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妻之间:这辈子,我爱说,你爱听。
谁才是陪你到底的那个人?是他。在孩子到来之前,你们的二人世界充满甜蜜,幸福的悄悄话充满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当孩子出生之后,有些妈妈只顾着照顾宝宝,无形中冷落了身边的那个他。
妈妈们经常会说:“我爱我老公,但我更爱我的宝贝!”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需要妈妈24小时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妈妈因此和爸爸分房睡觉,每天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一天说的话加起来可能也不超过十句。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情感交流的,当你和丈夫之间的沟通次数变成个位数字,当你和丈夫之间的对话变得简短、生硬,时不时充满火药味时,你需要反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们要明白,父母终究会先我们而去,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会过上独立的生活。只有丈夫,才是陪你一辈子的那个人,和他好好说话,才能过上有趣的人生。
三人世界里,你依然是我的最佳伴侣吗?
小宝贝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二人世界的平静与安逸。每天,妈妈都要满足宝宝无时无刻的需求,心里也时刻充满着宝宝的欢声笑语,爸爸无形中就被冷落一边。妈妈在与宝贝甜言蜜语的时候,是否听到爸爸的内心呼唤。
姗姗爸爸:我与老婆的聊天方式从线下变成线上。
我和姗姗妈妈是第一次做父母,面对这前世的小情人,我的心瞬间被暖化了,姗姗妈更是宣誓要把最好的爱都给她。从姗姗回到家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逐出”房门,“发配”到书房去睡觉。每天早上上班之前,辛苦一晚上的姗姗妈还没起来。下班我回到家后,姗姗妈忙着给宝贝喂奶、洗澡和哄睡。我们两人根本没时间说上几句话。我一有点事找她,她就说:“哄睡觉呢,微信说。不着急的话,明天电话说!”这画风不对吧!
心理学家如是說:
线上说话是不能代替线下说话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多种方式,其中,面对面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夫妻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明晰对方的话语,还能看到面部表情,有肢体的接触,这些都是夫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孩子固然重要,丈夫也不可或缺。姗姗爸爸不是手机里的那个他,希望姗姗妈妈能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姗姗爸爸一起带孩子,说说话吧。
囡囡爸爸:生产后,我的那个她变了一个人囡囡刚出生的头三个月,我和囡囡妈妈的关系变得非常糟糕。以前那个温柔可爱的老婆不见了,面对嗷嗷待哺的宝宝,面对双方父母和月嫂,我和囡囡妈妈每天正儿八经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了,唯一的交流沟通全部用来吵架。说起来,吵架的缘由多是由老一辈的育儿方式引起。老婆为了宝宝,“升级”成了“战斗机”,我们总在对抗、较劲,我真的觉得很累。
心理学家如是说:
恩爱甜美的二人世界,一下子变成人口结构复杂的多人世界,相信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找时间恢复二人世界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一起去附近的咖啡厅喝上一杯咖啡,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回忆往昔甜蜜,谈谈当下育儿观点的症结所在。妻子尊重丈夫,丈夫理解妻子,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你爱他,就会与他一辈子好好说话。
找准丈夫与孩子的家庭定位
老公与孩子,你更爱谁?相信很多妈妈一下子难以回答。其实,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都爱”。但这两种爱是不同的,龙应台在《目送》里曾经写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而夫妻之间的爱,则是志同道合的心灵契合,是电光火石之后的温情脉脉,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勇气与决心。为什么很多女性一旦变为母亲,眼里只有孩子,只愿意和孩子说话,却忽略了丈夫的存在。这是因为,她们没有将丈夫加入到育儿的生活中来,他们自己也没有继续融入丈夫的生活中去。
寻找你们之间的共同话题
当共同话题越来越少,面对曾经最熟悉的他,你会发现可说的话越来越少,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乏善可陈。一旦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就会被你上升成为大问题,并用咄咄逼人的方式与丈夫沟通。不说话,一说就吵架,这不是“爱”的沟通方式。回想一下,二人世界时,你们会怎么做?一起去看场电影吧,或者让他参与带孩子的过程,也可以带着孩子来一次温馨的旅行,甚至只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泡一壶茶好好聊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
他,才是陪你到底的那个人啊!
