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诚然,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都非常重视,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只是让对话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忽视了课前和课后的对话,使对话缺少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对话新理念。其实,对话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展开,更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一、课前对话是原初性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课前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原初性的对话,是课堂对话的前提,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教师首先要和文本对话。在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之前,教师必须先和文本对话,认真钻研文本,力求自己对文本有独特的原初性的体验,不要拘泥于教学参考书,否则会让对话变得狭隘而缺乏活力。通过和文本的对话,既要找出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更要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并要把文本当引子,向课外拓展,搜集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知识,高度地驾驭文本,以备好课堂对话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首先,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静心读书,不急躁、不马虎,一遍又一遍地读,也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好好地揣摩品味文本的字词句段,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让学生读出滋味来,读出感情来,读出新意来。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让学生深入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中,与文本发生思维的碰撞,于是文本便进入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也融入文本之中。其次,教师可以从预习规程、步骤、方法等方面略作指导,但决不能对内容、主旨等做任何暗示,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设计方案、问题,让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具有个性原初体验的特征,从而保证课堂对话能够异彩纷呈。
二、课堂对话是互动性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课堂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维的、互动的对话,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对话氛围,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和教师达到感情的升腾,一同去领略文本的奥妙。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疑惑,尽量地让学生和学生进行对话,教师只能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身份,在学生思维不够清晰、不够准确时给予适当点拨,从而让对话顺利进行。切不可包办代替,或者单纯地进行师生对话,缺乏多向互动,以致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要提高课堂对话的层次。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简单的言语问答,诸如“本文的题目是什么?”“题材是什么?”“全文有多少段?分几个层次?”等形式的简单问答,是低层次的对话。因为它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对话,并没有实质内容,这种表面上很热闹的“对话”,其实是老师设计的现成答案的回炒,没有任何创新与发展。严格来说,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是深层次的。比如,师生双方与文本之间在情感方面的对话,也就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与情境。在这一基础上师生双方共同就文本提供的语言、情感、社会认知及道德价值进行平等的交流,既可就文本语言所体现的作者心理展开合理性、准确性、功能性探讨,还可以就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比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我结合课后练习给大家布置了这样两道题:1、文中的“山”和“海”,给你什么印象,你由它们能联想到什么?2、作者所说的“山”和“海”是指具体的“山”和“海”吗?如果不是,是指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给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对自己心目中的“海”作了各种描述:“山很高很大,上面有许多美景”,“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很想上山去看看”,“爬山非常吃力”,“海宽阔明亮”,“很大的力量,可以掀翻大船”, “海水很深,其中有很多珍奇”……但对第二个题目大家却说得很有限,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相关句子,然后补充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再让大家分组对话,结果,大家的思绪像开了闸的流水一涌而下,记得有一位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本文中的“海”和“山”分别比喻“理想”和“困难”,全文写了作者小时的希望和失望,长大以后的感悟和信念,启示我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就要克服重重困难。我心满意足地笑了,其他同学鼓起掌来。就这样,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语言和人文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课后对话是体验性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延伸
课后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体验性的对话,是课堂对话的继续,也是阅读教学的延伸。
课后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围绕课堂未达到共识的问题展开,也可以对文本进行想象性的对话;可以叙说自己的感悟,也可以补写文本中的空白;可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也可以借助书信与文本作者及有关专家对话。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不可缺少。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我就开展了“愚公愚不愚”的辩论会,还让学生写了当今社会还需要不需要愚公精神的文章,让学生和学生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不少学生说出了自己对文本新的理解,写出了自己对话题独特的见解,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课后与生活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把课堂对话延伸到课外生活,既给学生语言、情感熏陶的即时功能,又能给学生顺利走上社会服务于其人生的延时功能。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都是写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月”活动,让学生、文本和生活进行了相关对话,使学生悟出了: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是短暂的,有时是非常脆弱的,不论遇到什么坎坷不幸,都要勇敢地活下去;人决不能只求肉体的安逸享乐,要努力奋斗,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不仅是“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实的必然途径,也是改革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运用它的方法和措施,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
