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训具有导向、凝集、熏陶和激励的德育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它却时常被忽视、被误读、被错置。只有大力宣传校训,不断充实校训,模范践行校训,校训的德育功能才能实现。
【关键词】校训 德育 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动力研究(SMZY20160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68-01
校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它以长期办学实践为本源,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多种德育功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校训德育功能的内涵
德育从根本上说是育人的工作,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依归,而校训正好起着这样的作用,拥有这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校训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办学的基本原则和遵循。正如《周易·大畜》所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1]校训一般都树立在校园中心位置,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师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求实创新、自强不息、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成为人生追求的航标和内在动力。
(二)凝聚功能。校训反映了学校的精神理念和历史文化传统,被大家视为座右铭,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共同标杆,它是矗立在师生心中的信仰,具有巨大的凝集作用。雅斯贝尔斯说:“信仰不是占有,它不给人可靠的知识,但是,它能在实践中提供确定性。”[2]校训正起着这种确定性的作用。它使师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它铸就了师生内在的认同和和谐,具有一致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想与学校个性的统一。古往今来,校训成为凝集师生的重要力量。
(三)熏陶功能。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校训作为一种软文化,是隐性的德育资源,彰显着习染的力量。它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渗透于师生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以无意识的形式产生着影响。这是无声的感染,不同于硬性灌输,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四)激励功能。校训是师生的精神内核,是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理想转化为个人目标的催化剂。它是以伦理的形式展示着人生努力的方向。正如马克思所言:伦理“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4]校训作为一种伦理层面的精神实体,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成强烈的感召力和鼓动力,激励师生求真至善,造福社会。
二、校训德育功能的耗损
校训的德育功能有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耗损,难以顺利实现。校训的德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一)校训被忽视。皮亚杰指出:“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5]校训本来是学校重要的精神标杆,但校训却时常成为熟视无睹的东西。校训经常被当作摆设,既不深究校训的内涵,也不践行校训的真谛。虽然校训被刻上校门,摆在校园,写入历史,却时常游弋于心灵之外。
(二)校训被误读。海德格尔认为:“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6]正是这种有前提的把握,导致了校训的误读。校训由于缺乏精准的解读,其内涵时常被个人任意想象和理解,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深意难以准确显现,经常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核心意义被弄偏,严重影响了校训的育人功能。
(三)校训被错置。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文化标志,它拥有导向、凝集、激励和熏陶的功能。但是,“人是生物机体,一切生物机体都要犯错。”[7]在对待校训上也不例外,校训的功能时常被错置,更多地被当作炫耀和标榜的装饰和代码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德育资源和行为准则。功能的错置导致校训德育功能受损。
三、校训德育功能的实现
校训德育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隐渐进的过程,其渐进性、绵延性和累积性比较明显。这是一个弥漫性影响渗透的过程。
(一)大力宣传校训。校训具有精深的价值内涵和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是学校宝贵的德育资源,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和校园景观大力宣传。校报、广播、宣传栏、证书、纪念品、建筑、园林、盆景和多种活动是宣传校训的重要载体,要让师生熟悉校训,识记校训,认同校训,弘扬校训。
(二)不断充实校训。校训寥寥数字,涵敛凝练,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化开,将高度浓缩的涵义释放出来,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德育需要做出新的诠释,赋予新的意义,还可以用新的办学经验和成就展示校训的价值,不断充实独具特质的校训内涵。
(三)模范践行校训。校训不是摆设,而是行动的指南。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都要自觉践行校训,将校训作为处世为人的原则和准绳,从办学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育人细节具体加以体现,不敷衍,不苟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校训的育人功能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易·大畜
[2]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哲学导论[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34.
[3]荀子·劝学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9.
[5]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176.
[7]纪树立. 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3.
作者简介:
覃小林,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德育与课程教学。
席双,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关键词】校训 德育 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动力研究(SMZY20160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68-01
校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它以长期办学实践为本源,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多种德育功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校训德育功能的内涵
德育从根本上说是育人的工作,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依归,而校训正好起着这样的作用,拥有这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校训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办学的基本原则和遵循。正如《周易·大畜》所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1]校训一般都树立在校园中心位置,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师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求实创新、自强不息、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成为人生追求的航标和内在动力。
(二)凝聚功能。校训反映了学校的精神理念和历史文化传统,被大家视为座右铭,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共同标杆,它是矗立在师生心中的信仰,具有巨大的凝集作用。雅斯贝尔斯说:“信仰不是占有,它不给人可靠的知识,但是,它能在实践中提供确定性。”[2]校训正起着这种确定性的作用。它使师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它铸就了师生内在的认同和和谐,具有一致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想与学校个性的统一。古往今来,校训成为凝集师生的重要力量。
(三)熏陶功能。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校训作为一种软文化,是隐性的德育资源,彰显着习染的力量。它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渗透于师生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以无意识的形式产生着影响。这是无声的感染,不同于硬性灌输,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四)激励功能。校训是师生的精神内核,是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理想转化为个人目标的催化剂。它是以伦理的形式展示着人生努力的方向。正如马克思所言:伦理“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4]校训作为一种伦理层面的精神实体,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成强烈的感召力和鼓动力,激励师生求真至善,造福社会。
二、校训德育功能的耗损
校训的德育功能有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耗损,难以顺利实现。校训的德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一)校训被忽视。皮亚杰指出:“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5]校训本来是学校重要的精神标杆,但校训却时常成为熟视无睹的东西。校训经常被当作摆设,既不深究校训的内涵,也不践行校训的真谛。虽然校训被刻上校门,摆在校园,写入历史,却时常游弋于心灵之外。
(二)校训被误读。海德格尔认为:“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6]正是这种有前提的把握,导致了校训的误读。校训由于缺乏精准的解读,其内涵时常被个人任意想象和理解,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深意难以准确显现,经常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核心意义被弄偏,严重影响了校训的育人功能。
(三)校训被错置。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文化标志,它拥有导向、凝集、激励和熏陶的功能。但是,“人是生物机体,一切生物机体都要犯错。”[7]在对待校训上也不例外,校训的功能时常被错置,更多地被当作炫耀和标榜的装饰和代码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德育资源和行为准则。功能的错置导致校训德育功能受损。
三、校训德育功能的实现
校训德育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隐渐进的过程,其渐进性、绵延性和累积性比较明显。这是一个弥漫性影响渗透的过程。
(一)大力宣传校训。校训具有精深的价值内涵和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是学校宝贵的德育资源,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和校园景观大力宣传。校报、广播、宣传栏、证书、纪念品、建筑、园林、盆景和多种活动是宣传校训的重要载体,要让师生熟悉校训,识记校训,认同校训,弘扬校训。
(二)不断充实校训。校训寥寥数字,涵敛凝练,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化开,将高度浓缩的涵义释放出来,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德育需要做出新的诠释,赋予新的意义,还可以用新的办学经验和成就展示校训的价值,不断充实独具特质的校训内涵。
(三)模范践行校训。校训不是摆设,而是行动的指南。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都要自觉践行校训,将校训作为处世为人的原则和准绳,从办学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育人细节具体加以体现,不敷衍,不苟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校训的育人功能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易·大畜
[2]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哲学导论[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34.
[3]荀子·劝学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9.
[5]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176.
[7]纪树立. 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3.
作者简介:
覃小林,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德育与课程教学。
席双,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