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对慢性肾衰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和对照组104例,治疗组在一般基础上,给予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一般基础治疗和包醛氧化淀粉;8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血肌酐、尿素氮、肝功能(ALT AST)的变化请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血肌酐,均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ALT、AST水平也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对于非透析期的CRF患者疗效确定,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延缓肾衰进展;其治疗费用较低廉,无肝损害副作用,适合长时期治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尿毒清颗粒;中药保留灌肠
近几年,我们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的220例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入组时血肌酐水平为133~707μmol/L,尚未进行抚摸透析或血液透析,年龄在20~80岁。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正在使用皮质类固醇、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或免疫仰制剂;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拟行紧急透析等。性别:男98例,女122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2岁,平均(51.7±17)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8例,高血压肾病56例,糖尿病肾病36例,慢性间质性肾炎和狼疮性肾炎各1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例,多囊肾2例: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情况:代偿期62例,失代偿期40例,肾衰竭期11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分组 2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组,治疗组116例,对照104例。由于随访问期间有治疗组4例和对照组12例患者失访,故实际治疗组为112例,对照组9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慢性肾衰竭分期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2各组治疗情况 (1)一般基础治疗:治疗原发病,优质底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疗法,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钙磷代谢紊乱等。(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包醛氧化淀粉(每次5克,每日3次冲服)。(3)治疗组:在一般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毒清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由大黄、牡蛎、蒲公英等组成,加水500mL,煎取200mL;每次取30mL,加生理盐水100mL,调节温度为38~42摄氏度保留灌肠;每晚1次,每周5次)。
1.2.3 观察周期 8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 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差、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水肿等)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文献[1]进行制定。
1.3.2 实验室指标 观察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肝功能(ALT、AST)的变化情况,均由本院检验科完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观察1次。
1.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1】进行制定,分为:(1)显效:①症状积分减少≥60%,②血肌酐降低≥20%;以上①必备,具备②项即可判定。(2)有效:①症状积分减少≥30%,②血肌酐降低≥10%,③治疗前后以血肌酐的对数或倒数,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其斜率有明显意义者;以上①必备,其他具备一项即可判定。(3)稳定:①症状积分减少<30%,②血肌酐降低<10%或无增加;以上①必备,具备②项即可判定。(4)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血肌酐增加;以上①必备,具备②项即可判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一般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以及X方检验等统计方法;P值<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治疗组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其中以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纳差、大便干结最为显著(P>0.05);对照组的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组别
例数
疲倦乏力
腰膝酸软
纳差
大便干结
总积分
治疗组
治疗前
治疗后
112
112
1.26±0.44
0.72±0.37※△
1.51±0.61
1.12±0.55※△
1.13±0.62
0.94±0.54※△
1.71±0.53
0.81±0.52※△
8.13±2.11
6.34±2.07※△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92
92
1.37±0.61
1.19±0.42
1.38±0.59
1.29±0.63
1.22±0.47
1.31±0.47
1.69±0.61
1.52±0.72
8.27±2.30
7.91±2.27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P<0.05
2.2 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2.2.1 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治疗后尿素氮水平较治疗前比有明显降低(P<0.05),但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肌酐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血肌酐(μmol/L)
血尿素氮(mmol/L)
治疗组
治疗前
112
309 .25±51.31
15.57±5.27
治疗后
112
250.19±44.65※△
12.10±4.92※
对照组
治疗前
92
298.27±49.37
14.83±5.41
治疗后
92
280.77±50.75
12.31±4.72※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p<0.05
2.2.2 肝功能(ALT、AST)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丙氨酸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相比较均无明显升高。见表3
.