一、课前对话是原初性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课前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原初性的对话,是课堂对话的前提,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教师首先要和文本对话。在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之前,教师必须先和文本对话,认真钻研文本,力求自己对文本有独特的原初性的体验,不要拘泥于教学参考书,否则会让对话变得狭隘而缺乏活力。通过和文本的对话,既要找出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更要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并要把文本当引子,向课外拓展,搜集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知识,高度地驾驭文本,以备好课堂对话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首先,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让学生静心读书,不急躁、不马虎,一遍又一遍地读,也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好好地揣摩品味文本的字词句段,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让学生读出滋味来,读出感情来,读出新意来。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让学生深入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中,与文本发生思维的碰撞,于是文本便进入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也融入文本之中。其次,教师可以从预习规程、步骤、方法等方面略作指导,但决不能对内容、主旨等做任何暗示,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设计方案、问题,让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具有个性原初体验的特征,从而保证课堂对话能够异彩纷呈。
二、课堂对话是互动性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课堂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维的、互动的对话,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对话氛围,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和教师达到感情的升腾,一同去领略文本的奥妙。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疑惑,尽量地让学生和学生进行对话,教师只能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身份,在学生思维不够清晰、不够准确时给予适当点拨,从而让对话顺利进行。切不可包办代替,或者单纯地进行师生对话,缺乏多向互动,以致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要提高课堂对话的层次。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简单的言语问答,诸如“本文的题目是什么?”“题材是什么?”“全文有多少段?分几个层次?”等形式的简单问答,是低层次的对话。因为它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对话,并没有实质内容,这种表面上很热闹的“对话”,其实是老师设计的现成答案的回炒,没有任何创新与发展。严格来说,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是深层次的。比如,师生双方与文本之间在情感方面的对话,也就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味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与情境。在这一基础上师生双方共同就文本提供的语言、情感、社会认知及道德价值进行平等的交流,既可就文本语言所体现的作者心理展开合理性、准确性、功能性探讨,还可以就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比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我结合课后练习给大家布置了这样两道题:1、文中的“山”和“海”,给你什么印象,你由它们能联想到什么?2、作者所说的“山”和“海”是指具体的“山”和“海”吗?如果不是,是指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给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对自己心目中的“海”作了各种描述:“山很高很大,上面有许多美景”,“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很想上山去看看”,“爬山非常吃力”,“海宽阔明亮”,“很大的力量,可以掀翻大船”, “海水很深,其中有很多珍奇”……但对第二个题目大家却说得很有限,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相关句子,然后补充介绍作者生平经历,再让大家分组对话,结果,大家的思绪像开了闸的流水一涌而下,记得有一位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本文中的“海”和“山”分别比喻“理想”和“困难”,全文写了作者小时的希望和失望,长大以后的感悟和信念,启示我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就要克服重重困难。我心满意足地笑了,其他同学鼓起掌来。就这样,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语言和人文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课后对话是体验性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延伸
课后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体验性的对话,是课堂对话的继续,也是阅读教学的延伸。
课后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围绕课堂未达到共识的问题展开,也可以对文本进行想象性的对话;可以叙说自己的感悟,也可以补写文本中的空白;可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也可以借助书信与文本作者及有关专家对话。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不可缺少。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我就开展了“愚公愚不愚”的辩论会,还让学生写了当今社会还需要不需要愚公精神的文章,让学生和学生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不少学生说出了自己对文本新的理解,写出了自己对话题独特的见解,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课后与生活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把课堂对话延伸到课外生活,既给学生语言、情感熏陶的即时功能,又能给学生顺利走上社会服务于其人生的延时功能。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都是写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月”活动,让学生、文本和生活进行了相关对话,使学生悟出了: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是短暂的,有时是非常脆弱的,不论遇到什么坎坷不幸,都要勇敢地活下去;人决不能只求肉体的安逸享乐,要努力奋斗,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不仅是“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实的必然途径,也是改革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在实践中摸索运用它的方法和措施,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