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许渊冲“三美”观点为指导,通过对李白的一首名诗及许渊冲对此诗的英译的分析,审视了许渊冲对此诗的意音形在其英译诗中的再现程度,并得出许先生的英译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关键词] “三美”观点;再现;意;音;形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u Yuan-chong’s ideas about The Three Beauties, the degree of reproduction can be evaluated in the meaning, the sound and the form by analyzing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ne of Libai’s famous poems,a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r. Xu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meaning, of the sound, and of the form in great degree.
[Key Words] The Three Beauties reproduction meaning sound form
一、前言
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热情奔放的情感,纵横驰骋的才思,他的诗歌雄奇豪放,飘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丽,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语言浑然天成,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一千多年以来,李白的诗歌被译为:日、法、德、意、俄、英等多种文字,仅英译就不乏名家名篇。早在李白诗英译初期就有著名学者对其著文立说,但以前学者们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层面对李白诗歌在英译中的再现进行分析研究,而忽略了从意音形等综合层面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以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望庐山瀑布》为例,审视许渊冲的英译对李白此诗意音形的再现程度。
二、许渊冲“三美”的观点
翻译诗歌需要一种独特的艺术修养,它像文学的再创作,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英译者要用英语把原诗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英语读者能够像原诗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精练、意境深邃,这就使得有些译者在英译诗歌时顾此失彼,无法使英语读者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得到同时满足。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观点,即:意美是第一位,音美是第二位,形美是第三位,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全,如果三者不可兼得,可以不求形似,但无论如何也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现对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及许渊冲对它的英译进行分析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奇美,他用巧妙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以挥洒的巨笔赋予了瀑布这一自然景观不朽的艺术魅力。许渊冲的英译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一)意美的再现
意美是意似的升华,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或多译。而意美要在意似的基础上,通过译者的创造性把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译诗中传达出来,从而使译诗更富有艺术意境。
原诗第一句中的“香炉”是指庐山上的香炉峰,因状如香炉又有烟雾缭绕而得名,许渊冲在对此英译时特意用了“Censer Peak”,以说明原诗中香炉代表的含义,并且此句中的“生”字把静止的香炉峰写得生动形象而富有灵性,用“exhales”来译,把香炉峰人格化了。“a wreath of cloud”形容“紫烟”,其中名词“wreath”(“花环”)有“缭绕”以及“色彩绚丽”的生动意向。第二句中的“挂”字化动为静,用动词“upended”(“被倒置”)来形容远望中的瀑布像“倒挂”的飞流,“sound loud”译出了诗歌的弦外之音和意境之美,使译语读者不但能仿佛看到壮观的瀑布,而且还能听到飞流下落时的巨大响声。第三句中的“飞”和“直下”描绘出瀑布飞流而下的气势,许先生用“dashes down”来译,显示出了“倒挂的飞流”飞下的走向,又传达出瀑布凌空而落的气势。第四句中“疑”有比喻之意,译者用“as if”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作“Silver River”以“silver”(“银色”)形容河流,使譯文更加易懂,且不失意境之美,一个动词“fell”把现实瀑布和想象中的银河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因为诗歌讲究的是意境,李白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一种恢宏状美的景象,创造出了一种奇美的意境,许渊冲别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使得他的翻译把这种意境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二)音美的再现
由于意美的主题性,所以音美和形美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次要并不是不重要。首先来说音美,也就是有节奏,押韵,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好听。一般来说,诗是绝对讲究音律的。许渊冲坚决主张诗歌翻译也要做到音韵和美。
诗歌的节奏是由平声字和仄声字的规律性交替来实现的,这首七言绝句所遵守的平仄规律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朗诵起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许渊冲采用了严格的抑扬格六音步,如: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将汉语音调和句法结构移植到英语语言中,使译诗大体上近似于原诗的基本形态和自然节奏,保留了原作的韵律风格。
