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我校普职融通办学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首先简要分析了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现实背景,对具体做法作了写实性描述。笔者认为,实践高中普职融通,一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现高中培养目标多样化;另一方面,立足普高教育,通过课程解构与重构,能真正实现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大融合。
【关键词】普职融通 办学模式 实证研究
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是顺应世界高中教育发展潮流,构建双螺旋学习引擎,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性办学行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现实背景简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国际上,高中普职融通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非常盛行,美国最为典型,再譬如,挪威在1974年颁布了《高级中学教育学》,其中就确立了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普职融通也是当前英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西、四川、湖南等省市部分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比如:温州市职业中专与温州十九中、二十一中合作,南京高淳湖滨高级中学与高淳中专合作,四川阆中中学与江南职中合作,实行普职教育互融互通,等等。特别是四川阆中中学成为了全国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典型,其校长赵书远还应邀参加了2010年2月温总理主持召开的《纲要》座谈会,并作了普职融通专题汇报,得到了温总理及与会专家的肯定。纵观国际国内高中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趋势,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我们株洲先锋高中位于醴陵县级市内,是2000年初中生源高峰期醴陵普高学位紧张的情况下,由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投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我校作为一所非重普通高中,在醴陵三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夹击下,初中毕业生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几经选拔和筛选,优质生源与我们无缘。但教育的使命在于促使人的发展,普通高中学校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优势、不同需求的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承担责任,既要关注能够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的发展,又要关注不能升学深造的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注重校本,理性定位,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生源特点的办学模式,确定将举办方的职教资源嫁接于普高教育,为我校学生提供升学与就业两个准备的教育。
二、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及成绩
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好升学导向教育,让愿意升学并有能力升学的学生参加高考升入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做好就业导向教育,让不愿意升学或无能力升学的学生学习一技之长直接就业。
早在2004年我校迈出了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第一步。这一年,分流40名完成普通高中学业的高二学生, 设立“2+2”分流学制模式的技能提高型普职融通实验班,学习的专业(工种)是无线电技术。这个技能提高型普职融通实验班学生2006年毕业后,学校将他们全部推荐到深圳大型现代化企业工作,其中有陆淼等6名学生在华为公司面向湖南省高职院校同批次招聘的78人中脱颖而出,这6名学生在公司工作半年后均被破格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其中3名学生被送去新加坡深造,陆淼后被华为公司授予“金牌员工”荣誉称号。
从2009年开始,在普通文化高考升学班、艺体特长高考升学办、技能提高型普职融通实验班等多样化教学的基础上,我校又开始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对口升学教学,采用“1+2”学制结构模式,让学生学习一年高中,完成高中教育中的必修内容学习后,自主选择,走对口升学之路,2011年初试对口升学的人数不多,但在2012年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19人,二本一次性上线16人,2013年的对口升学中70人参考,30人上线。在目前的高二、高三中,选择对口升学的学生均有一百多人,对口生人数在逐年增多。随着选择对口升学的学生人数的增加,专业也相应地有了增加,在原有的电子电工、财会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新增了文秘专业、师范专业、旅游专业、医卫专业。
从2004年开始至今,按照“2+2”、“2+3”、“2+1”普职融通分流学制模式,对口升入高等院校,以及直接就业,成为深受社会、企业欢迎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学生已达一千多人,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
为了做好普职融通教育,我校举办方一直不断地在改善实习实训、实验、电化教学等条件,做到高标准规划,超常规投入。2007年国家发改委立项资金投入300万元,加上省地校配套资金投入400万元,建成了陶瓷科研大楼,用于“普职融通”陶瓷美术专业实习教学。我校与举办方共享的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达到了2000万元。同时我校培养和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负责“普职融通”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到了六个落实,即落实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实习场地、落实实习经费、落实技能鉴定,确保了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至目前,我校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并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三、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现了高中培养目标多样化
国家大力提倡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对于省示范性高中可以向课改样板校发展,艺体教学特色明显的可以向特色高中发展。而对于非省重高中,既没有优质生源,又没有艺体特色的一般高中,生源个性化程度高,社会情商高,文化成绩却低,这种非省重高中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境艰难,普职融通办学模式不失为破解其发展瓶颈的有效举措。根据普职融通办学模式要求,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目标。
选择一:普通文化高考升学目标。对于一些文化基础不错,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靠努力,凭文化成绩可以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学习三年普高课程,参加普通高考,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这是我校基本的升学途径。 选择二:普高艺体特长升学目标。对于有音、体、美、播音主持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普高文理文化课程,强化音、体、美、播音主持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参加艺考升入高等院校。
