这些都是在变迁中不变的东西。变迁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经济、人文;还包括可持续发展,营造环境,等等,都凝结在黄田港变迁里。这是我补充的,就是从江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来窥见文化的变迁及变化的原因。我要说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师:请大家简单地评述一下。
生:说得很全面,先从历史方面,包括大事记,从过去到现在的改观。
生:有自己的感受,并不是简单摘抄下来的。另外,原因也讲得很透彻,从经济等方面讲了这个问题。黄田港的新生,体现了它的生命力。
师:不变的是对发展的一种渴求,不变的是对故乡的记忆。变与不变都谈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对“家乡变迁”这一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有一定的感性认知,能被激发参与兴趣和思维动力,有益于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增加对家乡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理解力。
学习主任务确定为“为家乡编制文化册页”,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化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提炼能力,学会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学会运用逻辑分析。通过“印象家乡”活动的开展,学生深入观察,发现家乡的变化,提升文化感知力。“文化探寻”则引导学生透过变迁的表象,研究变迁的原因,发掘变迁因素,感受文化影响力。最后的“风采展示”,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习,对成果进行交流、分享、评鉴。总的来说,活动通过认识家乡、解读文化、展示文化魅力,实现让学生体验、参与当代文化的目标。
对文化现象做归因分析最能体现文化的理解力。基于此,本节课侧重于文化探寻。在综合性学习中赋予了语文学科本质的东西。从学的课程上讲,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单位加以组织,学习是通过认知的实践、交往的实践和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本节课坚持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走向任务表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生在做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事实上,学生通过前期的主动学习,即调查研究,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表现超出教师的预期。这说明,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会还以惊喜。不难看出,在认识家乡变化的感知上,学生对吃、穿、住、行等等价值发现无所不包,涉及的领域之广让人惊叹。
做文化归因的探究难度不小,这一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局限在某一方面。视角逼仄必然导致了对文化变迁复杂情形的洞察。而合作探究学习,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因为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即使一个问题看似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譬如,学生谈到规范整改了部分庙会活动,表面上看是因为物质丰富了,物流发达了,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的地方不应存在。庙会还有没有存在的理由?如果还需要,原因何在,有没有文化因素?派生出新的问题,是合作、探究学习成全了不同学生个体。
学习是关于我们自身的“塑造”,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反应、倾向等等,是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走向自我的元认知实践显得尤为珍贵。评选反思环节,把学习引向纵深。课后布置延伸作业,要求完成家乡变迁的探究报告,突出家乡变迁的过程,继续探寻变迁背后的文化,也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实践证明,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以显性成果表达为标志,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教学能给师生无穷的创造空间。当然学生的素养不是一下能提升的,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由浅入深、螺旋式地学习,方能蹄疾而步稳。
(作者单位: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