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网络的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从最初的门户网站,过渡到搜索时代,直至今日,BBS的普及化,博客、微博的盛行,各大社交平台的建立,宣告了社交网络时代的王者归来。
上班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刷新微博;坐在马桶上也不忘记浏览各类社交网站;看到美食,不是先伸筷子而是先拍照片上传微博;小学、初中乃至大学同学,所有人的近况都从网上了解;即使是面对面的同事,也要通过各类社会网站进行沟通……“社交控”闪亮登场。
网友“风情云淡”说:“微博里有1000多个粉丝,每天发帖都有很多回应,回复就要花好几小时。”而在现实中,她只是一个普通文员,在单位谨言慎行,生活中除了父母和两个闺密,再无朋友交流。“在微博里,我可以和姚晨、赵薇这些明星交流,现实里明星知道我是哪根葱啊?”
网友“刺猬”也坦承:“上班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刷微博,看各类社交网站,否则做工作总是没精神,总是觉得少了点东西。”据三秦网调查,70%的网友表示自己已是典型的“社交控”。
网络社交,谁是王者
互联网的未来将是社交网络服务比搜索引擎门户类企业更受欢迎。
Facebook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们看到了社交网站(SNS)领域存在潜在的创业机会。近年来,国内的社交网站也发展迅速,但从开始就不被人们看好,很多人都认为社交网站是“做得多,赚得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盈利模式。随着社交网站的稳步发展,具备软性特征和高互动性的社交APP(应用程序)植入式广告进入广告商的视野,依托这类广告模式,社交网站找到了一个盈利支点。
国内社交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开心网、人人网和51.C O M为代表,这些网站都是因为玩游戏、看帖等特定需求,形成人群聚集。这些网站的核心在于应用和信息内容,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以微博为代表,它以信息快速流动为驱动力,弥合局部分割人群,带来信息流通的革命式变化。第三阶段是社交网络真正发力的阶段,电子商务开始在关系网中体现价值。
社交网络下,以即时通讯为特点,利用互联网所搭建的平台,形成一个庞大的人际社区,支持多方共同参与,如时下的微信、米聊便是基于即时通讯的产物,可在人员社区聚集化的时代背景下,却很难以满足多人群聊这么一种通讯机制。如何才能打破小范围内人员的禁锢?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多方平台下的群聊通讯,才是真正的王者。
网络社交,谁是朋友
在社交网站日益风行的今天,很多人通过网络结识了新朋友,一个全新的网上社会似乎正在形成。但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Facebook、“聚友”(Myspace)和Twitter这些本应让我们联系更加紧密的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导致人类越来越孤独。
世界新闻报报道,这项调查由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发起,对象是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中有1/3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研究孤独症的专家在调查报告中证实,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然而,网络交流难以刺激大脑产生出这种荷尔蒙。
调查中,对于网络社交兴起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们持不同看法。一位名叫约瑟夫的受访者把网络交友归咎于年轻人的懒惰,“我就更愿意和朋友见面并喝上一杯”。另一位受访者斯特夫则表示,他不会怪罪“Facebook”,要怪只能怪人们的自私,因为大家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花时间去真正了解他人。
其实对于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各界早就有所思考。第68届金球奖最大的赢家便是根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故事改编的电影《社交网络》。电影描写了“脸谱”对人与人之间惯有交往模式的改变。如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靠着点击鼠标就能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能拥有成千上万“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在变得肤浅而低质。“脸谱”这样的社交网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在毁灭一些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班牙《国家报》曾预言,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则预言的准确性。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18岁到34岁的人群中,感到孤独的人所占比例近60%,远远超过55岁以上人群35%的比例。
网络社交,我是谁
一边是“真实交友,拒绝色情”的郑重宣言;另一边是“激情交友”板块中赤裸裸的勾搭寻欢。在登录部分交友网站时,一些看似平常的交友网背后其实并不寻常。
某高校学生阿名曾怀着试探的心理在某交友网注册,并留下QQ号,欲等待属于自己的缘分。然而婚恋交友网并没有给他带来期盼的惊喜,反而使其QQ邮箱、空间均受到了空前的“狂轰滥炸”,短短几天内,其收到的所谓“好友信息”中竟有大半是来自“小姐”的“消费价格名目”。