夫妻关系是家庭大树的根基,亲子关系是枝叶。在爱的关系上,丈夫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夫妻之间零交流,或者将吵架等同于交流,那么,这棵家庭之树必然成长不好。珍惜他吧,也许他笨嘴笨舌,也许他面对宝宝手足无措,但他,才是陪你到底的那个人。
与孩子之间:好好说话,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当宝贝刚来到时,你一定说过要做最温柔的妈妈;但随着宝贝日渐长大,调皮捣蛋层出不穷,当你的耐心被逐渐耗尽时,你会不会变成大吼大叫的那种妈妈。在温柔与强制之间,你究竟该怎样和孩子说话?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丝丝妈妈:面对孩子的选择性失聪,我快崩溃了
几天前,我和闺密结伴带着宝贝去东京迪士尼游玩。原本美好的旅行,我却被丝丝折磨得快要崩溃:干净不干净的东西都要摸一摸,吃饭不咽就在嘴里含着,有勺子不用光用手,磨磨蹭蹭不快走,要她睡觉时偏不睡……闺密天天在说:“丝丝,不可以……不可以……”但丝丝完全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面对丝丝的选择性失聪,我快崩溃了。
心理学家如是说:没有孩子时刻是天使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没有孩子时刻是天使,也没有孩子时刻是小恶魔。即便是一直比较好带的孩子,也会有段时间看起来很不可理喻。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家有听话的好孩子,你家的孩子不听话,可能只是不听你的话而已。为什么不听你的话,那是因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以暴制暴不是好方法
在孩子吵闹时,父母一定要明白的就是脾气暴躁的说教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说当你的孩子在饭店里用餐时,周围是比较安静的,但你的孩子突然发出尖叫,引起周围人的不满。如果此时你难掩暴躁地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往往会无视。比较好的做法是,父母可以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并发出“嘘”。孩子都有很强烈的模仿愿望,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这个姿势吸引过来时,你再用缓慢却有重音的声音直接抛出重点:“在餐厅大声吵闹,是不礼貌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说到沟通方式,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你的孩子很有时间概念,不妨用制作时间表的形式来规定一些事情;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比赛的形式,不妨和孩子比赛谁收拾玩具所用的时间最短;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吃冰激凌,不妨和孩子约定:只要一周读三本绘本的任务能顺利完成,周末可以奖励一个小小的草莓冰激凌。沟通方式不止说话一种,这些方式都是“好好说话”的辅助形式。
不要说教,尽量短、平、快
很多妈妈,容易“以爱之名”给孩子讲道理。而且往往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以上,但孩子的注意力只有5分钟而已,怎么能听得进去?长达半个小时的“演讲”,信息量太大,孩子的专注点原本就不在你的话上,反而会在你不允许的那些事情上,对他来说,你絮絮叨叨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像是节奏平和的背景音乐,很难引起他的共鸣,而且还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让孩子忘记你教育他的初衷了。
说清楚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到底应该用征求的语气好还是用直接的指令好,不同语境下的答案不同。但如果你想明确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最好使用直接指令,即告诉孩子该怎样做,以便于孩子理解并执行。如当你的孩子坐在地上玩时,你最好不要说:“不要坐在地上!”也不要说:“你觉得应该坐在哪里好?”而是直接说:“宝贝,坐到凳子上面玩吧!”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彤彤妈妈:我的烦恼是,彤彤不喜欢和我分享内心的秘密。
有一次,我带着彤彤去公园玩,天气非常热,我们在游乐场排队时各买了一个冰激凌,彤彤兴奋地举着冰激凌说:“妈妈,快看,我的是香草味的,上面还有小星星形状的巧克力,看起来像一座巧克力小山呢。妈妈,你快看啊!”而此刻,我却正焦急地催促着她:“快点吃,快点吃。你看,快化了!”和我们一块去的闺密说:“看,你和彤彤的关注点根本不在一个点上!她怎么会愿意和你分享秘密?”
