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对教材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以达到互相启发,加深理解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章欣赏以及写作水平。而讨论正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一种实践操练。所以,讨论机制的注入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前,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冲击,许多学生都认为语文知识零散,没有其它科目好记,何况背了也不见得能考好。更令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的是:作文似乎永远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不及其它学科。然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的的确确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和教研工作者普遍探讨和关注的重要课题。窃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某些问题的见解,如果老师将答案硬塞给学生,他们大脑收取的信息仅是一种表层的"形"的概念,没有启发他们"理"的思维。表面上似乎已经学到了,而实际上只是将"书本"呆板地放在了暂时记忆中,很难成为供自己运用的学问。这种被动的学习,随着讲授知识的增多,学生们就会倍感吃力,大脑处于疲惫的状态,越记越糊涂,更有甚者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讨论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于一些枯燥和较难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交流、探讨,就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自己的知识学习中。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开心,"教"与"学"的运转机制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言完而意未尽。在讲授《花市》一文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老农"、"年轻干部"、"卖花姑娘"等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他们经过片刻的思索后踊跃发言,争先恐后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不仅使学生们学活了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兴趣"这一"坎"就真正迈过了。
2 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这是传统的教师概念和教育动机。时至今日,"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异军突起。教,不仅只是教学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习方法,教师将"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开锁"。讨论正是学生将老师教给的知识实际应用的良好契机,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语文知识只学了不去思索着运用,死板的知识识记将永远不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试着让他们自己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在知识与运用之间架设一条隐性的桥梁。
在讲授冰心的《小桔灯》时,我把整篇课文知识总结成了十大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讨论解答。问题如下:①本文作者是谁?请作出简要介绍。②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有何作用,其中"这"指代什么?③第2段所写内容对全文有何意义?④作者是怎样从语言、外貌、行动方面描写小姑娘的?你从中发现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⑤文章第5段的两处环境描写对表现小姑娘有什么作用?⑥作者是如何描写小姑娘的家境的?这又表现了她什么性格?⑦请复述小桔灯的制作过程。⑧作者收下了小姑娘制作的小桔灯之后有何感想?⑨文章补叙小姑娘的父亲的经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⑩小姑娘与小桔灯有何意在联系?课堂预习后,学生们征对这十大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时而热火朝天的议论,时而又沉心宁静的思考。对于较难的④⑥⑨⑩等问题,我时而给他们做旁征博引的指导。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真正放开了思维,"你"说错了"我"更正,"你"说少了"我"补充,"我"有意见"我"敢提,"我"有疑问"我"急问。最后,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终于解答了全部问题,从而也就圆满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任务。
3 讨论法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
课堂讨论是一种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思想和语言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清晰,主旨要突出,题意要切中。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这样要求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经常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们一定会极力发现自己学识的不足,继而会认真揣摩语言的运用,词语的搭配,规范自己思维的方向,力求言辞达意。讨论法更可取的一点是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立足别人的高见,明确自己的欠缺,从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纲本文的中心。在讨论之中的发言中,一个学生的见解是:文章揭示了老大臣和皇帝的虚伪和愚蠢;另一个学生的意见是:文章揭示了老大臣的虚伪和皇帝的愚蠢,颂扬了小孩的天真无邪,无私无畏;还有一位学生的答案是:文章揭示了老大臣、皇帝在内的封建统治阶段的虚伪、圆滑、狡诈、愚蠢等本质特征,颂扬了天真牙牙、无私无畏的童心。显然,这三个同学的答案只有第三位同学的最完整。这一结果是通过学生们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而得出来的,是学生们自己学习的成果。
总而言之,讨论法在中学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然而,正如万事万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特性,讨论法也有某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必须具备有关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使这一局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就得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导"字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是"教"与"学"的真正的完美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1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前,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冲击,许多学生都认为语文知识零散,没有其它科目好记,何况背了也不见得能考好。更令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的是:作文似乎永远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往往不及其它学科。然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的的确确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和教研工作者普遍探讨和关注的重要课题。窃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某些问题的见解,如果老师将答案硬塞给学生,他们大脑收取的信息仅是一种表层的"形"的概念,没有启发他们"理"的思维。表面上似乎已经学到了,而实际上只是将"书本"呆板地放在了暂时记忆中,很难成为供自己运用的学问。这种被动的学习,随着讲授知识的增多,学生们就会倍感吃力,大脑处于疲惫的状态,越记越糊涂,更有甚者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讨论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于一些枯燥和较难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交流、探讨,就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自己的知识学习中。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开心,"教"与"学"的运转机制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言完而意未尽。在讲授《花市》一文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老农"、"年轻干部"、"卖花姑娘"等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他们经过片刻的思索后踊跃发言,争先恐后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不仅使学生们学活了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兴趣"这一"坎"就真正迈过了。
2 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这是传统的教师概念和教育动机。时至今日,"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异军突起。教,不仅只是教学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习方法,教师将"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开锁"。讨论正是学生将老师教给的知识实际应用的良好契机,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语文知识只学了不去思索着运用,死板的知识识记将永远不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试着让他们自己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在知识与运用之间架设一条隐性的桥梁。
在讲授冰心的《小桔灯》时,我把整篇课文知识总结成了十大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讨论解答。问题如下:①本文作者是谁?请作出简要介绍。②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有何作用,其中"这"指代什么?③第2段所写内容对全文有何意义?④作者是怎样从语言、外貌、行动方面描写小姑娘的?你从中发现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⑤文章第5段的两处环境描写对表现小姑娘有什么作用?⑥作者是如何描写小姑娘的家境的?这又表现了她什么性格?⑦请复述小桔灯的制作过程。⑧作者收下了小姑娘制作的小桔灯之后有何感想?⑨文章补叙小姑娘的父亲的经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⑩小姑娘与小桔灯有何意在联系?课堂预习后,学生们征对这十大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时而热火朝天的议论,时而又沉心宁静的思考。对于较难的④⑥⑨⑩等问题,我时而给他们做旁征博引的指导。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真正放开了思维,"你"说错了"我"更正,"你"说少了"我"补充,"我"有意见"我"敢提,"我"有疑问"我"急问。最后,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终于解答了全部问题,从而也就圆满地完成了该课的教学任务。
3 讨论法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
课堂讨论是一种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思想和语言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清晰,主旨要突出,题意要切中。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这样要求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经常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们一定会极力发现自己学识的不足,继而会认真揣摩语言的运用,词语的搭配,规范自己思维的方向,力求言辞达意。讨论法更可取的一点是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立足别人的高见,明确自己的欠缺,从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纲本文的中心。在讨论之中的发言中,一个学生的见解是:文章揭示了老大臣和皇帝的虚伪和愚蠢;另一个学生的意见是:文章揭示了老大臣的虚伪和皇帝的愚蠢,颂扬了小孩的天真无邪,无私无畏;还有一位学生的答案是:文章揭示了老大臣、皇帝在内的封建统治阶段的虚伪、圆滑、狡诈、愚蠢等本质特征,颂扬了天真牙牙、无私无畏的童心。显然,这三个同学的答案只有第三位同学的最完整。这一结果是通过学生们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而得出来的,是学生们自己学习的成果。
总而言之,讨论法在中学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然而,正如万事万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特性,讨论法也有某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必须具备有关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使这一局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就得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导"字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是"教"与"学"的真正的完美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