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小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审美的价值观。然而但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師在教学时只是机械的进行美术教学,美术教育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果。尤其是在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好引导作用,以及乡村小学缺乏美术教学的教具、材料等,更加导致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失败。对此,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运用乡村丰富的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本文就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得重要性入手,就如何将乡土资源运用于乡村小学美术教学提出几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村小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对材料和用具的准备要求较高,对于这方面农村的孩子相对较困难。另一方面,美术教学对教师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当地乡土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改变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落后的情况。教师可以将乡土资源和写生教学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将乡土资源和美术工艺教学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乡土资源来开展学审美教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将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中丰富的乡土素材相结合。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发挥其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将美术写生活动与乡土资源相结合
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说是在合适不过的了。在小学美术的课本上,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都来源于人们的具体生活。比《会变的线条》中,无论是柔软的绳子还是细细的竹竿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而将它们放置于美术当中,它们就变成了特别的画笔。在我国的乡村当中,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风景,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够在画作中添加自己的感情。如果只是去临摹他人的画作,学生永远都无法理解艺术的真谛,这也是让学生写生的意义所在。
例如,在“雄伟的塔”这一课中,书本上列举了许多图片,有写实的高塔工笔画,有小孩子的简笔画,还有真实的高塔照片。这些图片均可以作为写生参考的依据,让学生去研究怎样画出自己的。但是如果学生要进行实际创作,就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实地进行考察开始写生才可以。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沟通,谈话的主题围绕自己心目中的高塔进行:同学们,大家都见过塔,有没有人能说一说自己心中的塔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塔漂亮,有的说塔特别高,特别雄伟。这时教师提出建议:咱们今天去参观一下看看塔长什么样子好不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塔建筑,引导学生去发现塔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创作。将学生代入乡土环境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使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工艺教学活动
在美术课上,除了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但是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活动由于材料的限制却难以开展。有些材料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寻找才行,有些材料价格昂贵,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这就导致工艺教育发展十分不均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美感的培养。
但是利用乡土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大自然中有着无数的材料,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石子泥土,都能够成为学生创造的材料。例如,在《捏泥巴》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材料来进行制作:同学们,如果要做出合适的泥巴作品,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材料,大家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捏泥巴?你想把泥巴捏出怎样的形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去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审美教学活动
小学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低龄期的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无论是思考能力还是记忆能力都十分出色。这个时候的小学生开始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对其一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只有在这个使其加强引导和教育,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美术课程完全发挥不了美术教学的价值导向作用,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不仅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观察身边事物、发现身边美的能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学生的美术教学和乡土资源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有自己的理解。大自然中,一朵花、一棵树、一株草都能够成为很好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对世界产生自己独特的认知。
四、结语
在乡村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绘画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对学生的绘画作品积极鼓励的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推动美术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抓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开创美术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赵丽杰.浅议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上),2019,(1):264-265.
[2]胡魏宏.浅谈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5):36.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村小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对材料和用具的准备要求较高,对于这方面农村的孩子相对较困难。另一方面,美术教学对教师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当地乡土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改变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落后的情况。教师可以将乡土资源和写生教学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将乡土资源和美术工艺教学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乡土资源来开展学审美教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将课本上的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中丰富的乡土素材相结合。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发挥其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将美术写生活动与乡土资源相结合
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说是在合适不过的了。在小学美术的课本上,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都来源于人们的具体生活。比《会变的线条》中,无论是柔软的绳子还是细细的竹竿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而将它们放置于美术当中,它们就变成了特别的画笔。在我国的乡村当中,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风景,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够在画作中添加自己的感情。如果只是去临摹他人的画作,学生永远都无法理解艺术的真谛,这也是让学生写生的意义所在。
例如,在“雄伟的塔”这一课中,书本上列举了许多图片,有写实的高塔工笔画,有小孩子的简笔画,还有真实的高塔照片。这些图片均可以作为写生参考的依据,让学生去研究怎样画出自己的。但是如果学生要进行实际创作,就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实地进行考察开始写生才可以。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沟通,谈话的主题围绕自己心目中的高塔进行:同学们,大家都见过塔,有没有人能说一说自己心中的塔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塔漂亮,有的说塔特别高,特别雄伟。这时教师提出建议:咱们今天去参观一下看看塔长什么样子好不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塔建筑,引导学生去发现塔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创作。将学生代入乡土环境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使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工艺教学活动
在美术课上,除了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但是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活动由于材料的限制却难以开展。有些材料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寻找才行,有些材料价格昂贵,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这就导致工艺教育发展十分不均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发展,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美感的培养。
但是利用乡土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大自然中有着无数的材料,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石子泥土,都能够成为学生创造的材料。例如,在《捏泥巴》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材料来进行制作:同学们,如果要做出合适的泥巴作品,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材料,大家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捏泥巴?你想把泥巴捏出怎样的形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去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三、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审美教学活动
小学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低龄期的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无论是思考能力还是记忆能力都十分出色。这个时候的小学生开始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对其一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只有在这个使其加强引导和教育,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美术课程完全发挥不了美术教学的价值导向作用,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不仅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观察身边事物、发现身边美的能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学生的美术教学和乡土资源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有自己的理解。大自然中,一朵花、一棵树、一株草都能够成为很好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对世界产生自己独特的认知。
四、结语
在乡村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绘画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对学生的绘画作品积极鼓励的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推动美术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抓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开创美术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赵丽杰.浅议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上),2019,(1):264-265.
[2]胡魏宏.浅谈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