表3 AST、ALT的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AST(U/L)
ALT(U/L)
治疗组
治疗前
治疗后
112
112
17.51±3.27
16.24±4.17
21.72±3.11
23.14±2.88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92
92
19.24±4.12
16.37±4.26
17.31±3.27
18.69±3.31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P<0.05
2.3 疾病疗效判定 (1)治疗组:显效14例(12.07%),有效42例(36.21%),稳定30例(25.86%),无效26例(22.41%),脱落4例(3.45%);总有效率74.14%。(2)对照组:显效4例(3.85%),有效18例(17.31%),稳定32例(30.77%),无效38例(36.54%),脱落12例(11.54%);总有效率51.92%。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目前尚无特别有效药物防治。包醛氧化淀粉是一种氮质吸附剂,为临床常用的治疗CRF药物,口服后胃肠中的氨、氮与之结合,从粪便中排出,降低血氨和BUN,因而具有治疗作用。由于它的吸附能力有限,因此不能降低SCr,难以缓解尿毒症症状和延缓CRF进程。ACEI及ARB等药物在保护肾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应用时机方面具有局限性,具有一定的副作用【2】。肾脏代替治疗可有效维持生命【3】,但由于治疗费用昂贵,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患者,尤其是基层患者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设备上均无法接受这一治疗。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国情,在CRF非透析期内,选择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抗肾脏纤维化、延缓肾衰进展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作用。
中成药尿毒清颗粒由大黄、丹参、川芍、黄芪、党参、车前草、甘草等组成,具有健脾益肾、通腑降浊、活血化瘀等功效,不仅可以直接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还可以通过降低尿蛋白、调节血脂,阻止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多种作用机制延缓慢性肾衰竭的恶化进展【4】。尿毒清颗粒还可以在肠道通过调节大便次数,将尿素、氨基酸和其他代谢产物结合并从粪便排出体外。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药物经肠道吸收发挥全身的治疗作用,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并且可以使代谢废物有效地从肠道排出,起到排毒作用。灌肠液是以大黄为主要成分之一—大黄酸可以抑制转化生长因子甲诱导的肾间质成纤维化细胞增殖与激活,并拮抗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合成,从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5】。大黄可以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利用体内氨基酸分解产物来合成蛋白质,并使从肠道吸收的合成尿素原料之一的氨基酸减少而达到降低血浆SCr和BUN的作用【6】。
本研究结果发现,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有效改善CRF患者的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纳差、大便干结等临床症状,优于服用包醛氧化淀粉的对照组;能有效的降低CRF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提高肾小球过滤,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进展,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4.14%,优于对照组(51.92%);且对肝酶无显著升高作用。
因此,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对于非透析期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疗效确定,具有较好的改善患者症状、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其治疗费用较低廉,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且无肝损害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郑莜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4,167.
【2】程虹,湛贻璞.血管紧张素转酶抑制剂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02,4(1):279-280.
【3】余剑.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9,(9):1443-1444.
【4】谢志华,董建华.尿毒清颗粒延缓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药结合肾病杂志,2009,10(3):238-239.
【5】何东元,王笑云,王宁宁,等.大黄酸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的实验研究[J].
中华肾病杂志,2006,22(2):105-108.
【6】黄泰康.常用中成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63-265.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尿毒清颗粒;中药保留灌肠
近几年,我们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的220例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入组时血肌酐水平为133~707μmol/L,尚未进行抚摸透析或血液透析,年龄在20~80岁。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正在使用皮质类固醇、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或免疫仰制剂;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拟行紧急透析等。性别:男98例,女122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2岁,平均(51.7±17)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8例,高血压肾病56例,糖尿病肾病36例,慢性间质性肾炎和狼疮性肾炎各1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例,多囊肾2例: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情况:代偿期62例,失代偿期40例,肾衰竭期11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分组 2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组,治疗组116例,对照104例。由于随访问期间有治疗组4例和对照组12例患者失访,故实际治疗组为112例,对照组9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慢性肾衰竭分期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2各组治疗情况 (1)一般基础治疗:治疗原发病,优质底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疗法,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钙磷代谢紊乱等。(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包醛氧化淀粉(每次5克,每日3次冲服)。(3)治疗组:在一般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毒清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由大黄、牡蛎、蒲公英等组成,加水500mL,煎取200mL;每次取30mL,加生理盐水100mL,调节温度为38~42摄氏度保留灌肠;每晚1次,每周5次)。
1.2.3 观察周期 8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 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差、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水肿等)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文献[1]进行制定。
1.3.2 实验室指标 观察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肝功能(ALT、AST)的变化情况,均由本院检验科完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观察1次。
1.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1】进行制定,分为:(1)显效:①症状积分减少≥60%,②血肌酐降低≥20%;以上①必备,具备②项即可判定。(2)有效:①症状积分减少≥30%,②血肌酐降低≥10%,③治疗前后以血肌酐的对数或倒数,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其斜率有明显意义者;以上①必备,其他具备一项即可判定。(3)稳定:①症状积分减少<30%,②血肌酐降低<10%或无增加;以上①必备,具备②项即可判定。(4)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血肌酐增加;以上①必备,具备②项即可判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一般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以及X方检验等统计方法;P值<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治疗组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其中以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纳差、大便干结最为显著(P>0.05);对照组的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组别
例数
疲倦乏力
腰膝酸软
纳差
大便干结
总积分
治疗组
治疗前
治疗后
112
112
1.26±0.44
0.72±0.37※△
1.51±0.61
1.12±0.55※△
1.13±0.62
0.94±0.54※△
1.71±0.53
0.81±0.52※△
8.13±2.11
6.34±2.07※△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92
92
1.37±0.61
1.19±0.42
1.38±0.59
1.29±0.63
1.22±0.47
1.31±0.47
1.69±0.61
1.52±0.72
8.27±2.30
7.91±2.27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P<0.05
2.2 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2.2.1 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治疗后尿素氮水平较治疗前比有明显降低(P<0.05),但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肌酐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血肌酐(μmol/L)
血尿素氮(mmol/L)
治疗组
治疗前
112
309 .25±51.31
15.57±5.27
治疗后
112
250.19±44.65※△
12.10±4.92※
对照组
治疗前
92
298.27±49.37
14.83±5.41
治疗后
92
280.77±50.75
12.31±4.72※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p<0.05
2.2.2 肝功能(ALT、AST)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丙氨酸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相比较均无明显升高。见表3
.