交友网站会员小崔说,在交友网站,尤其是不正规网站上,时常会接到一些貌似女会员的挑逗信息,其中不少都是淫媒的账号,他们申请大量的女性ID,给男会员发送交易信息或是一夜情网站链接,借交友之名,将网络社交变成“色”交。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执法和行政管理部门对色情网站打击力度的增大,有色情网站转入地下,打起了“地道战”,小部分交友网站实际上是色情网站的“借壳”上线。在百度输入“一夜情交友”可以搜到264万个相关网页信息;某些交友网站打着“交友技巧”之名的“实用帖”,实际内容却是传播淫秽的广告;而所谓的“情感博客”中亦不乏穿插两性关系的赤裸描述。
事实上,社交媒体监管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在去年伦敦骚乱中,“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对骚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惊讶地发现,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
社交媒体是有益知识的传递者,但同时也传播情报和暴力场面。美国社交媒体研究专家马克·德拉波博士说,社交网站传播信息的步伐之快前所未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交媒体的开放性、通信成本低廉等特性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一些新媒体监管的方法和尺度也备受争议和诟病。2007年开始实施网络实名制的韩国,如今政府决定分阶段逐步取消网络实名制,原因是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韩国知名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遭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外泄,此事件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要求废除实名制的呼声高涨。
而在印度,一部旨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案引起广泛争议。许多民间人士表示,网络监管严重妨碍了言论自由,有悖于印度的民主精神。
对此,专家认为,骚乱出现后,过度地抨击并管制“社交媒体”的做法是愚蠢的,并不可取。政府和民众更应重视和总结骚乱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社交媒体顶多是骚乱“推手”,不应成为“替罪羊”。恰当的社交媒体监管是在对自由、民主、公正的共识基础上进行的,即保证民众言论自由,不能滥用政府权力。禁止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自由使用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上班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刷新微博;坐在马桶上也不忘记浏览各类社交网站;看到美食,不是先伸筷子而是先拍照片上传微博;小学、初中乃至大学同学,所有人的近况都从网上了解;即使是面对面的同事,也要通过各类社会网站进行沟通……“社交控”闪亮登场。
网友“风情云淡”说:“微博里有1000多个粉丝,每天发帖都有很多回应,回复就要花好几小时。”而在现实中,她只是一个普通文员,在单位谨言慎行,生活中除了父母和两个闺密,再无朋友交流。“在微博里,我可以和姚晨、赵薇这些明星交流,现实里明星知道我是哪根葱啊?”
网友“刺猬”也坦承:“上班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刷微博,看各类社交网站,否则做工作总是没精神,总是觉得少了点东西。”据三秦网调查,70%的网友表示自己已是典型的“社交控”。
网络社交,谁是王者
互联网的未来将是社交网络服务比搜索引擎门户类企业更受欢迎。
Facebook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国内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们看到了社交网站(SNS)领域存在潜在的创业机会。近年来,国内的社交网站也发展迅速,但从开始就不被人们看好,很多人都认为社交网站是“做得多,赚得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盈利模式。随着社交网站的稳步发展,具备软性特征和高互动性的社交APP(应用程序)植入式广告进入广告商的视野,依托这类广告模式,社交网站找到了一个盈利支点。
国内社交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开心网、人人网和51.C O M为代表,这些网站都是因为玩游戏、看帖等特定需求,形成人群聚集。这些网站的核心在于应用和信息内容,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以微博为代表,它以信息快速流动为驱动力,弥合局部分割人群,带来信息流通的革命式变化。第三阶段是社交网络真正发力的阶段,电子商务开始在关系网中体现价值。
社交网络下,以即时通讯为特点,利用互联网所搭建的平台,形成一个庞大的人际社区,支持多方共同参与,如时下的微信、米聊便是基于即时通讯的产物,可在人员社区聚集化的时代背景下,却很难以满足多人群聊这么一种通讯机制。如何才能打破小范围内人员的禁锢?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多方平台下的群聊通讯,才是真正的王者。
网络社交,谁是朋友
在社交网站日益风行的今天,很多人通过网络结识了新朋友,一个全新的网上社会似乎正在形成。但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Facebook、“聚友”(Myspace)和Twitter这些本应让我们联系更加紧密的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导致人类越来越孤独。