选择三:专业对口升学目标。对于文化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比较强,又有学习的强烈欲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在学完普高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学习学校开发设置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实训,最后参加专业对口升学高考,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选择四:技能提高就业目标:对于一些没有升学愿望或者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的学生,在学完普高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学习学校开发设置的“2+2”“2+3”学制对接模式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强化专业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一部分学生,既有普高的文化基础,又在专业技能、动手操作上比普高生有优势;人生的发展潜力也较大。设置技能提高型就业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设置以上四种培养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真正实现了让教育适合每一个人,而不是让每一个人来适合教育。分别实施升学预备教育、艺体特长教育、就业预备教育,使有能力考上大学的学生上大学,有特长的学生发挥特长,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实现就业与创业。这种目标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四、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立足普高教育,通过课程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大融合。
当前,国内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很多普通高中,都是与其他中职学校实行合作,文化学习在普通高中,专业学习在中职学校。这种校校合作形式是当前普职融通实践的常见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合作学校的资源,使普高与职校优势互补。但个人认为,两所合作学校分轨运行模式是很难走远的。因为这种模式会有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训时空布局问题,二是学生的归属问题,三是学生管理的责权问题,四是教师的教学教研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普职融通办学的实施难度,很难形成教学的合力,最终难以实现期望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真正实施普职融通办学,关键还是要立足普高教育,实现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大融合。要建立综合高中,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实现普职全面融合。比如,当前普职融通办学成绩显著的四川阆中中学,在2003年的时候,阆中市委、市政府就将江南职中合并到了阆中中学,让江南职中成为了阆中中学的一个校区,合二为一,达到了互利共赢,办出了水平,也办出了特色。
我校依托举办方实施普职融通,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是一体的。这是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关键与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校实施普职融通,实现普高教育和中职教育大融合,关键在于课程解构与重构。探索实践普职融通,首先要立足普通高中教育,不能将普职融通教育办成职业教育,更不能办成职业培训。基于这种思路,我校紧紧围绕我国普通高中新课改精神,解构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做好做活了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解构和重构工作,建构了适应多样化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我校解构和重构课程,重视校本研究,按照升学与就业两种目标要求,彰显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比如,我校美术特长班的课程模块,在开足开齐普高必修课程基础上,以通用技术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点,开发了颇具地方特色的陶瓷工艺美术系列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普职融通”这种极具创新性的办学模式,能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在同一所学校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让学生发展前景更广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有前程。
参考文献:
[1]刘婕《挪威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概述》,《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年04期
[2]牛淑雅《英国14-19岁教育中的普职融合研究》,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崔建平、冯文全《“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关键词】普职融通 办学模式 实证研究
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是顺应世界高中教育发展潮流,构建双螺旋学习引擎,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理性办学行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现实背景简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国际上,高中普职融通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非常盛行,美国最为典型,再譬如,挪威在1974年颁布了《高级中学教育学》,其中就确立了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普职融通也是当前英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西、四川、湖南等省市部分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比如:温州市职业中专与温州十九中、二十一中合作,南京高淳湖滨高级中学与高淳中专合作,四川阆中中学与江南职中合作,实行普职教育互融互通,等等。特别是四川阆中中学成为了全国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典型,其校长赵书远还应邀参加了2010年2月温总理主持召开的《纲要》座谈会,并作了普职融通专题汇报,得到了温总理及与会专家的肯定。纵观国际国内高中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趋势,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我们株洲先锋高中位于醴陵县级市内,是2000年初中生源高峰期醴陵普高学位紧张的情况下,由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投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我校作为一所非重普通高中,在醴陵三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夹击下,初中毕业生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几经选拔和筛选,优质生源与我们无缘。但教育的使命在于促使人的发展,普通高中学校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优势、不同需求的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承担责任,既要关注能够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的发展,又要关注不能升学深造的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注重校本,理性定位,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生源特点的办学模式,确定将举办方的职教资源嫁接于普高教育,为我校学生提供升学与就业两个准备的教育。
二、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及成绩
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好升学导向教育,让愿意升学并有能力升学的学生参加高考升入高等院校,另一方面做好就业导向教育,让不愿意升学或无能力升学的学生学习一技之长直接就业。
早在2004年我校迈出了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第一步。这一年,分流40名完成普通高中学业的高二学生, 设立“2+2”分流学制模式的技能提高型普职融通实验班,学习的专业(工种)是无线电技术。这个技能提高型普职融通实验班学生2006年毕业后,学校将他们全部推荐到深圳大型现代化企业工作,其中有陆淼等6名学生在华为公司面向湖南省高职院校同批次招聘的78人中脱颖而出,这6名学生在公司工作半年后均被破格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其中3名学生被送去新加坡深造,陆淼后被华为公司授予“金牌员工”荣誉称号。