表3 AST、ALT的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AST(U/L)
ALT(U/L)
治疗组
治疗前
治疗后
112
112
17.51±3.27
16.24±4.17
21.72±3.11
23.14±2.88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92
92
19.24±4.12
16.37±4.26
17.31±3.27
18.69±3.31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后比较,△P<0.05
2.3 疾病疗效判定 (1)治疗组:显效14例(12.07%),有效42例(36.21%),稳定30例(25.86%),无效26例(22.41%),脱落4例(3.45%);总有效率74.14%。(2)对照组:显效4例(3.85%),有效18例(17.31%),稳定32例(30.77%),无效38例(36.54%),脱落12例(11.54%);总有效率51.92%。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目前尚无特别有效药物防治。包醛氧化淀粉是一种氮质吸附剂,为临床常用的治疗CRF药物,口服后胃肠中的氨、氮与之结合,从粪便中排出,降低血氨和BUN,因而具有治疗作用。由于它的吸附能力有限,因此不能降低SCr,难以缓解尿毒症症状和延缓CRF进程。ACEI及ARB等药物在保护肾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应用时机方面具有局限性,具有一定的副作用【2】。肾脏代替治疗可有效维持生命【3】,但由于治疗费用昂贵,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患者,尤其是基层患者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设备上均无法接受这一治疗。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国情,在CRF非透析期内,选择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抗肾脏纤维化、延缓肾衰进展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作用。
中成药尿毒清颗粒由大黄、丹参、川芍、黄芪、党参、车前草、甘草等组成,具有健脾益肾、通腑降浊、活血化瘀等功效,不仅可以直接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还可以通过降低尿蛋白、调节血脂,阻止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多种作用机制延缓慢性肾衰竭的恶化进展【4】。尿毒清颗粒还可以在肠道通过调节大便次数,将尿素、氨基酸和其他代谢产物结合并从粪便排出体外。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药物经肠道吸收发挥全身的治疗作用,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并且可以使代谢废物有效地从肠道排出,起到排毒作用。灌肠液是以大黄为主要成分之一—大黄酸可以抑制转化生长因子甲诱导的肾间质成纤维化细胞增殖与激活,并拮抗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合成,从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5】。大黄可以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利用体内氨基酸分解产物来合成蛋白质,并使从肠道吸收的合成尿素原料之一的氨基酸减少而达到降低血浆SCr和BUN的作用【6】。
本研究结果发现,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有效改善CRF患者的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纳差、大便干结等临床症状,优于服用包醛氧化淀粉的对照组;能有效的降低CRF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提高肾小球过滤,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进展,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4.14%,优于对照组(51.92%);且对肝酶无显著升高作用。
因此,尿毒清颗粒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对于非透析期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疗效确定,具有较好的改善患者症状、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其治疗费用较低廉,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且无肝损害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郑莜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4,167.
【2】程虹,湛贻璞.血管紧张素转酶抑制剂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02,4(1):279-280.
【3】余剑.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9,(9):1443-1444.
【4】谢志华,董建华.尿毒清颗粒延缓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药结合肾病杂志,2009,10(3):238-239.
【5】何东元,王笑云,王宁宁,等.大黄酸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的实验研究[J].
中华肾病杂志,2006,22(2):105-108.
【6】黄泰康.常用中成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