心理学家如是说:用心的倾听最重要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说话啰啰唆唆,不必太当回事,装作在听就好了。但孩子是敏感的,当孩子问:“妈妈,你在听吗?”这说明孩子已经发现你在敷衍了事了。大人都不喜欢别人对他敷衍了事,更何况是孩子呢?
与老一辈之间:用好好说话搭起跨界沟通的桥梁
《围炉夜话》里曾有“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之说,此中的“不论迹”是指不将某一种行为作为孝的唯一标准,而在于子女的内心是否有孝意。在日常的生活中,沟通是父母与子女的重要相处方式,也是“孝”的重要含义之一。面对你的孩子,你能思考说话的艺术;在面对你的父母时,你的说话方式又是否需要改进呢?你真的会和父母好好沟通吗?
长大了,你依旧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孩子
啾啾妈妈:为什么我总与妈妈说不到一块去?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儿,父母将所有的爱倾注在我的身上。我生下啾啾之后,妈妈和爸爸马上来我家里帮忙。以前每次回娘家,我都能体会到作为女儿的幸福。但随着父母在我家的久住,矛盾却日渐显现了:妈妈将家里的生活方式完全改成了她最习惯的那种,我和啾啾爸非常不适应;妈妈还喜欢不厌其烦地唠叨我们带孩子的方式,言下之意就是说我和啾啾爸带的不好。每次和妈妈讨论起这些问题,我们总是不欢而散。
心理学家如是说:尊重彼此,是沟通的前提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做事情和说话的前提都建立在“我是为你好”这一基础之上,但父母往往忘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基础,那就是“尊重彼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结合点,而不是矫枉过正,这才是啾啾妈和啾啾姥姥能好好说话的重要条件。
爱是好好说话,更是陪伴与相守的见证
“为你好”不等于“我爱你”
之所以在与老一辈父母沟通时,出现问题,很大原因是在于“我是为你好”这5个字。上一代父母认为,我所说的话是为你好,而你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虽然你明了其中父母的爱意,但却不能接受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事无巨细地要求你。要想实现你与父母的陪伴与相守,你需要和父母解释“我爱你”和“为你好”之间的区别,真正的爱,是有度的,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孩子永远当成孩子,而是尊重与理解。
我们有责任减少他们为我们的过度操心
孝顺父母是法律上的责任,也是情感上的责任。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父母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爱。当他们老了,再也无法给予儿女更多关照时,他们会“心慌”,言语中会变得更为啰唆。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一味地反驳他们,而是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一是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让他们知道我们有能力活得好;二是让他们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比如在某些事情上征求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听他们的想法。
时间不多,请从现在开始好好说话吧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等我回去一定和父母好好聊聊天吧。但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远离父母在外打拼,如果你能立即拿起电话,或是打开视频聊天,和父母好好说说话,问问父母的近况,说说自己最近遇见的趣事,如果你的孩子在身边,让孩子甜甜地叫一声“爷爷,奶奶”,相信你的父母立即能体会到温情与暖意。
适时引导,但不要刻意引导
孩子的“絮叨”往往没有太强的逻辑性,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作为用心倾听的你,可以适时地引导,从他会说短句开始,不断鼓励他自己去说,去表达。家长可以问:“今天你在花园里看到了什么呀?”“今天在幼儿园和谁玩了?玩什么了?”孩子和大人一样,希望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并认真地聆听。
互相呼应才是真正的沟通
大部分孩子遇到困难或是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倾诉对象是自己的父母,當你的孩子不愿意和你说时,你需要提高警惕了。首先,你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当孩子哭着告诉你她的玩具被抢了的时候,如果你只是一笑了之,那就不要怪孩子再也不和你分享小秘密了。此刻,你应该说:“我特别理解你难受的感觉,妈妈小时候的玩具娃娃被人抢了以后,妈妈也哭了呢!”情绪上的共鸣能鼓励孩子继续和你分享事情,因为她知道你真正在听。
谁才是陪你到底的那个人?是他。在孩子到来之前,你们的二人世界充满甜蜜,幸福的悄悄话充满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当孩子出生之后,有些妈妈只顾着照顾宝宝,无形中冷落了身边的那个他。
妈妈们经常会说:“我爱我老公,但我更爱我的宝贝!”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需要妈妈24小时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妈妈因此和爸爸分房睡觉,每天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一天说的话加起来可能也不超过十句。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情感交流的,当你和丈夫之间的沟通次数变成个位数字,当你和丈夫之间的对话变得简短、生硬,时不时充满火药味时,你需要反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们要明白,父母终究会先我们而去,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会过上独立的生活。只有丈夫,才是陪你一辈子的那个人,和他好好说话,才能过上有趣的人生。
三人世界里,你依然是我的最佳伴侣吗?
