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染秋韵,淡写流年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471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色,月圆,嫦娥白兔临飞天。
  茶暖,感怀,中秋望月忆流年。
  时光,若散落水面的素笺,承载着零落的花瓣,幽幽飘过。又一年中秋,在日子的扉页上,又多了陶醉月光的一个幸福。秋之洁爽,月之铅华,夜之思意,心之安宁。秋的月下,有小鸟在深情的啁啾,有潺潺滑动的人流,有一盏昏黄却温暖的灯,数位把茶言欢的好友……这样的夜晚,爱茶的你是怎样度过这个美得让人心醉的中秋呢?
  我们邀您一起晒晒自己有茶相伴的中秋,几张记录真实的照片,几句朴实的文字,来讲述你的中秋,让大家分享彼此的快乐。
  茗月香伴最中秋
  地最:南京 分享人:吕谏
  在南京,若赏月品茗,非老崔茶馆莫属。在老崔茶馆,仔细品读月色,如饮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宛如一泓清泉流入心田。秋月年复一年穿过岁月的烟尘,依然美丽明亮,我怀着释然的心态,掬捧一缕银色的月光,放在手里洒在心上。茗月香伴最中秋,用心感悟人生的美好,倍加珍惜亲朋好友的温暖,一起共享美好时光。
  中秋茶席及无我茶会
  地点:成都 分享人:闲云野
  中秋之夜的九莲禅悦茶艺馆,开展了一场意境甚佳的茶席展和无我茶会。茶席以普洱、乌龙及红茶结合中秋主题构思,在茶会中以茶对成都言,广为联谊,忘却自我。打成一片。和风浓荫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无我茶会心淡泊,杯水之中话人生。茶会期间烛光摇曳,琵琶弹伴,全场共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贡茶”献给城市新主人
  地点:浙江金华分享人:师锋涛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金华,把这个中秋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了对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政府的组织下,来自五湖四海的1500余名城市新主人相聚在金华^民广场,品茗赏月,共度中秋佳节。联欢会上,茶艺姑娘们为晚会献上了精彩的茶艺表演,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把清香、醇厚的千年贡茶“举岩”献给了尊敬的金华新主人。
  茶香流水音
  地点:武夷山 分享人:古邑茶业
  唐人郑巢曾有诗云:“古殿焚香处,清赢坐石棱,茶烟开瓦雪。鹤迹上潭冰”。这是中国煮茶焚香的写照,茶与香相伴,相得益彰,为后人呈现如诗如画般的人间仙境。在人间仙境武夷山,在名为“流水音”的茶室,细嗅沉香,慢品武夷茶,静赏中秋月,真一个“只羡此时不羡仙”。
  中秋传统祭月
  地点:福州光禄坊公园
  分享人:郑炜
  “广寒瑶台、天上人间,素娥淡伫、丹桂参差,闽都雅士、正冠理鬓,烛光摇曳、香烟缕缕……”中秋夜晚,福州光禄坊公园。身着传统汉服的少女按照闽都最传统的方式祭月。同时,在闽都最著名的安泰河,上百盏河灯随波漂荡。两岸的古建筑夜景、悬挂着的各色花灯,倒映水中,流光溢彩。
  琴箫和鸣奏中秋
  地点:北京 分享人:山居吟者
  中秋夜,月朗星稀,月光如水。月上柳梢之时,茶友、箫友、琴友、诗友踏月色乘兴而来,雅集惠量小院,把臂言欢。佳节月圆时,品琴箫一曲、诗词一篇,小院天台品茗赏月。掬一缕月光入壶和茗冲泡,雅人深致;月光下,啜香茗,朗诵一首《关雎》、《汉广》,茶韵诗韵俱足,乐以忘忧。静听琴箫声悠悠,《春江花月夜》一曲《忆故人》,《平湖秋月》一调《凤求凰》,诗词吟诵,叹千古情缘,携玉兔与月相忘。月圆之夜,尘心洗尽兴难尽,此中真意,倾说与谁,难与君说。
  广寒花女落人间
  地点:福州
  分享人=咸鱼的行摄生活
  中秋时节,天气爽朗,温暖的榕城不曾感动一丝秋意。此时,到位于乌龙江畔的福州闽榕茉莉花主题湿地公园赏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这里一汪江水缓缓流,一垄垄花田绕山间,置身其中,观花观水观云,找回久违的心静。主人好客,很热情地对待每一个拜访的游客,耐心地介绍茉莉花田的过往,邀请大家品鉴上好的福州茉莉花茶,讲述制作花茶的工艺,最后再品上几道以茉莉花为原料的美食,就着夕阳,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
  秋月一堂品天下
  地点:丽江 分享人:木噶
  每年中秋,来自全国各地常住丽江的茶友们都要相聚一堂,品茶、吃丽江纳西大月饼,再尝尝拉市海的苹果,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节日。此时。正逢秋月堂第128期茶会,主人解方拿出珍藏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吉白茶、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径山茶与大家分享,品茶共叙佳话。在丽江生活或游荡的70、80、甚至90后等都闻讯来参加茶会。“没有门槛。只有真诚”的秋月堂茶会,感染着每一个到场的茶友。
  吟“诗”迎中秋
  地点:西安 分享人:陈秀琼
  在西安,由陕西诗歌朗诵协会组织的中秋赏月诗歌会成功举办。特型演员王翰文与诸多知名艺术家登台献艺。共叙“团圆月,团聚隋”,演出中更有书法家和舞蹈演员助兴,为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奏出一曲和谐的前奏。晚会依托唐华宾馆独特的内庭院、内庭湖和园林景观,营造出了一派唐风唐韵的环境,与诗歌的高雅相得益彰,整场诗歌会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充满诗意。
  乐自中秋
  地点:昆明 分享人:木白
  接月饼礼盒,收转发短信,加上聚众吃喝,中秋的常规三大项,我一样没拉。如常,如众人常。聚餐后,回到家已是晚上十点。茶不可免,烧开水,拣个大杯,暖暖喝上半壶,把酒气冲淡。起身从露台上把许久没有修剪的盆栽小品端放到茶桌上,修枝摘叶,盘扎吊绑。一番折腾后,小品又清爽了,茶桌却一片狼藉。厚云盖顶,月色无望,对着这些小品发呆,眼前仿佛孤月空林,清泉石上。此夜深沉,楼下已无行人。静谧中,独坐,独饮,独自欢喜,如常,如己之常。
其他文献