在押韵方面,原诗在一二四句用了同韵字“烟”、“川”和“天”。押韵在结构上使诗歌各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音响上造成声音的和谐共鸣,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在修辞上加强语气和在效果上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满的感受。为了使译诗也押韵,许渊冲采用了押头韵或押尾韵的方法。如:第一行的“sunlit”、“censer”和第二行的“stream” 、“sound”,押[s]韵,第三行的“dashes”和“down”押[d]韵、“three”和“thousand”押[θ]韵、“feet”和“from”押[f]韵;押尾韵的如:第一行的“exhales”和“wreath”押[s]或[θ]韵,第四行的“Silver”和“River”押[və]韵。甚至为了押韵,许渊冲不惜在语序上做调整,如第二行采用介词短语前置的句式“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就使这一句末的“loud”和前句末的“cloud”押尾韵,不管押头韵还是押尾韵,虽然略有参差,却传译出了瀑布似激流奔涌的景象。许渊冲的译诗带给我们了听觉上美的感受,正所谓“音美以悦耳” 、“音美以悦心”和“音美以增意美”。
(三)形美的再现
形美较为简单,一是句子长短、二是对仗。中国古典诗歌对“对仗”和“句子长短”的要求很高,并且句子长短等不同的形式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和寓意,英汉诗歌都有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六字格和七字格,不同的句子长短代表了不同的情势变化。
本首诗是七字格的形式,短小精炼,看起来赏心悦目。“对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原诗中“香炉”对“瀑布”、“生”对“挂” 、“千尺”对“九天”。在译诗中,许先生同样用对仗的手法来翻译,分别是“Censer Peak”对“the Cataract”、“exhales”对“upended”、“three thousand feet”对“azure sky”,译诗再现了原诗对仗的特点,并且许渊冲在第三四句中用了同一个介词“from”,使“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和“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在形式上相互对应。在译诗的字句长短方面:四句译诗中除第二句是八个单词外,其余三句都是九个单词。虽然这首译诗的单词字数稍有不同,但译诗在整体上看起来是比较整齐划一的。
许渊冲的这首译诗,既在形式上保证了与原诗的对应,又充分表现出了原诗的意美和音美,体现了许渊冲译诗力求“三美”齐全的原则。
三、结语
李白的诗以其较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深邃优美的意音形在唐诗中占有很高的文学地位。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观点,通过对李白这首诗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发现许渊冲对李白这首诗的英译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参考文献:
[1] 刘祖慰.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杂志.1986(1).
[2] 李谧.许渊冲的诗譯“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3] 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英译[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4]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6] 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注:
本文是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立项项目:“李白诗作英译的意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韩慈红(1972—),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互译研究。
[关键词] “三美”观点;再现;意;音;形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u Yuan-chong’s ideas about The Three Beauties, the degree of reproduction can be evaluated in the meaning, the sound and the form by analyzing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ne of Libai’s famous poems,a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r. Xu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meaning, of the sound, and of the form in great degree.
[Key Words] The Three Beauties reproduction meaning sound form
一、前言
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热情奔放的情感,纵横驰骋的才思,他的诗歌雄奇豪放,飘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丽,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语言浑然天成,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一千多年以来,李白的诗歌被译为:日、法、德、意、俄、英等多种文字,仅英译就不乏名家名篇。早在李白诗英译初期就有著名学者对其著文立说,但以前学者们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层面对李白诗歌在英译中的再现进行分析研究,而忽略了从意音形等综合层面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以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望庐山瀑布》为例,审视许渊冲的英译对李白此诗意音形的再现程度。
二、许渊冲“三美”的观点
翻译诗歌需要一种独特的艺术修养,它像文学的再创作,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英译者要用英语把原诗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英语读者能够像原诗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精练、意境深邃,这就使得有些译者在英译诗歌时顾此失彼,无法使英语读者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得到同时满足。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观点,即:意美是第一位,音美是第二位,形美是第三位,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全,如果三者不可兼得,可以不求形似,但无论如何也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现对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及许渊冲对它的英译进行分析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奇美,他用巧妙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以挥洒的巨笔赋予了瀑布这一自然景观不朽的艺术魅力。许渊冲的英译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一)意美的再现
