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课堂中,应以教师的主导情感去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情感体悟的氛围;不要忽略学生的认知情感;教师要努力提升学生课堂情感的境界,引领学生自主“品文”。
【关键词】情感教学; 课堂氛围 ;情感体悟 ;认知情感; 品文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审美教育提出了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鉴于此,笔者希望学生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熏陶,进而以从语文中学到的观点去观察生活,以从语文中感受到的情感去体验生活。本文旨在就此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具体如下:
一、以教师的主导情感去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情感体悟的氛围
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而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小学生囿于自身素养,主导方向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情感主导方向更是混沌。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情感主导作用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有方向性地在这个被渲染的课堂中去体悟“字情”“句情”“文情”。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带着学生走进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笔者以个人惯有的教学风格——亲切、微笑、激昂,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当讲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时,便提问学生:“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吗?”学生们神情严肃地说:“小女孩可怜”,“小女孩你冷吗?你饿吗?”学生能这样回答,这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找到一个很好的情感切入点。但随后的教学中笔者犯了指示性的错误,作为教师本人反而没有以庄重的语言讲下去,而是仍然微笑着,活泼地讲下去,给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上的误导,使学生刚刚燃起的一点同情心泯灭殆尽。随后笔者通过课件展示的是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铜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一来,学生被跳跃的画面,新奇的刀叉,诱人的烤鹅深深吸引,反而把可怜的小女孩抛诸脑后。殊不知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课堂气氛看起来活跃,學生发言也积极,只是少了对小女孩的一份同情,也自然少了对课文主旨的深刻认识。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无法理解小女孩的这种悲惨的命运,这从学生们脸上始终挂着的笑容就可以得到验证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却只是一脸的微笑,这不是对笔者语文课堂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吗?课后笔者认真反思,责任能归究于学生理解能力上吗?恐怕不能,首先要反思的是笔者自己的教学情感方向,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过于活泼,在这样类型的文章教学中如不作出适当的调整,就会给学生造成误导,使学生无法把握情感的主导方向,也就难怪学生随着老师外露的情感走下去。这堂失败的课堂教学,让笔者认识到了教师对课堂情感氛围渲染的重要性。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呵护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提出:“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发多种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那么,我们的课堂该呈现怎样的进程让孩子能够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呢?
对此,笔者在教学《掌声》一课时颇有体现。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残疾女孩英子,本来是自卑、孤独,但在同学们给予她两次鼓励的掌声后,她变得自信、活泼。教学开头,笔者就以一种假设导入:“假如这样一位残疾女孩就坐在你们的身边,你愿意帮助她吗,你愿意和她做朋友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学生愿意和英子交朋友的理由却是多种多样的,“我觉得她可怜”“我觉得我可以让她开心起来”“我做了她的朋友,不会再让她感到孤独了”……学生基本上转变了自己的角色,课堂似乎转换成一场“爱心动员会”,友情之花熠熠生辉。接下去,当同学们读到“掌声响起”时,笔者也让愿意给自己的朋友英子掌声的同学鼓掌,课堂中掌声雷动,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是一种真诚的鼓舞。随后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访问几位同学,“想对自己的朋友英子说些什么吗?”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朋友,给自己一点勇气,因为你有我这位朋友的支持!”“英子,我们相信你,也支持你!”……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把学生真挚的情感表露无遗。下课铃响起,同学们还沉浸在自己意犹未尽的友情表述之中。
三、提升学生课堂情感的境界,引领学生自主“品文”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堂课,如果只见“字词句段”,只见教师工整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课堂语言和大方的教学仪态,而没有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浸润,那么充其量是一堂“语”课。至于幻灯片、FLASH动画满天飞,小组讨论轰轰烈烈,学生心中空空如也,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就是没有精神探索,像这样的课,也只能给人留下一句无奈地感叹“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
