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癌症者焦虑、抑郁性情绪的护理对策。方法:将60例住院癌症患者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心理指导及心理治疗等综合心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负性情绪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癌症患者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保持平衡适应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癌症;心理干预;负性情绪;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临床上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即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化疗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出现许多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还可以造成患者形象的改变,这些对于患者均是一种超强的不良刺激。如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既不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疾病的预后,使患者产生心理失衡,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针对30例癌症患者进行了综合性心理干预,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来自2010年1—10月间,在我院确诊的60例癌症患者,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7—76岁,平均59.11岁,患者中胃癌6例,占20%,肺癌11例,占36.67%,妇科癌症8例,占26.67%,其他5例,占16.67%,患者农民8例,工人9例,干部13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11例,高中9例,在专科以上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74岁,平均59.16岁,患者中胃癌12例,占40%,肺癌7例,占23.3%,妇科癌症5例,占16.67%,其他6例,占20%,患者中农民13例,工人9例,干部8例。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7例,大专以上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智力和记忆功能障碍,均可自己填写或回答量表问题。
1.2 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只进行常规性药物治疗和护理,以及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观察组除此之外,还按计划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疗法。①一般性心理治疗:护士在与病人交往的过程中,解答病人的提问,尽量满足其要求;②个性心理指导:每周一次,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指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指导其正确认识问题,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配合治疗,以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③集体心理治疗:每周三、四下午各一次,对患者集体进行健康教育和小组讨论。健康教育主要讲解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卫生等内容。小组讨论主要由患者自己交谈战胜疾病的经验,相互倾诉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让患者从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身上看到希望,激励患者积极配合;④音乐治疗:每周四、五下午各一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音乐治疗处方;⑤制作知识卡片,发到患者手中。
1.3 评价工具。①焦虑自评量表(SAS)由专家于1971年编制,含有20个条目,分为四级评分法,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②抑郁自评量表(SDS)由专家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确有状态的轻度程度及在治疗中的变化,含有20个条目,分为四级评分法,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极其严重程度和变化。与患者入院3d及4w后各评定一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其忧郁、焦虑的发生率。
1.4 统计处理。所有结果均输入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x二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
从上文数据干预前两组比较,SAS、SDS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及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请款比较(注: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
从上文数据看经过4w的干预,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降低,与本组干预前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3.1 癌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焦虑和抑郁都属于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机体适应环境过程的一种反应。由于癌症死亡率高,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居第二位。他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而且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不良情绪。恐惧是肿瘤病人普遍存在的最初心理反应,当确诊为恶性肿瘤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表现为恐惧、害怕、紧张、焦虑、失望等。而这种不良情绪会贯穿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据调查,在患癌症之后,患者的心理表现出明显的不健康性,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突出、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等。该病的确诊对患者是一个非常大的精神刺激,在接下来漫长的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必然会或多或少产生较大程度不同的负性情绪。而情绪忧、精神压抑以及严重的心理应激等,将抑制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这些不良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3.2 心理干预能改善爱真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患病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极差,焦虑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及情绪不稳定,可能对发病有影响,而患者的焦虑、抑郁也会影响到病情的转归和预后。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应加强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能扰乱患者精神的东西主要是患者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的缺陷是由于其在认知上的缺陷而引起的,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倒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的好转。
本护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方能达到最满意的护理效果。但是,该心理干预不失为一种改善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保持理想健康心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癌症;心理干预;负性情绪;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临床上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即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化疗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出现许多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还可以造成患者形象的改变,这些对于患者均是一种超强的不良刺激。如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既不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疾病的预后,使患者产生心理失衡,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针对30例癌症患者进行了综合性心理干预,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来自2010年1—10月间,在我院确诊的60例癌症患者,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7—76岁,平均59.11岁,患者中胃癌6例,占20%,肺癌11例,占36.67%,妇科癌症8例,占26.67%,其他5例,占16.67%,患者农民8例,工人9例,干部13例。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11例,高中9例,在专科以上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74岁,平均59.16岁,患者中胃癌12例,占40%,肺癌7例,占23.3%,妇科癌症5例,占16.67%,其他6例,占20%,患者中农民13例,工人9例,干部8例。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7例,大专以上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智力和记忆功能障碍,均可自己填写或回答量表问题。
1.2 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只进行常规性药物治疗和护理,以及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观察组除此之外,还按计划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疗法。①一般性心理治疗:护士在与病人交往的过程中,解答病人的提问,尽量满足其要求;②个性心理指导:每周一次,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指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指导其正确认识问题,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配合治疗,以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③集体心理治疗:每周三、四下午各一次,对患者集体进行健康教育和小组讨论。健康教育主要讲解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卫生等内容。小组讨论主要由患者自己交谈战胜疾病的经验,相互倾诉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让患者从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身上看到希望,激励患者积极配合;④音乐治疗:每周四、五下午各一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音乐治疗处方;⑤制作知识卡片,发到患者手中。
1.3 评价工具。①焦虑自评量表(SAS)由专家于1971年编制,含有20个条目,分为四级评分法,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②抑郁自评量表(SDS)由专家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确有状态的轻度程度及在治疗中的变化,含有20个条目,分为四级评分法,该量表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极其严重程度和变化。与患者入院3d及4w后各评定一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其忧郁、焦虑的发生率。
1.4 统计处理。所有结果均输入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x二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结果比较(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
从上文数据干预前两组比较,SAS、SDS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及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请款比较(注: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
从上文数据看经过4w的干预,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率降低,与本组干预前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3.1 癌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焦虑和抑郁都属于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机体适应环境过程的一种反应。由于癌症死亡率高,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居第二位。他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而且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不良情绪。恐惧是肿瘤病人普遍存在的最初心理反应,当确诊为恶性肿瘤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表现为恐惧、害怕、紧张、焦虑、失望等。而这种不良情绪会贯穿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据调查,在患癌症之后,患者的心理表现出明显的不健康性,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突出、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等。该病的确诊对患者是一个非常大的精神刺激,在接下来漫长的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必然会或多或少产生较大程度不同的负性情绪。而情绪忧、精神压抑以及严重的心理应激等,将抑制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这些不良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3.2 心理干预能改善爱真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患病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极差,焦虑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及情绪不稳定,可能对发病有影响,而患者的焦虑、抑郁也会影响到病情的转归和预后。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应加强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能扰乱患者精神的东西主要是患者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的缺陷是由于其在认知上的缺陷而引起的,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倒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的好转。
本护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方能达到最满意的护理效果。但是,该心理干预不失为一种改善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保持理想健康心态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