意美是意似的升华,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或多译。而意美要在意似的基础上,通过译者的创造性把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译诗中传达出来,从而使译诗更富有艺术意境。
原诗第一句中的“香炉”是指庐山上的香炉峰,因状如香炉又有烟雾缭绕而得名,许渊冲在对此英译时特意用了“Censer Peak”,以说明原诗中香炉代表的含义,并且此句中的“生”字把静止的香炉峰写得生动形象而富有灵性,用“exhales”来译,把香炉峰人格化了。“a wreath of cloud”形容“紫烟”,其中名词“wreath”(“花环”)有“缭绕”以及“色彩绚丽”的生动意向。第二句中的“挂”字化动为静,用动词“upended”(“被倒置”)来形容远望中的瀑布像“倒挂”的飞流,“sound loud”译出了诗歌的弦外之音和意境之美,使译语读者不但能仿佛看到壮观的瀑布,而且还能听到飞流下落时的巨大响声。第三句中的“飞”和“直下”描绘出瀑布飞流而下的气势,许先生用“dashes down”来译,显示出了“倒挂的飞流”飞下的走向,又传达出瀑布凌空而落的气势。第四句中“疑”有比喻之意,译者用“as if”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作“Silver River”以“silver”(“银色”)形容河流,使譯文更加易懂,且不失意境之美,一个动词“fell”把现实瀑布和想象中的银河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因为诗歌讲究的是意境,李白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一种恢宏状美的景象,创造出了一种奇美的意境,许渊冲别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使得他的翻译把这种意境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二)音美的再现
由于意美的主题性,所以音美和形美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次要并不是不重要。首先来说音美,也就是有节奏,押韵,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好听。一般来说,诗是绝对讲究音律的。许渊冲坚决主张诗歌翻译也要做到音韵和美。
诗歌的节奏是由平声字和仄声字的规律性交替来实现的,这首七言绝句所遵守的平仄规律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朗诵起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许渊冲采用了严格的抑扬格六音步,如: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将汉语音调和句法结构移植到英语语言中,使译诗大体上近似于原诗的基本形态和自然节奏,保留了原作的韵律风格。
在押韵方面,原诗在一二四句用了同韵字“烟”、“川”和“天”。押韵在结构上使诗歌各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音响上造成声音的和谐共鸣,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在修辞上加强语气和在效果上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满的感受。为了使译诗也押韵,许渊冲采用了押头韵或押尾韵的方法。如:第一行的“sunlit”、“censer”和第二行的“stream” 、“sound”,押[s]韵,第三行的“dashes”和“down”押[d]韵、“three”和“thousand”押[θ]韵、“feet”和“from”押[f]韵;押尾韵的如:第一行的“exhales”和“wreath”押[s]或[θ]韵,第四行的“Silver”和“River”押[və]韵。甚至为了押韵,许渊冲不惜在语序上做调整,如第二行采用介词短语前置的句式“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就使这一句末的“loud”和前句末的“cloud”押尾韵,不管押头韵还是押尾韵,虽然略有参差,却传译出了瀑布似激流奔涌的景象。许渊冲的译诗带给我们了听觉上美的感受,正所谓“音美以悦耳” 、“音美以悦心”和“音美以增意美”。
(三)形美的再现
形美较为简单,一是句子长短、二是对仗。中国古典诗歌对“对仗”和“句子长短”的要求很高,并且句子长短等不同的形式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和寓意,英汉诗歌都有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六字格和七字格,不同的句子长短代表了不同的情势变化。
本首诗是七字格的形式,短小精炼,看起来赏心悦目。“对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原诗中“香炉”对“瀑布”、“生”对“挂” 、“千尺”对“九天”。在译诗中,许先生同样用对仗的手法来翻译,分别是“Censer Peak”对“the Cataract”、“exhales”对“upended”、“three thousand feet”对“azure sky”,译诗再现了原诗对仗的特点,并且许渊冲在第三四句中用了同一个介词“from”,使“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和“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在形式上相互对应。在译诗的字句长短方面:四句译诗中除第二句是八个单词外,其余三句都是九个单词。虽然这首译诗的单词字数稍有不同,但译诗在整体上看起来是比较整齐划一的。
许渊冲的这首译诗,既在形式上保证了与原诗的对应,又充分表现出了原诗的意美和音美,体现了许渊冲译诗力求“三美”齐全的原则。
三、结语
李白的诗以其较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深邃优美的意音形在唐诗中占有很高的文学地位。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观点,通过对李白这首诗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发现许渊冲对李白这首诗的英译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参考文献:
[1] 刘祖慰.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杂志.1986(1).
[2] 李谧.许渊冲的诗譯“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3] 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英译[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4]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6] 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注:
本文是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立项项目:“李白诗作英译的意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韩慈红(1972—),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互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