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会感到苦恼,上课之前自认为教案设计完美,每一个点,每一个环节,学生一定会一步步如笔者所料地体验到,但是实施下来之后,却发现与自己的预期效果有着无法接受的差距,想出彩的地方出不来。简单说来,原因在于自己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预设不够,设计的起点过高或是过低,或者是缺乏梯度,或者指向性不明确等等。因此,要想让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得到提升,教师要引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品文”,品出自我的情感,不要强求学生向教师本人的情感靠拢,不要将教师的个人情感强加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关键词】情感教学; 课堂氛围 ;情感体悟 ;认知情感; 品文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审美教育提出了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鉴于此,笔者希望学生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熏陶,进而以从语文中学到的观点去观察生活,以从语文中感受到的情感去体验生活。本文旨在就此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具体如下:
一、以教师的主导情感去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情感体悟的氛围
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而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小学生囿于自身素养,主导方向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情感主导方向更是混沌。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情感主导作用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有方向性地在这个被渲染的课堂中去体悟“字情”“句情”“文情”。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带着学生走进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笔者以个人惯有的教学风格——亲切、微笑、激昂,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当讲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时,便提问学生:“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吗?”学生们神情严肃地说:“小女孩可怜”,“小女孩你冷吗?你饿吗?”学生能这样回答,这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找到一个很好的情感切入点。但随后的教学中笔者犯了指示性的错误,作为教师本人反而没有以庄重的语言讲下去,而是仍然微笑着,活泼地讲下去,给学生造成一种情感上的误导,使学生刚刚燃起的一点同情心泯灭殆尽。随后笔者通过课件展示的是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铜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一来,学生被跳跃的画面,新奇的刀叉,诱人的烤鹅深深吸引,反而把可怜的小女孩抛诸脑后。殊不知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课堂气氛看起来活跃,學生发言也积极,只是少了对小女孩的一份同情,也自然少了对课文主旨的深刻认识。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无法理解小女孩的这种悲惨的命运,这从学生们脸上始终挂着的笑容就可以得到验证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却只是一脸的微笑,这不是对笔者语文课堂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吗?课后笔者认真反思,责任能归究于学生理解能力上吗?恐怕不能,首先要反思的是笔者自己的教学情感方向,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过于活泼,在这样类型的文章教学中如不作出适当的调整,就会给学生造成误导,使学生无法把握情感的主导方向,也就难怪学生随着老师外露的情感走下去。这堂失败的课堂教学,让笔者认识到了教师对课堂情感氛围渲染的重要性。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呵护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提出:“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发多种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那么,我们的课堂该呈现怎样的进程让孩子能够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呢?
对此,笔者在教学《掌声》一课时颇有体现。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残疾女孩英子,本来是自卑、孤独,但在同学们给予她两次鼓励的掌声后,她变得自信、活泼。教学开头,笔者就以一种假设导入:“假如这样一位残疾女孩就坐在你们的身边,你愿意帮助她吗,你愿意和她做朋友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学生愿意和英子交朋友的理由却是多种多样的,“我觉得她可怜”“我觉得我可以让她开心起来”“我做了她的朋友,不会再让她感到孤独了”……学生基本上转变了自己的角色,课堂似乎转换成一场“爱心动员会”,友情之花熠熠生辉。接下去,当同学们读到“掌声响起”时,笔者也让愿意给自己的朋友英子掌声的同学鼓掌,课堂中掌声雷动,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是一种真诚的鼓舞。随后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访问几位同学,“想对自己的朋友英子说些什么吗?”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朋友,给自己一点勇气,因为你有我这位朋友的支持!”“英子,我们相信你,也支持你!”……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把学生真挚的情感表露无遗。下课铃响起,同学们还沉浸在自己意犹未尽的友情表述之中。
三、提升学生课堂情感的境界,引领学生自主“品文”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堂课,如果只见“字词句段”,只见教师工整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课堂语言和大方的教学仪态,而没有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浸润,那么充其量是一堂“语”课。至于幻灯片、FLASH动画满天飞,小组讨论轰轰烈烈,学生心中空空如也,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就是没有精神探索,像这样的课,也只能给人留下一句无奈地感叹“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
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会感到苦恼,上课之前自认为教案设计完美,每一个点,每一个环节,学生一定会一步步如笔者所料地体验到,但是实施下来之后,却发现与自己的预期效果有着无法接受的差距,想出彩的地方出不来。简单说来,原因在于自己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预设不够,设计的起点过高或是过低,或者是缺乏梯度,或者指向性不明确等等。因此,要想让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得到提升,教师要引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品文”,品出自我的情感,不要强求学生向教师本人的情感靠拢,不要将教师的个人情感强加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