小宝贝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二人世界的平静与安逸。每天,妈妈都要满足宝宝无时无刻的需求,心里也时刻充满着宝宝的欢声笑语,爸爸无形中就被冷落一边。妈妈在与宝贝甜言蜜语的时候,是否听到爸爸的内心呼唤。
姗姗爸爸:我与老婆的聊天方式从线下变成线上。
我和姗姗妈妈是第一次做父母,面对这前世的小情人,我的心瞬间被暖化了,姗姗妈更是宣誓要把最好的爱都给她。从姗姗回到家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逐出”房门,“发配”到书房去睡觉。每天早上上班之前,辛苦一晚上的姗姗妈还没起来。下班我回到家后,姗姗妈忙着给宝贝喂奶、洗澡和哄睡。我们两人根本没时间说上几句话。我一有点事找她,她就说:“哄睡觉呢,微信说。不着急的话,明天电话说!”这画风不对吧!
心理学家如是說:
线上说话是不能代替线下说话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多种方式,其中,面对面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夫妻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明晰对方的话语,还能看到面部表情,有肢体的接触,这些都是夫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孩子固然重要,丈夫也不可或缺。姗姗爸爸不是手机里的那个他,希望姗姗妈妈能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姗姗爸爸一起带孩子,说说话吧。
囡囡爸爸:生产后,我的那个她变了一个人囡囡刚出生的头三个月,我和囡囡妈妈的关系变得非常糟糕。以前那个温柔可爱的老婆不见了,面对嗷嗷待哺的宝宝,面对双方父母和月嫂,我和囡囡妈妈每天正儿八经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了,唯一的交流沟通全部用来吵架。说起来,吵架的缘由多是由老一辈的育儿方式引起。老婆为了宝宝,“升级”成了“战斗机”,我们总在对抗、较劲,我真的觉得很累。
心理学家如是说:
恩爱甜美的二人世界,一下子变成人口结构复杂的多人世界,相信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找时间恢复二人世界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一起去附近的咖啡厅喝上一杯咖啡,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回忆往昔甜蜜,谈谈当下育儿观点的症结所在。妻子尊重丈夫,丈夫理解妻子,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你爱他,就会与他一辈子好好说话。
找准丈夫与孩子的家庭定位
老公与孩子,你更爱谁?相信很多妈妈一下子难以回答。其实,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都爱”。但这两种爱是不同的,龙应台在《目送》里曾经写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而夫妻之间的爱,则是志同道合的心灵契合,是电光火石之后的温情脉脉,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勇气与决心。为什么很多女性一旦变为母亲,眼里只有孩子,只愿意和孩子说话,却忽略了丈夫的存在。这是因为,她们没有将丈夫加入到育儿的生活中来,他们自己也没有继续融入丈夫的生活中去。
寻找你们之间的共同话题
当共同话题越来越少,面对曾经最熟悉的他,你会发现可说的话越来越少,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乏善可陈。一旦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就会被你上升成为大问题,并用咄咄逼人的方式与丈夫沟通。不说话,一说就吵架,这不是“爱”的沟通方式。回想一下,二人世界时,你们会怎么做?一起去看场电影吧,或者让他参与带孩子的过程,也可以带着孩子来一次温馨的旅行,甚至只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泡一壶茶好好聊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
他,才是陪你到底的那个人啊!
