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名人们,真正有个性者寥寥无几,而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从权势判高下,而是深入一个个文字的鲜活灵魂,从笔墨纸砚间寻找真英雄的血性。这些血性,没有脱离人间的烟火,没有空中楼阁的学院做派,而是来自于现实的社会,柴米油盐与刺刀枪炮混杂的生存,淋漓鲜血与升平歌舞辉映的真实。
历史的轮回感
林贤治说:“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这句话如同一个失散多年的朋友,年长且睿智,未曾预料地送来一句偈语。巨人,时间,深度……这些厚重的语词所带来的感受,让人联想起林贤治在另一本书(《鲁迅的最后十年》)中不时将笔触宕开,专注于“专制”“独裁”“自由”等词汇。虽然《人间鲁迅》中没有多少显明的论述,然而那些隐曲其中的意蕴却透过了“时间的深度”而慢慢流溢。
对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那种在“捧杀”与“棒杀”间交替循环的历史轮回不免令人厌倦。每隔若干年就卷土重来的仇恨与腐败,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此起彼伏,更是令人心生颤栗。然而时间却如深不见底的河流,日复一日流淌而丝毫不动声色。如果人类自己没有怜悯,如果知识分子失去良心,如果……时间不可逆转的流动会不会终究厌倦,而将卑微的人类与所谓的历史甩出视线,不再有轮回,不复有前行?
这些现实的关怀与形而上学的思考,终将骛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铁屋子也好,唐吉诃德也好,敏锐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定会担起社会的道义,即使文章敌不过枪炮,即使声音淹没于运动,他们的血性也一定会如“地火”般冲决而出。虽明知周遭是一个铁屋,仍如堂吉诃德般坚守渺茫的信念,为扭转那一次次悲哀的历史轮回,避免一回回重复的牺牲,而向几乎不可撼动的力量挑战。
不敢妄言林贤治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然而他笔下巨人的无奈与悲哀,却真实地展现眼前。“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正如谢泳所说,这个“中国近代以来惟一一个没有被新时代否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悲剧“不在生前而在死后”。谢泳同时还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这大概又是一种历史的轮回,使人感到几乎绝望的轮回。如果历史的延续与轮回永无止尽,那我们也将看不到永恒之中光明的所在了。
时间的单向性
林贤治在《人间鲁迅》再版的研讨会上曾经说过:“说坏话是鲁迅的传统,批判就是说坏话。”他还说:“鲁迅这个名字,就是意味着要解放思想、无所顾忌。”时光流淌了将近一个世纪,鲁迅以笔墨为刀枪的年代已泛出古旧的颜色,然而他所希冀的自由,为之奋斗的理念,却迟迟没有到来。即使巨人也无法扭转时间的单向运动。鲁迅可以呐喊,可以彷徨,可以抨击耳闻目睹的一切丑恶,然而时间仍旧缓缓向前,仍旧给他的眼角添上皱纹,在他的两肺增加病痛。即使文字可以穿越时空,流传于今天汉语所及的每一块土地,然而巨人自己,仍旧不可避免地老病而逝。塞内卡说:“除了时间之外,我们一无所有。”如果灵魂真的存在,鲁迅的灵魂是否也会在“一无所有”的时间中感到寂寞?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巨人的确是产生了,然而巨人可以超越时间而屹立么?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改变,思想的隔膜,巨人果真能够“活在时间的深度里”么?卡夫卡说:“个人忍受着历史。”那么,巨人的产生是否就为了承受历史倾压给一个民族的痛?而历史的不断轮回,是否也就为了锻造一个个替罪的巨人?林先生虽然没有这样发问,然而他的字里行间却传达着类似的隐忧。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巨人”。在时间的单向延续中,也许流洗出一个日渐清晰的凡人形象,也许蜕变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偶像。这些并不取决于鲁迅自身的精神或文字,而在于后来者的阐释与解读。所以,鲁迅在死后是悲哀的。对于缺少理解力、缺乏判断力的人们而言,时间不过是一个连续的平面,虽无尽延展却异常单薄;惟有对清醒又懂得鉴别的人们,那些过往的巨人和文字才变得鲜活,能从时间的无尽绵延中立起身来,体现出历史的厚重与深度。
历史的轮回感
林贤治说:“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这句话如同一个失散多年的朋友,年长且睿智,未曾预料地送来一句偈语。巨人,时间,深度……这些厚重的语词所带来的感受,让人联想起林贤治在另一本书(《鲁迅的最后十年》)中不时将笔触宕开,专注于“专制”“独裁”“自由”等词汇。虽然《人间鲁迅》中没有多少显明的论述,然而那些隐曲其中的意蕴却透过了“时间的深度”而慢慢流溢。
对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那种在“捧杀”与“棒杀”间交替循环的历史轮回不免令人厌倦。每隔若干年就卷土重来的仇恨与腐败,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此起彼伏,更是令人心生颤栗。然而时间却如深不见底的河流,日复一日流淌而丝毫不动声色。如果人类自己没有怜悯,如果知识分子失去良心,如果……时间不可逆转的流动会不会终究厌倦,而将卑微的人类与所谓的历史甩出视线,不再有轮回,不复有前行?
