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裂开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picalpalmet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与之相应而起的,则是有关抗击疫情的新诗作品。这批作品数量庞大,密布于微信朋友圈、微博,然后,再出没于各种报章杂志。它们带着做诗者的忧愁、焦虑、恐惧、迷茫,甚或绝望。诗者,“言志”也,“缘情”也,本是中国诗学的老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既可以被称之为做诗者的本来之“志”,也算得上做诗者的“情”之附丽。新诗当然也可以“歌其食”、“歌其事”;但讓新诗及其现代性成立的条件,却远不止于此。
  这首先是因为承载言志抒情的古诗的媒介,早已大相径庭于承接现代经验的新诗的载体。前者被习惯性地称作古代汉语,后者则被目之为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古代汉语具有成色较浓的封闭性(而非心胸狭窄的排他性),它和天圆地方的“天下”概念正相般配;唯有佛教东传,才配称历史上对这种语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冲撞和考验,但最终以古代汉语的大获全胜而收束:它在轻描淡写之下,将对方纳于自身,进而丰富了自身在表达上开疆拓土的能力。现代汉语可谓之为古代汉语的浴火重生。经过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洗礼,现代汉语具有极强的分析性能;相对于倡导天人合一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部世界具有更为强劲的欲望。在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之下,古代汉语再也没有从前那么幸运;一败涂地取代了曾经的大获全胜。被古代汉语悉心滋养的中国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关起门来直抒胸臆,已经不足以表达复杂多变的现代经验。因此,不乏封闭特性的古代汉语,必须全方位向世界打开自身。否则,鲁迅担忧的“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就并非没有可能就这样,“世界”不讲道理地取代了“天下”。所以,现代汉语打一开始,就必须放眼世界,但尤其是放眼“世界”这个概念带来的现代经验,而不单是情感;要知道,佩索阿(Fernand Pessoa)早就告诫过:“一个新神只是一个新的语词。”单靠直抒胸臆那般去“歌其食”“歌其事”,尚不足以支撑起新诗,那必须传达现代经验的文学体式。由此出发,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吉狄马加为什么要在其长诗《裂开的星球》中如是发言:
  哦!幼发底河、恒河、密西西比河和黄河,
  还有那些我没有一一报出名字的河流,
  你们见证过人类漫长的生活与历史,能不能
  告诉我,当你们咽下厄运的时候,又是如何
  从嘴里吐出了生存的智慧和光滑古朴的石头。
  这些古老的河流,既是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人类兴衰史和荣辱史的见证者;它们缄默无言,但在重经验、重分析的现代汉语的“只眼”中(而非重情志、重综合的古代汉语的念想中),却“足智”而绝不愿意“多谋”。密西西比河自不必多说,因为它原本就是现代性和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幼发拉底河与恒河,见证了寄存其身的国度如何从前现代嬗变为现代,怎样被裹挟进全球化;黄河则无疑目睹了古代汉语脱胎换骨为现代汉语的全过程,目睹了后者如何将中国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家庭,这个曾经不怀好意取代了“天下”的异质者。是现代汉语塑造了《裂开的星球》;因此,那个感叹之“哦”牵引出来的诗句,就不能被简单地认作宛若古诗那般,仅仅是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仔细辨识,便不难发现:“哦”引发出来的,乃是唯有从当下回望古代,才可能从古代找到对当下富有启示作用的宝贵经验,有关人类生死存亡的经验,虽然从表面上,好像是在直抒胸臆。这经验,亦即“生存的智慧”,还有“光滑古朴的石头”,不是那些不朽的河流随身自带的,而是放眼看世界的现代汉语发明出来的;不同腰身的语言发明不同腰身的世界,攫取不同性状的经验。因此,这经验只能是现代经验;“生存的智慧和光滑古朴的石头”带有现代汉语给予它的特殊情感、特殊的抒情方式,却不能被单纯和清澈的“情志”二字所完全概括。