夫妻关系是家庭大树的根基,亲子关系是枝叶。在爱的关系上,丈夫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夫妻之间零交流,或者将吵架等同于交流,那么,这棵家庭之树必然成长不好。珍惜他吧,也许他笨嘴笨舌,也许他面对宝宝手足无措,但他,才是陪你到底的那个人。
与孩子之间:好好说话,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当宝贝刚来到时,你一定说过要做最温柔的妈妈;但随着宝贝日渐长大,调皮捣蛋层出不穷,当你的耐心被逐渐耗尽时,你会不会变成大吼大叫的那种妈妈。在温柔与强制之间,你究竟该怎样和孩子说话?
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丝丝妈妈:面对孩子的选择性失聪,我快崩溃了
几天前,我和闺密结伴带着宝贝去东京迪士尼游玩。原本美好的旅行,我却被丝丝折磨得快要崩溃:干净不干净的东西都要摸一摸,吃饭不咽就在嘴里含着,有勺子不用光用手,磨磨蹭蹭不快走,要她睡觉时偏不睡……闺密天天在说:“丝丝,不可以……不可以……”但丝丝完全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面对丝丝的选择性失聪,我快崩溃了。
心理学家如是说:没有孩子时刻是天使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没有孩子时刻是天使,也没有孩子时刻是小恶魔。即便是一直比较好带的孩子,也会有段时间看起来很不可理喻。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家有听话的好孩子,你家的孩子不听话,可能只是不听你的话而已。为什么不听你的话,那是因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以暴制暴不是好方法
在孩子吵闹时,父母一定要明白的就是脾气暴躁的说教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说当你的孩子在饭店里用餐时,周围是比较安静的,但你的孩子突然发出尖叫,引起周围人的不满。如果此时你难掩暴躁地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往往会无视。比较好的做法是,父母可以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并发出“嘘”。孩子都有很强烈的模仿愿望,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这个姿势吸引过来时,你再用缓慢却有重音的声音直接抛出重点:“在餐厅大声吵闹,是不礼貌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说到沟通方式,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你的孩子很有时间概念,不妨用制作时间表的形式来规定一些事情;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比赛的形式,不妨和孩子比赛谁收拾玩具所用的时间最短;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吃冰激凌,不妨和孩子约定:只要一周读三本绘本的任务能顺利完成,周末可以奖励一个小小的草莓冰激凌。沟通方式不止说话一种,这些方式都是“好好说话”的辅助形式。
不要说教,尽量短、平、快
很多妈妈,容易“以爱之名”给孩子讲道理。而且往往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以上,但孩子的注意力只有5分钟而已,怎么能听得进去?长达半个小时的“演讲”,信息量太大,孩子的专注点原本就不在你的话上,反而会在你不允许的那些事情上,对他来说,你絮絮叨叨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像是节奏平和的背景音乐,很难引起他的共鸣,而且还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让孩子忘记你教育他的初衷了。
说清楚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到底应该用征求的语气好还是用直接的指令好,不同语境下的答案不同。但如果你想明确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最好使用直接指令,即告诉孩子该怎样做,以便于孩子理解并执行。如当你的孩子坐在地上玩时,你最好不要说:“不要坐在地上!”也不要说:“你觉得应该坐在哪里好?”而是直接说:“宝贝,坐到凳子上面玩吧!”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彤彤妈妈:我的烦恼是,彤彤不喜欢和我分享内心的秘密。
有一次,我带着彤彤去公园玩,天气非常热,我们在游乐场排队时各买了一个冰激凌,彤彤兴奋地举着冰激凌说:“妈妈,快看,我的是香草味的,上面还有小星星形状的巧克力,看起来像一座巧克力小山呢。妈妈,你快看啊!”而此刻,我却正焦急地催促着她:“快点吃,快点吃。你看,快化了!”和我们一块去的闺密说:“看,你和彤彤的关注点根本不在一个点上!她怎么会愿意和你分享秘密?”