这些现实的关怀与形而上学的思考,终将骛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铁屋子也好,唐吉诃德也好,敏锐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定会担起社会的道义,即使文章敌不过枪炮,即使声音淹没于运动,他们的血性也一定会如“地火”般冲决而出。虽明知周遭是一个铁屋,仍如堂吉诃德般坚守渺茫的信念,为扭转那一次次悲哀的历史轮回,避免一回回重复的牺牲,而向几乎不可撼动的力量挑战。
不敢妄言林贤治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然而他笔下巨人的无奈与悲哀,却真实地展现眼前。“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正如谢泳所说,这个“中国近代以来惟一一个没有被新时代否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悲剧“不在生前而在死后”。谢泳同时还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这大概又是一种历史的轮回,使人感到几乎绝望的轮回。如果历史的延续与轮回永无止尽,那我们也将看不到永恒之中光明的所在了。
时间的单向性
林贤治在《人间鲁迅》再版的研讨会上曾经说过:“说坏话是鲁迅的传统,批判就是说坏话。”他还说:“鲁迅这个名字,就是意味着要解放思想、无所顾忌。”时光流淌了将近一个世纪,鲁迅以笔墨为刀枪的年代已泛出古旧的颜色,然而他所希冀的自由,为之奋斗的理念,却迟迟没有到来。即使巨人也无法扭转时间的单向运动。鲁迅可以呐喊,可以彷徨,可以抨击耳闻目睹的一切丑恶,然而时间仍旧缓缓向前,仍旧给他的眼角添上皱纹,在他的两肺增加病痛。即使文字可以穿越时空,流传于今天汉语所及的每一块土地,然而巨人自己,仍旧不可避免地老病而逝。塞内卡说:“除了时间之外,我们一无所有。”如果灵魂真的存在,鲁迅的灵魂是否也会在“一无所有”的时间中感到寂寞?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巨人的确是产生了,然而巨人可以超越时间而屹立么?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改变,思想的隔膜,巨人果真能够“活在时间的深度里”么?卡夫卡说:“个人忍受着历史。”那么,巨人的产生是否就为了承受历史倾压给一个民族的痛?而历史的不断轮回,是否也就为了锻造一个个替罪的巨人?林先生虽然没有这样发问,然而他的字里行间却传达着类似的隐忧。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巨人”。在时间的单向延续中,也许流洗出一个日渐清晰的凡人形象,也许蜕变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偶像。这些并不取决于鲁迅自身的精神或文字,而在于后来者的阐释与解读。所以,鲁迅在死后是悲哀的。对于缺少理解力、缺乏判断力的人们而言,时间不过是一个连续的平面,虽无尽延展却异常单薄;惟有对清醒又懂得鉴别的人们,那些过往的巨人和文字才变得鲜活,能从时间的无尽绵延中立起身来,体现出历史的厚重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