日本茶道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近年来,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茶道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给予他们高规模的礼遇。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但却是日本茶道闻名于世界,这让人感到尴尬和无限惋惜。“‘茶道’二字在中文与日文中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中日文化语境中却是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如是说。茶文化研究学者们把中日“茶道”进行对比研究分
期刊
2011春季广州茶业博览会5月26日~30日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紫砂壶生产订单大增,价格同比增长30%~50%。而在收藏领域,紫砂壶这种“文玩雅器”更是在拍卖会上频频爆出惊人天价: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上,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的一把“提梁盘壶”竞以1150万元拍出。专家称,具有文化内涵和投资价值的紫砂壶已然跃居主流收藏领域。  无论在河坊街、陶瓷品市场、花鸟市场、收藏品
期刊
炭火明灭,茶在焙笼里透发出迷人的幽香。是火的曼舞,重新定义了茶的生命。无数焙笼慢炖出的茶香,在武夷山村舍的上空盘旋萦绕,古老的茶和万古不变的碧水丹山交织成了永恒。  岩茶不老的生命力来自它独特的魅力。一颗普普通通的茶籽,也许是不经意间落在了烂石沃壤中,很可能就此埋没腐烂乃至化作尘泥。但是,造化并没有选择这种毫无意义的方式来终结一个稚嫩的生命,而是让它在山涧幽谷里萌发生长,直到被人发现,变成优雅的嗜
期刊
有一些茶文化学者、茶人因中国茶道的式微而感到忧虑,怀疑中国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国茶道的辉煌毕竟早已属于过去,当代的中国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中国茶道自唐代开始形成,以煮饮法为主,自晚唐入宋发展成以点茶法为主的品饮方式,元亡明兴,明太祖朱
期刊
今年42岁的夏云峰“高调”地自称为“茶书大作家”。其实,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坐家”,他的工作室就是他家。除了晚上要到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去教书营生之外,每个白天都在重复着这些事情:看书、喝茶、研究、写作。  他家真不好找。虽处闹市区,小区却是依山而建,要走过一段挺长的斜坡才算真正到了他家楼下。这位美籍印第安人还挺细心,怕我们找不到路,还特意下楼给我们引路,一张嘴就是满口流利的中文。  他梳着大
期刊
1978年开始投入壶艺创作,与从事陶塑艺术的爱妻连宝猜在台北首创“陶源精舍”。陈秋吉如今已年近7旬,依然创作不懈,连宝猜更已成为享誉国际的陶艺名家。两人成立陶艺教室积极培育壶艺新秀,令人敬佩。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市场是宜兴壶的天下,陈秋吉却以创作台湾现代茶器为矢志,除了造型明显区别于紫砂或潮汕风格,早期作品也大多上釉,比宜兴标准壶略大,喜欢以竹藤做提梁。1983年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华
期刊
手工炒花  以四川雅安高山名优绿茶为茶胚。伏天新鲜茉莉花蕾为原料,采用手工炒花的加工工艺而成,既有绿茶的干香又有茉莉花的芳香,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  品鉴报告  干茶:条索细长,卷曲翠绿,茶中现花,茶花相映。  茶汤:冲泡后茶汤黄亮清澈,花朵洁白,朵朵白花漂浮其上,犹如天降瑞雪,极具观赏性和美感。  滋味:香气清幽,既有茉莉的清香,又有绿茶的炒香,而不像传统花茶的花
期刊
12月11日,在“闽茶中国行”北京站主题目活动现场,林健展示了一款珍藏了20年的老白茶,并把它进行了现场竞买,从2万元开始起拍,经4轮的竞价,最终以4.8万元的价格成交,竞买所得将全额捐赠给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当林健亲手把茶递给获得者时,不无感慨地说:“它是我在1992年刚刚创业时亲手做的,一直珍存到今天,它见证了品品香20年来的风风雨雨!”  常有人这样说:做品牌就像养孩子。回首20载,品品
期刊
它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又有泥土的沉静与稳重;有陶器的质地,又有瓷器般的响声;有琉璃般的质地润泽,又显现出古朴斑驳的陶变机理——这就是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对云南省建水县生产的细质陶器约定俗语成的称谓。这种鲜见于文献记载,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器具,时到今日,真正能够熟知这种陶器制作的工匠亦不足百人,使这一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仍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或许是和这建水陶有缘,原本对此一无所知的我,却有幸
期刊
青花中国风  一提起青花瓷。人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和中国联系起来了,它是最中国的元素之一。  这一微型青花杯壶组,由一壶四杯组成。明人陈继儒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陈继儒只说到“三人”就打住了。而“四人”刚刚好,是一个极限了,到“七八人”就是“施茶”了。  壶是颇为常见的器型,为鼓腹,而在壶肩的部位有双耳,它们除了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之外,还很有实用性和开放性:既可在执壶冲瀹时起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