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厨房:暖暖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y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拍查查的那天是个萧瑟的午后,灰色的天空和一路的堵车让人心浮气躁。但推门而入的那个瞬间,查查微笑着迎了上来,端给我们一人一碗泰式酸辣鱼蛋,一碗汤喝下去周身暖融融的,窗外的阴霾寒冷尽数消散。查查厨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这样一个治愈系的温暖所在,无论你从何处带着一身风霜而来,都会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间遥远记忆里的小厨房,找到家的质感和温度。
  查查是徽州人,十几年前就来到了北京。说起和这座城市的缘分,她笑着说那是年少轻狂的岁月里为了爱情的一次远行。但往往就是这样,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池,等到彼时挥别过往,却发现早已多了无数留下的理由,和那个人却并无干系了。
  在这间小厨房开业之前,查查在广告公司做了许多年文案,但她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希冀。这个希冀始于2009年的冬天,查查去澳门旅行,在老城的居民区邂逅了一间夫妻档的小餐厅。餐厅有三四张桌子,法国先生是厨师,澳门当地的太太打理经营。小餐厅每天有定食菜谱,如果想吃定食之外的食物就要提前预约。客人们大多是熟客,彼此都亲切熟悉得像家里人一样,吃饭的时候会闲聊些家长里短,彼此关心境遇。在澳门的那段日子里,查查时常光顾那家餐厅,暗暗在心里期待着有一天也可以开间这样的小馆子,一间拥有家的味道的小厨房。
  2013年的春天,查查离开了她工作了十多年的行业。和开茶室的闺蜜一起租了这间位于高碑店的房子,在雅致茶室的一角将她心底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从万物复苏的初春,到繁花似锦的夏,查查厨房终于开业了。查查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姑娘精心设想了无数次的模样,锅碗瓢盆都是她旅行之时从异乡陆陆续续背回来的心爱。这些漂亮的餐具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和查查一起在这个小厨房里被梦想的光照亮了。
  开业的第一个月,食材和房屋水电的价格就超过了全部的营业收入。说起这些的时候,查查依然淡淡地笑着:“我还是会偶尔兼职做些文案贴补自己,这个小厨房就是因为喜爱才做的,也并不指望它来谋生。”小厨房里的食材都是查查精心挑选的,蔬菜是当天买入的,肉都来自进口超市的冷柜,食材的配料也都包含心血:隐时山记的玫瑰酱,南食召的米粉干,这些食材店的主人都是查查的好朋友,他们和她一样都是用心对待食物的人。
  查查做饭,并不拘泥于菜系。她选择的饭菜依顺着时令的变化和她自己的心情喜好,沙拉、肉菜、甜点、羹汤,一丝不苟。这些菜带着她的故事和经历,有的是旅行中尝到的美味,有的是朋友家里的特色菜,有的则是童年里亲切熟悉的老味道。每个人都可以从查查的厨房里感受到她的用心和情绪,而这些心情故事则被食客们一一带回去,继续在人群中传说。每次做完饭,查查都会取一枚素笺,工工整整地写上今天的日期和菜品。
  季节更迭的时候,她还会泡一些水果酒,樱桃的、青梅的,水果的颜色慢慢浸染在酒里,映出美丽的光。水果酒的大瓶子外面也贴着写有制作日期的标签。那些梦想就像是这酒,随着时间更迭,越发地浓郁芬芳。
  在等饭的时候,可以读一读查查架子上的书。有她喜欢的小说、杂志、旅行记,还有各地收集来的精美的食谱。这个小厨房对她而言不是份职业,也不依此谋生,却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她可以去分享自己对于食物和生活的态度和感悟,也邂逅新的伙伴。我也是从这个小厨房、这张小餐桌开始了解她、喜欢上她的。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临走之前查查送了我一瓶桃子酱,是她用黄桃亲手熬制的。她说:“可以用来抹面包,要好好吃早饭呢。”我记得了这句话,回到家之后,这瓶桃子酱的甜蜜温暖了我很多个清晨。
  查查在厨房里忙碌着,我坐在窗外的小饭桌上剥着橘子看着她。她偶尔抬起头看见我在看她,会不好意思地>中我笑笑然后低下头去继续忙着手里的活儿。我看着食材在她手里慢慢地绽放,忽然有些想家。烹饪是一件太需要爱的事,记忆里最美好的伟大往往是饱含着爱意的家的味道。坐在查查厨房里,就像是寒冷寂寞的冬日里突然邂逅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带着家的温度和味道。
  附上食评一小则:
  2013年11月21日菜谱
  南瓜浓汤
  意式时蔬沙拉
  红烧肉烧笋
  芦笋烩口蘑
  弥渡腌酸菜烩豆腐
  马苏里拉烤菜蔬
  油爆鲜虾
  泉水白萝卜海米汤
  今天的晚餐从浓郁香甜的南瓜浓汤开始,等待了许久的味蕾慢慢复苏。沙拉很清爽,在大口吃肉的间歇里吃上几口很去油腻。红烧肉烧笋是让南方姑娘的我思乡心切的家乡味道,笋干很嫩、浸了肉的油口感很好,而红烧肉肥而不腻瘦肉烂而不柴,做到这样是需要花上很多的工夫慢慢烹制的。弥渡腌酸菜烩豆腐特别符合云南人主编的口味,酸菜的酸辣,蘑菇的鲜味都进了豆腐里,是道下饭的好菜。油爆鲜虾是甜口儿的、非常地道的本帮菜做法,摄影师先生吃了很多。吃完所有的菜之后,喝上一碗清淡的泉水白萝卜海米汤,白萝卜去燥清口,喝下去胃里暖暖的。
  在吃饭的过程中,大家都在自己的碗里埋头耕耘,甚至都顾不上聊天。查查一边吃,一边笑着说,这是她第一次陪客吃饭。
其他文献