世界新闻报报道,这项调查由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发起,对象是18岁到34岁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中有1/3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研究孤独症的专家在调查报告中证实,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然而,网络交流难以刺激大脑产生出这种荷尔蒙。
调查中,对于网络社交兴起的原因,被调查对象们持不同看法。一位名叫约瑟夫的受访者把网络交友归咎于年轻人的懒惰,“我就更愿意和朋友见面并喝上一杯”。另一位受访者斯特夫则表示,他不会怪罪“Facebook”,要怪只能怪人们的自私,因为大家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花时间去真正了解他人。
其实对于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各界早就有所思考。第68届金球奖最大的赢家便是根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故事改编的电影《社交网络》。电影描写了“脸谱”对人与人之间惯有交往模式的改变。如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靠着点击鼠标就能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却在起诉他。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能拥有成千上万“好友”时,朋友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在变得肤浅而低质。“脸谱”这样的社交网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在毁灭一些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班牙《国家报》曾预言,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则预言的准确性。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18岁到34岁的人群中,感到孤独的人所占比例近60%,远远超过55岁以上人群35%的比例。
网络社交,我是谁
一边是“真实交友,拒绝色情”的郑重宣言;另一边是“激情交友”板块中赤裸裸的勾搭寻欢。在登录部分交友网站时,一些看似平常的交友网背后其实并不寻常。
某高校学生阿名曾怀着试探的心理在某交友网注册,并留下QQ号,欲等待属于自己的缘分。然而婚恋交友网并没有给他带来期盼的惊喜,反而使其QQ邮箱、空间均受到了空前的“狂轰滥炸”,短短几天内,其收到的所谓“好友信息”中竟有大半是来自“小姐”的“消费价格名目”。
交友网站会员小崔说,在交友网站,尤其是不正规网站上,时常会接到一些貌似女会员的挑逗信息,其中不少都是淫媒的账号,他们申请大量的女性ID,给男会员发送交易信息或是一夜情网站链接,借交友之名,将网络社交变成“色”交。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执法和行政管理部门对色情网站打击力度的增大,有色情网站转入地下,打起了“地道战”,小部分交友网站实际上是色情网站的“借壳”上线。在百度输入“一夜情交友”可以搜到264万个相关网页信息;某些交友网站打着“交友技巧”之名的“实用帖”,实际内容却是传播淫秽的广告;而所谓的“情感博客”中亦不乏穿插两性关系的赤裸描述。
事实上,社交媒体监管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在去年伦敦骚乱中,“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对骚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惊讶地发现,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
社交媒体是有益知识的传递者,但同时也传播情报和暴力场面。美国社交媒体研究专家马克·德拉波博士说,社交网站传播信息的步伐之快前所未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交媒体的开放性、通信成本低廉等特性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一些新媒体监管的方法和尺度也备受争议和诟病。2007年开始实施网络实名制的韩国,如今政府决定分阶段逐步取消网络实名制,原因是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韩国知名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遭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外泄,此事件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要求废除实名制的呼声高涨。
而在印度,一部旨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的法案引起广泛争议。许多民间人士表示,网络监管严重妨碍了言论自由,有悖于印度的民主精神。
对此,专家认为,骚乱出现后,过度地抨击并管制“社交媒体”的做法是愚蠢的,并不可取。政府和民众更应重视和总结骚乱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社交媒体顶多是骚乱“推手”,不应成为“替罪羊”。恰当的社交媒体监管是在对自由、民主、公正的共识基础上进行的,即保证民众言论自由,不能滥用政府权力。禁止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自由使用是“舍本逐末”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