从2009年开始,在普通文化高考升学班、艺体特长高考升学办、技能提高型普职融通实验班等多样化教学的基础上,我校又开始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对口升学教学,采用“1+2”学制结构模式,让学生学习一年高中,完成高中教育中的必修内容学习后,自主选择,走对口升学之路,2011年初试对口升学的人数不多,但在2012年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19人,二本一次性上线16人,2013年的对口升学中70人参考,30人上线。在目前的高二、高三中,选择对口升学的学生均有一百多人,对口生人数在逐年增多。随着选择对口升学的学生人数的增加,专业也相应地有了增加,在原有的电子电工、财会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新增了文秘专业、师范专业、旅游专业、医卫专业。
从2004年开始至今,按照“2+2”、“2+3”、“2+1”普职融通分流学制模式,对口升入高等院校,以及直接就业,成为深受社会、企业欢迎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学生已达一千多人,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
为了做好普职融通教育,我校举办方一直不断地在改善实习实训、实验、电化教学等条件,做到高标准规划,超常规投入。2007年国家发改委立项资金投入300万元,加上省地校配套资金投入400万元,建成了陶瓷科研大楼,用于“普职融通”陶瓷美术专业实习教学。我校与举办方共享的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达到了2000万元。同时我校培养和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负责“普职融通”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到了六个落实,即落实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实习场地、落实实习经费、落实技能鉴定,确保了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至目前,我校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并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三、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现了高中培养目标多样化
国家大力提倡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对于省示范性高中可以向课改样板校发展,艺体教学特色明显的可以向特色高中发展。而对于非省重高中,既没有优质生源,又没有艺体特色的一般高中,生源个性化程度高,社会情商高,文化成绩却低,这种非省重高中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境艰难,普职融通办学模式不失为破解其发展瓶颈的有效举措。根据普职融通办学模式要求,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目标。
选择一:普通文化高考升学目标。对于一些文化基础不错,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靠努力,凭文化成绩可以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学习三年普高课程,参加普通高考,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这是我校基本的升学途径。 选择二:普高艺体特长升学目标。对于有音、体、美、播音主持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普高文理文化课程,强化音、体、美、播音主持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参加艺考升入高等院校。
选择三:专业对口升学目标。对于文化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比较强,又有学习的强烈欲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在学完普高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学习学校开发设置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实训,最后参加专业对口升学高考,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选择四:技能提高就业目标:对于一些没有升学愿望或者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的学生,在学完普高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学习学校开发设置的“2+2”“2+3”学制对接模式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强化专业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一部分学生,既有普高的文化基础,又在专业技能、动手操作上比普高生有优势;人生的发展潜力也较大。设置技能提高型就业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设置以上四种培养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真正实现了让教育适合每一个人,而不是让每一个人来适合教育。分别实施升学预备教育、艺体特长教育、就业预备教育,使有能力考上大学的学生上大学,有特长的学生发挥特长,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实现就业与创业。这种目标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四、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立足普高教育,通过课程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大融合。
当前,国内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很多普通高中,都是与其他中职学校实行合作,文化学习在普通高中,专业学习在中职学校。这种校校合作形式是当前普职融通实践的常见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合作学校的资源,使普高与职校优势互补。但个人认为,两所合作学校分轨运行模式是很难走远的。因为这种模式会有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训时空布局问题,二是学生的归属问题,三是学生管理的责权问题,四是教师的教学教研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普职融通办学的实施难度,很难形成教学的合力,最终难以实现期望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真正实施普职融通办学,关键还是要立足普高教育,实现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大融合。要建立综合高中,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实现普职全面融合。比如,当前普职融通办学成绩显著的四川阆中中学,在2003年的时候,阆中市委、市政府就将江南职中合并到了阆中中学,让江南职中成为了阆中中学的一个校区,合二为一,达到了互利共赢,办出了水平,也办出了特色。
我校依托举办方实施普职融通,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是一体的。这是我校探索实践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关键与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校实施普职融通,实现普高教育和中职教育大融合,关键在于课程解构与重构。探索实践普职融通,首先要立足普通高中教育,不能将普职融通教育办成职业教育,更不能办成职业培训。基于这种思路,我校紧紧围绕我国普通高中新课改精神,解构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做好做活了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解构和重构工作,建构了适应多样化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我校解构和重构课程,重视校本研究,按照升学与就业两种目标要求,彰显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比如,我校美术特长班的课程模块,在开足开齐普高必修课程基础上,以通用技术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点,开发了颇具地方特色的陶瓷工艺美术系列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普职融通”这种极具创新性的办学模式,能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在同一所学校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让学生发展前景更广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有前程。
参考文献:
[1]刘婕《挪威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概述》,《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年04期
[2]牛淑雅《英国14-19岁教育中的普职融合研究》,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崔建平、冯文全《“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