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一种关系。分数的两种形式贯穿在整个分数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区分分数的这两种形式,正确地进行运用。笔者以《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例,来辨识“量”和“率”。
关键词:分数与除法;分率;分数概念
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发现学生很容易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对于分数作为率还是量之间的区别就不是很理想。分数的这两种形式贯穿在整个分数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区分分数的这两种形式,正确地进行运用,是一直在思考并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背景与思考
整套教材将分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让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和五年级下学期分别学习。在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中,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都是借助操作、直观地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围绕“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五年级下册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表达“部分——整体”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认识分数的含义。
二、检测与分析
《分数与除法》这节课编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前对岳林中心小学504班4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情况如下表)。通过前测发现,利用平均分的问题引入除法算式,建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概括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笔者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到如何区分分数的两种形式。
三、实践中辨别
1.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量”与“率”的含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因此设计探究活动: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分一分,找出它们的。(如果你遇到困难了,可以借助信封中的学具,动手分一分。)分完之后,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其实不管单位“1”是多少,只需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我们找到了这些圆片的四分之一,但这些四分之一表示的量一样多吗?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2.展开题组对比,区分“量”和“率”的形式
所谓题组对比,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针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需要,按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几道习题编成一组,从不同的侧面(层次)以基本相同的题型而呈现,学生通过题组对比,达到对比分化、沟通辨析,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目的。整理出如图所示的题组,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什么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得出结论:每一份都是全部的,跟分的份数有关。但每一份具体表示几个,还跟单位“1”的数量有关。
3.联系生活实际,掌握“量”和“率”的应用
《新课标标准》指出:“数学要注意联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夠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联系生活实际,小明:我把一根长3米的木头,平均分成5段,拿出一段。小红:我把一根长1米的木头,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比一比谁的长。在练习中考查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和分数意义的掌握情况,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道题的共同之处,都是把一根物体平均分成5段,每份是全长的。同时发现3米的就是1米的。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环节:首先借助几何直观,从直观上帮助学生理解“量”与“率”的含义;再展开题组对比,达到对比分化、沟通辨析,区分“量”和“率”,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目的。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掌握“量”和“率”的应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基础上,通过在活动中操作,分析比较,感悟分数作为量还是率的区别,认清分数的两种形式。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分数的定义[J]. 张奠宙.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01.
[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张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关键词:分数与除法;分率;分数概念
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发现学生很容易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对于分数作为率还是量之间的区别就不是很理想。分数的这两种形式贯穿在整个分数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区分分数的这两种形式,正确地进行运用,是一直在思考并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背景与思考
整套教材将分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让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和五年级下学期分别学习。在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中,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都是借助操作、直观地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围绕“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五年级下册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表达“部分——整体”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认识分数的含义。
二、检测与分析
《分数与除法》这节课编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前对岳林中心小学504班4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情况如下表)。通过前测发现,利用平均分的问题引入除法算式,建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概括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笔者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到如何区分分数的两种形式。
三、实践中辨别
1.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量”与“率”的含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因此设计探究活动: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分一分,找出它们的。(如果你遇到困难了,可以借助信封中的学具,动手分一分。)分完之后,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其实不管单位“1”是多少,只需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我们找到了这些圆片的四分之一,但这些四分之一表示的量一样多吗?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2.展开题组对比,区分“量”和“率”的形式
所谓题组对比,是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针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需要,按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几道习题编成一组,从不同的侧面(层次)以基本相同的题型而呈现,学生通过题组对比,达到对比分化、沟通辨析,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目的。整理出如图所示的题组,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什么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得出结论:每一份都是全部的,跟分的份数有关。但每一份具体表示几个,还跟单位“1”的数量有关。
3.联系生活实际,掌握“量”和“率”的应用
《新课标标准》指出:“数学要注意联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夠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联系生活实际,小明:我把一根长3米的木头,平均分成5段,拿出一段。小红:我把一根长1米的木头,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比一比谁的长。在练习中考查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和分数意义的掌握情况,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道题的共同之处,都是把一根物体平均分成5段,每份是全长的。同时发现3米的就是1米的。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三个环节:首先借助几何直观,从直观上帮助学生理解“量”与“率”的含义;再展开题组对比,达到对比分化、沟通辨析,区分“量”和“率”,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目的。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掌握“量”和“率”的应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基础上,通过在活动中操作,分析比较,感悟分数作为量还是率的区别,认清分数的两种形式。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分数的定义[J]. 张奠宙.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01.
[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张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