新晋品牌KDSZ是一家原创设计工作室,由游学海外多年归来的台湾设计师纪晓恩成立于2010年。“工艺、文化、创意”一直是他们设计与创作的核心理念,而他们的作品也融合了东西方的美学概念及工艺精髓,并且还为每一件作品都赋予独特的个性,在考量功能和实用性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文化及精神上的满足。最近,他们的新作品“里外”系列容器在沿袭了品牌一贯的简洁风格之余,又在传统文化演绎方面有了不少新的突破,发布后引起了不
期刊
季节更替如同一首带有韵律的诗,大自然始终在用独特的色彩语言不断向世人展示生机与活力。而设计师Yuzzo新近创作的2014年春夏系列“色谱狂想曲”,恰如一场五彩缤纷的视觉盛宴,让人领略到自然的美和魔力。  “色谱狂想曲”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12绘色谱和24节气,由15套主色调渐变组成,每套衣服都拥有独立的节气主题和色谱。这些丰富的色彩取材于中国传统水墨画颜料中的12绘色谱元素,包括钛白、藤黄、
期刊
在这次的巴黎时装周,中国年轻设计师乔齐(Georgette Q)系列首次亮相。在第一个系列的作品中她突破性地采用了传统钩针手法,以新系列向手工之美致敬。  新系列采用最传统和基本的钩针花型,但却使用了特殊的钩针线。这些古老的花纹均来自于乔齐从小熟识的传统针织物。巴洛克艺术影响了乔齐的系列。跟大多数设计师不同,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面料系,她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服装的材质上。“简单的廓形,重点突出材质的变化
期刊
中国新锐时装设计师罗宇豪为Lady Gaga设计了最新的出场造型,其创作灵感受到视觉艺术家Sarah Oppenheimer作品的启发,加之他个人对于机械与建筑的喜好。因此,当东方建筑独有的榫卯构型哲学与现代时尚结合,便有了这个名为“Minimal Mechanism”的极简风格系列。而罗宇豪还运用新兴的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与服装结构紧密相扣并且具有建筑机械感的配件装置。  出生于深圳的罗宇豪是人
期刊
为设计、艺术、时尚和美食先锋代名词的10 Corso Como在中国的首家门店于2013年9月在上海敞开大门。地处南京西路,这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独栋玻璃建筑由画廊创办人及出版人Carla Sozzani于1990年创立,囊括艺术、时尚、设计等多种元素。Carla Sozzani表示:“我们很高兴能把10Corso Como带到上海。活跃的艺术氛围和时尚气息正是我们选择在上海开店的原因。我非常喜
期刊
从土木工程师转身成为建筑师,又从建筑师成为时尚设计师。Rachelle的复杂经历没有动摇她做设计的决心与热情,如今她终于如愿以偿。在上海时装周上展示了她的两个系列作品之后,迅速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设计师之一。随后她又受邀参与了由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协助举办的“China inParis”静态展示,并呈现了2013年秋冬系列。  2004年移居上海的Rachelle,次年成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并专注于女装裙
期刊
Lawless首席设计师Conlyn Chan,有着一颗纽约人的心。曾经在纽约从事律师工作的她选择用一种新的理念来表达这个非传统的奢侈品牌。Lawless的总部在纽约,不过在它拉开纽约大幕之前,先在上海“软着陆”。“Lawless”是自由的象征。品牌将“自由”的哲学融入设计当中,倡导“设计不受限”的理念,结集了设计师来自游历、时事、最新趋势的灵感,致力于结合非常规的形状和材质设计出脱颖的作品。将迷
期刊
Charles Philip的新店开在上海幽静的高安路。这个鞋店更像一个欧洲的手工作坊,结合了摩登和传统,在店里你还可以看到一个很可爱的手工作坊工作室,设计师Charles Philip一天的工作就从这里开始。在这里不仅有最新的、时尚的、摩登的乐福鞋,你还可以自己选皮,配颜色,打造出一双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鞋子。Charles Philip良好的时装品位还要得益于他家庭的时尚熏陶,哥哥是时尚摄影师,
期刊
而INSHOP聚集地的出现是为了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网络社会中找回属于上海这座城市过去的痕迹或是那些将要消失的记忆。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但是单一乏味的城市发展,令昔日的文化、时与物都在慢慢地消失,城市的特色及文化也被慢慢地吞噬。为了将这些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积聚在一起,INSHOP聚集地挑选来自世界各地设计师品牌及新锐设计师品牌,讲述新时尚生活理念、特色、创意、环保以及再生的力量。INSH
期刊
沪上法式绮梦  旧上海式的精致生活,跳跃而绮丽的建筑,暧昧但深刻的爱情,这样的城市气息与远在欧洲的浪漫法国不谋而合。两位法国女士与“东方巴黎”相遇,在此实现她们的设计梦想。然而,与传统的法式奢华高贵路线不同,她们的设计以旧物和废弃家具为主,通过混搭的方式让老物品焕发新生。这些从上海古老城镇收集而来的废旧品,也从某种意义上保存了上海部分的历史印记。  Armelle和Catherine的“采云工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