心理学家如是说:用心的倾听最重要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说话啰啰唆唆,不必太当回事,装作在听就好了。但孩子是敏感的,当孩子问:“妈妈,你在听吗?”这说明孩子已经发现你在敷衍了事了。大人都不喜欢别人对他敷衍了事,更何况是孩子呢?
与老一辈之间:用好好说话搭起跨界沟通的桥梁
《围炉夜话》里曾有“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之说,此中的“不论迹”是指不将某一种行为作为孝的唯一标准,而在于子女的内心是否有孝意。在日常的生活中,沟通是父母与子女的重要相处方式,也是“孝”的重要含义之一。面对你的孩子,你能思考说话的艺术;在面对你的父母时,你的说话方式又是否需要改进呢?你真的会和父母好好沟通吗?
长大了,你依旧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孩子
啾啾妈妈:为什么我总与妈妈说不到一块去?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儿,父母将所有的爱倾注在我的身上。我生下啾啾之后,妈妈和爸爸马上来我家里帮忙。以前每次回娘家,我都能体会到作为女儿的幸福。但随着父母在我家的久住,矛盾却日渐显现了:妈妈将家里的生活方式完全改成了她最习惯的那种,我和啾啾爸非常不适应;妈妈还喜欢不厌其烦地唠叨我们带孩子的方式,言下之意就是说我和啾啾爸带的不好。每次和妈妈讨论起这些问题,我们总是不欢而散。
心理学家如是说:尊重彼此,是沟通的前提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做事情和说话的前提都建立在“我是为你好”这一基础之上,但父母往往忘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基础,那就是“尊重彼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结合点,而不是矫枉过正,这才是啾啾妈和啾啾姥姥能好好说话的重要条件。
爱是好好说话,更是陪伴与相守的见证
“为你好”不等于“我爱你”
之所以在与老一辈父母沟通时,出现问题,很大原因是在于“我是为你好”这5个字。上一代父母认为,我所说的话是为你好,而你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虽然你明了其中父母的爱意,但却不能接受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事无巨细地要求你。要想实现你与父母的陪伴与相守,你需要和父母解释“我爱你”和“为你好”之间的区别,真正的爱,是有度的,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孩子永远当成孩子,而是尊重与理解。
我们有责任减少他们为我们的过度操心
孝顺父母是法律上的责任,也是情感上的责任。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父母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爱。当他们老了,再也无法给予儿女更多关照时,他们会“心慌”,言语中会变得更为啰唆。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一味地反驳他们,而是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一是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让他们知道我们有能力活得好;二是让他们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比如在某些事情上征求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听他们的想法。
时间不多,请从现在开始好好说话吧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等我回去一定和父母好好聊聊天吧。但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远离父母在外打拼,如果你能立即拿起电话,或是打开视频聊天,和父母好好说说话,问问父母的近况,说说自己最近遇见的趣事,如果你的孩子在身边,让孩子甜甜地叫一声“爷爷,奶奶”,相信你的父母立即能体会到温情与暖意。
适时引导,但不要刻意引导
孩子的“絮叨”往往没有太强的逻辑性,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作为用心倾听的你,可以适时地引导,从他会说短句开始,不断鼓励他自己去说,去表达。家长可以问:“今天你在花园里看到了什么呀?”“今天在幼儿园和谁玩了?玩什么了?”孩子和大人一样,希望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并认真地聆听。
互相呼应才是真正的沟通
大部分孩子遇到困难或是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倾诉对象是自己的父母,當你的孩子不愿意和你说时,你需要提高警惕了。首先,你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当孩子哭着告诉你她的玩具被抢了的时候,如果你只是一笑了之,那就不要怪孩子再也不和你分享小秘密了。此刻,你应该说:“我特别理解你难受的感觉,妈妈小时候的玩具娃娃被人抢了以后,妈妈也哭了呢!”情绪上的共鸣能鼓励孩子继续和你分享事情,因为她知道你真正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