  在老谋深算的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看来,地球村或全球化意味着:“多元化时间接替了大一统时间。今天,在纽约美餐、到巴黎才感到消化不良的事情太容易发生了。旅行者还有这样日常的经历:一个小时前,他还停滞于公元前3000年的文化中,一个小时后,他却进入了公元1900年的文化了。”麦氏功夫了得,言下当然无虚。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正是以他预言的方式,以他总结出来的旅行线路,在全球快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如曾子“吾一日三省吾身”那般自我更新换代,类似于在纽约美餐在巴黎消化不良,也有类于公元前3000年的文化一下子被提升为公元1900年的文化。全球化不一定意味着有福同享,但肯定意味着有难同当,至少倾向于有难同当。这最终必将导致《裂开的星球》中那个不祥的断言:“这是一个裂开的星球!”吉狄马加因之而有言——
  它(即病毒-引者按)当然不需要护照,可以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
  你看见那随季而飞的候鸟,崖壁上倒挂着的果蝠,
  猩红色屁股追逐异性的猩猩,跨物种跳跃的虫族,
  它们都会把生或死的骰子投向天堂和地狱的邮箱。
  它到访过教堂、清真寺、道观、寺庙和世俗的学校,
  还敲开了封闭的养老院以及戒备森严的监狱的大门。
  如果可能它将惊醒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政府,死神的面具
  将会把黑色的恐慌钉入空间。红色的矛将杀死黑色的盾。
  现代汉语是新诗的唯一媒介。因此,新诗的任务,乃是分析性地处理现代经验;分析性的首要素质,是冷静、冷静和冷静。《裂开的星球》将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的可怕情形,给如此这般不动声色地描摹了出来(“它当然不需要护照”;“它到访过教堂、清真寺、道观、寺庙和世俗的学校”)。而唯其冷静,才更能体现现代汉语与生俱来的意志,继而为新诗带去坚定的心性、强劲的力量;同时,将病毒的可怖及其危害程度给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出来(“它们都会把生或死的骰子投向天堂和地狱的邮箱”;“死神的面具/将会把黑色的恐慌钉入空间。红色的矛将杀死黑色的盾”)。这可不是面容清澈的“歌其食”所能为;其体量,也远在“歌其事”的营业范围之外。分析性除了对冷静、客观有极强的要求外,还对细节有特殊的嗜好。理由十分简单:既然是分析,就得首先针对局部说话,不能一开始就将目光贸然投向整体——整体才是唬人的;而局部之和,往往会大于整体,恰如欧阳江河在某首诗中之所说:“局部是最多的,比全体还多出一个。”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德罗(Ludwig Mies vander Rohe)则有言:“魔鬼在细节中”。对于现代汉语的分析性而言,它的力量以及它给新诗带来的力量,也在细节上。古诗的力量基本上不源于细节,更主要地出自比兴和意象;在长诗《裂开的星球》中,细节可谓比比皆是:   当智者的语言被金钱和物质的双手弄脏,我在二十年前就看见过一只鸟,在城市耸立的黑
  色烟囱上坠地而亡,这是应该原谅那只鸟还是原谅我们呢?天空的沉默回答了一切。
  ……
  此时我看见落日的沙漠上有一只山羊,
  不知道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丢失的。
  冷静和细节能够保证新诗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现代经验时,展示它理应展示的强劲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它们担保、坐镇和助拳,《裂开的星球》不仅获取了有别于古诗那样的成诗方式、路径和纹理,也小心翼翼地避免了对疫情的消费。这是因为细节和冷静不仅带来了认知上的客观化(“我在二十年前就看见过一只鸟,在城市耸立的黑/色烟囱上坠地而亡”),还导致了态度上的克制性,不夸张,不滥情,更不搞骇人听闻那一套(“此时我看见落日的沙漠上有一只山羊,/不知道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丢失的。”)。众所周知,全球化的后果之一,就是消费型社会的出现,以及它的洋洋自得。在人类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时代,一切物、事、情、人,莫不成为可以用于消费的对象。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消费的什物,恰如钟鸣在一首名为《关系》的诗作中说过的那样:“但蚂蚱性急,时辰不多,更愿直接地‘消费关系’。”臧棣则乐于这样写道:“对美貌必须实行高消费/这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像今年的通涨指数”(臧棣:《神话》)。出于完全相同的道理和逻辑,包括海啸、地震、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一切灾难,都可以被新诗征用为消费的对象。忽视灾难的细节,聚焦于疫情的唬人的整体,不过是大而化之地为写诗而写诗,它空洞、抽象,看似宏大,实则干瘪、无物;弃冷静而代之以多情、濫情直至煽情,不过是借灾难以成就一首首表面多泪实则寡情无义的诗篇而已。
  在《裂开的星球》中,有这样一行不幸一语成谶的诗句:在“今天的地球村,人类手中握的是一把双刃剑”。重客观和细节的现代汉语成功地将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入住了地球村,但也逃无可逃地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别的暂且毋论,仅就它在新诗写作中的表现,就足以说明这个严重的问题。重视细节能让新诗显得感情克制,避免了消极浪漫主义的滥情、少年式的小伤感,以及对诗意和远方的肆意索取。但过于重视细节,以至于陷入对细节和场景的罗列,甚至沦陷于无休止的铺陈,则让新诗啰嗦、絮叨,口水连篇,像极了长舌妇。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屡见不鲜(此处恕不点名)。冷静能让新诗仔细、准确地捕捉细节,将细节纳入语言的平常心,并用日常口吻说出细节及其隐藏起来的含义,避免了肉麻和情感乖张。但冷静过度,则容易让本该主脑的新诗(古诗则主心)陷入唯脑的境地,最终走向抽象和无情(而非寡情)。这样的案例,更可谓比比皆是(此处恕不举例)。《裂开的星球》在避开消费疫情的险滩后,也避开了长舌妇的身份、抽象无情的境地:
  当我看见但丁的意大利在地狱的门口掩面哭泣,
  塞万提斯的子孙们在经历着又一次身心的伤痛。
  人道的援助不管来自哪里,唉,都是一种美德。
  作为声音性叹息的视觉性记号(sign),“唉”乃是古代汉语的根本之所在。古代汉语对待万事万物直至深不可测的命运,都倾向于也乐于采取叹息而不是反抗的态度,正所谓“存,吾顺事;殁,吾宁也”。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很显然,《豪杰诗》乃是叹的展开;叹乃是《豪杰诗》的实质。吕叔湘早已揭示了实质和展开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叹词就是独立的语气词,我们感情激动时,感叹之声先脱口而出,以后才继以说明的语句。”不无漫长的展开,不过是对简短的实质给出的说明。经由文化遗传,感叹,这种珍贵的气质,得以驻扎于现代汉语;《裂开的星球》则因忠实于这种气质,既没有走向无情和抽象,也将长舌妇的身份抛到九霄云外,还因其诚恳和诚实不忍心轻薄地消费灾难。很容易看出来,在《裂开的星球》中,“唉”对被裂开的星球有深深的担忧,对可能到来的去全球化,则有难以言说的遗憾。尽管如此,面对古代汉语独有的悲悯情怀,“唉”的态度是对之自觉地继承,有意识地守先待后。
  吉狄马加是一位用汉语写作的彝族诗人,其诗作中的悲悯情怀很有可能不仅仅源自古代汉语,还有可能部分性地出自彝族典籍;珍贵的彝族典籍和古代汉语两相交汇,也许才是悲悯情怀的真正来源。很多年前,《裂开的星球》的作者就曾盛赞过本民族“圣经”级别的宝典,也就是那部伟大的《勒俄特依》:“我好像看见祖先的天菩萨被星星点燃/我好像看见祖先的肌肉是群山的造型/我好像看见祖先的躯体上长出了荞子/我好像看见金黄的太阳变成了一盏灯/我好像看见土地上有一部古老的日记/我好像看见山野里站立着一群沉思者/最后我看见一扇门上有四个字:/《勒俄特依》”(吉狄马加:《史诗和人》)《勒俄特依》是一部宣扬爱和团结的宝典,是对悲悯的声音化和文字化;它在致力于呼唤最大公约数的世界,反对旨在分裂人类的去全球化。由此,《裂开的星球》更愿意将新诗理解为歌颂,而不是仇恨;理解为赞叹,而不是抱怨和愤怒;理解为追求同一性,而不是追求貌似多元的分裂与割据。由此,从古代汉语潜渡而至现代汉语的“唉”,得到了《勒俄特依》的热情加持;所以,《裂开的星球》有理由如是发言:“孤独的星球还在旋转,但雪族十二子总会出现醒来的先知。/那是因为《勒俄》告诉过我,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兄弟。”在“唉”的帮助下,《勒俄特依》有能力让《裂开的星球》相信:“左手对右手的责怪,并不能/制造出一艘新的诺亚方舟,逃离这千年的困境。”有了这等理念,现代汉语的强大意志,那浴火归来的伟大语言,就有可能被新诗控制在适宜的境地:既不左,也不右;既不过于冷静和重视细节,也不失却冷静和适度地关注细节。但它刚好能够表达西克苏(Helene Cixous)称赞过的那种希望,一种头骨上仅剩一丝肉星的希望。如此这般的现代汉语最终帮助《裂开的星球》发出了反对裂开的呼声:
  无论会发生什么,我都会执着而坚定的相信——
  太阳还会在明天升起,黎明的曙光依然如同爱人的眼睛
  温暖的风还会吹过大地的腹部,母亲和孩子还在那里嬉戏
  大海的蓝色还会随梦一起升起,在子夜成为星辰的爱巢
  劳动和创造还是人类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多数人都会同意
  人类还会活着,善和恶都将随行,人与自身的斗争不会停止
  时间的入口没有明显的提示,人类你要大胆而又加倍的小心
其他文献
一个用词语构筑生活的人  一个用文字打扫内心的人  时而思索奥秘,时而单薄  一个复杂和简单的复合体  一位来自小山村,有着  泥土和草木出身的女孩  一位把自信写在脸上而在夜晚  莫名孤独的女孩  她推开窗户,却使灯光越来越远  晚风带来星空的消息  也带走旷野的黑暗  她喜欢站在三岔路口  用不停的选择,来显示生活的  各种可能  ——原刊于《诗潮》2020年第9期  推荐语  整首诗是对作者
期刊
今夜,远方采石江翻涌的声音,  溢出来的一点点,都化成了地上霜。  骑鲸的飞仙,变身邮差,  扶摇直上三千里。剑客,  不怕匪患打劫乡愁。  酒鬼天生有材,披星戴月。  蘸着渔火写巴和蜀。李白辞亲远游,  天容道貌,心仍滚烫如初  突然一声长叹,惊醒了我,  月光敲门。窗外峨眉清冷,  岷江,像泼出去的水,  虚构的西风瘦马,古道上踉跄,  押韵或不押韵地再走归途——  下了一千多年的雪回到源头。
期刊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散文集、评论集、诗集等个人著作19部。现居深圳。  疑心自己不配再有别的壮举  像在海上的那一次,这名士兵,  委身于各种肮脏的营生,  黯然游荡在他严酷的西班牙。  为了抹去或减轻现实的  暴虐,他寻找梦想的事物  而
期刊
谭五昌,江西永新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诗意的放逐与重建——论第三代诗歌》《中国新诗排行榜(2011——2018年卷)》等学术著作及诗歌类编著30余种。2006年被中国作家网列为“新锐评论家”。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评论家”。  红水河源远流长,万年长河突破崇山峻岭流淌在南国的大地上。它是西江水系的一段主要干流,长达六七百公里
期刊
杨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云山讲座教授。著有《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说出了风的形状》等11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日本思潮社、美国俄克拉赫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6種外语诗集,翻译为14种语言在国外发表。  项建新少年时已经崭露文才,写诗逾三十年。近年他诗学观念陡然转变,不再满足于曾经的抒情、唯美或辞藻,而是对创作拥有了更大抱负,他提出诗歌写作需要“大不同的视角,很高级
期刊
杨显硕,1979年出生,文学硕士,河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知识分子  杭约赫  多向往旧日的世界,  你读破了名人传记:  一片月光、一瓶萤火  墙洞里搁一顶纱帽。  鼻子前挂面玻璃镜,  到街坊去买本相书。  谁安于这淡茶粗饭,  脱下布衣便有青云。  千担壮志,埋入书卷,  万年历史不会骗人。  但如今你齿落鬓白,  门前的秋叶没了路。  这件旧长衫拖
期刊
触碰《雪,一种有态度的语言》,首先被唤醒的却是读策兰《雪的款待》时的印象。“雪”在策兰笔下携裹着神性,暗合死亡的主题,或许策兰读到过海德格尔言及的“向着死亡的存在”,因此能以一年之尽头的这场“雪”隐喻人类命运的终局,那是我们难以摆脱的厄运。由此再读到梦天岚的“雪”,其中依然含有神性的要素,只不过,造物主对人类的晓谕不再是告之命运的有限性,而是以降雪的方式启示人类脱离对物性的想象惯性,使之“重新审视
期刊
星星:姜华,您好! 请说说您家人对您写作的理解。  诗人姜华:您好!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太爷是清末举人,爷爷是秀才,父亲是民国时期的中文先生,母亲是县剧团的青衣演员。 我10岁离娘,36岁别父,爱人文化不高,却是小城上街一枝花。她因才施爱,不顾家庭反对,决然下嫁于我,她多年来一直支持我创作,承揽了繁杂而琐碎的家务,前些年她还经常抽空帮我誊写稿件,每有作品发表,她总是要搞点酒菜,以示奖励,分享快乐
期刊
2020年9月29日上午,由《星星》诗刊和岳池县文联举办的“陆游田园诗歌暨新时代乡村诗歌”创作座谈会在广安岳池召开。来自南开大学新诗研究中心、《深圳诗歌》《诗歌月刊》《广西文学》《星星》的评论家、诗人、刊物主编共聚一堂,会议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龚学敏主持。罗振亚、李犁、李云、冯艳冰、曹纪祖、干海兵、马培松、李铣、徐君、黎阳、唐铭、王彦奎、寇正荣、王春梅、周苍林等人参与此次活动。座
期刊
祖先的领地  父亲躺下的地方,老虎正好跑到这里,猛回头,绵软的前怀,一坡灿烂。爱喝酒的父亲把半个秋天醉倒。  父亲坐着,背靠山崖,一袋青色的旱烟,袅袅升起,整个天空都会生动。望不尽的花草,忘了枯荣,顶着雪花走,拥着霜花来,根部满是暖暖的亲娘土。  父亲的脚下,远处是笼烟的大野泽。水鸟的叫声有些凄凉,湖风翻阅着好汉的传说。眼前,是生长音乐的原野,会唱歌的飞虫沉默在泥土里,憋得满世界斑斑斓斓。  后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