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持村莊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发展村庄经济的重要方式,为了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营造美丽的乡村绿化景观,避免对乡村原有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对绿化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建设。本文将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存在的问题、树种选择、配置模式等角度对解决措施进行具体分析,希望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绿化模式;探讨
乡村绿化、美化方面的工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的打造魅力乡村和生态乡村,需要对绿化模式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切实落实绿化树种配置选择等方面工作,对绿化模式应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其进行处理。下面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绿化模式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1、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中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方面的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只能远看不能近观,只能粗看不能细品,只能看外面不能看里面,只能看前面不能看后面。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盲目攀贵求大等问题,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绿化模式进行应用,对城市绿化模式进行照搬套用,脱离了乡村实际;此外部分乡村进行大亭子、大公园、大牌坊等“形象工程”的建设,与原有村庄整治目标相悖;还有部分乡村进行建设时,对原有独特的乡村风貌造成破坏,影响了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需要对上述负面案例引以为戒,避免美丽乡村的建设绿化工作陷入误区。
其次,资金投入及政策方面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及绿化工作需要消耗较多的资金,政府投资不能对其需求进行满足,乡村建设和绿化工作中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并且在筹措资金方面的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
最后,绿化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若栽种和管理工作存在脱节的情况,未能对绿化管护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视,绿化建设工作便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村庄未能对管护机制进行健全,仅对前期栽种方面的工作较为重视,忽视后期管理工作,导致病虫害等问题严重,并且存在人为破坏的情况,甚至村民饲养的家畜也会对绿化植物进行破坏,最终对绿化植物存活率产生影响,绿化建设工作效果差强人意。
2、绿化模式及解决措施分析
2.1对绿化树种进行科学选择,提高配置方式的合理性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时,需要对当地土壤、气候等方面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对树种进行科学选择,将品质较好的乡土树种当作首选,然后以对当地环境适应良好的树种进行补充,为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使村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自然和谐。此外人们需要对绿化植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对当地乡村的魅力和特色进行展示,最终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朝着环保低碳、经济、绿色等方向发展,为绿化建设工作综合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几方面工作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对树种进行科学选择。乡土树种依旧为绿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人们需要对乡土树种方面的优势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对其生命力较强、经济性较高等方面优势进行利用,进而实现降低绿化建设养护成本的目的和低碳目标,并且避免出现绿化建设工作“千篇一律”的情况;此外需要对育种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对传统杂交育种、引种驯化一类的育种方法进行合理应用,并且通过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一类的育种方法对其进行辅助,完成某些新品定向培育工作,通过两类育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最终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提供更多保障。
第二,对配置模式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其一,村庄主要道路的绿化建设工作。人们将乔木树种当作乡村主干道绿化工作的首选和主体,对女贞、银杏、法桐等树姿优美、抗性较强、生长速度极快的树种进行合理应用,通过列植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同时辅之以地被植物。此外也可通过搭配乔木、灌木的方式进行绿化,以红叶石楠一类的灌木对乔木进行配合,进而产生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使乡村道路整体风格保持整齐干净,为村民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其二,对村庄街道、次要道路进行绿化时,可将小乔木当作主体,同时对枫香、榆树、栾树一类的树种和月季、紫薇一类的灌木进行搭配,将三叶草等当作地被;在街道的连接位置可种植花镜,形成更加舒适、恬静的氛围。其三,空地、农户庭院等方面的绿化建设。屋前屋后可通过种菜、种树的方式进行绿化,并且对乡土材料进行更多的利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及整治工作不会使农村乡土气息、乡村风貌的不复存在。柿子、葡萄一类果树在单独居住类型的农户庭院中应用较多,同时通过花灌木进行搭配,在农户房屋附近种植花椒、山核桃一类的经济树种,一方面能够为农民增收提供一定支持,另一方面能够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就空地方面而言,可对竹子、枇杷一类的常绿植物进行搭配种植。
2.2解决措施分析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村庄可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处理:
首先,结合村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使绿化建设工作能够对村庄特色进行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以前,选择主题,包括主题定位、主题形象等。主题是旗帜、标杆、灵魂。例如,某村庄具有栽培酥梨的百年传统,绿化建设工作中,人们对当地梨园特色景观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建设具有当地村庄特色的生态观光园,一方面绿化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对乡村进行美化。为了避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出现“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情况,规划人员需要对乡村当地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避免对乡村基本面貌产生过多负面影响,使乡愁无处可寄;同时需要避免出现人为粗暴野蛮破坏的行为,减少对城市绿化模式的生搬硬套,保留更多乡村原有的特色和美感,避免对原有古村风貌造成破坏。最后,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同时,需要对原有排水沟渠线型、道路等进行保留,避免出现大规模平整场地的情况,最大限度的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开展绿化建设及整治工作,切实落实乡村附近山水、田园、树林等方面的保护工作,减少砍树、削坡、填塘等行为,避免对乡村风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等产生影响。
其次,针对资金方面不足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提高扶持力度,对美丽乡村建设、绿化、乡村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增设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财政资金效用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乡村建设及绿化方面的工作予以更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为绿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物质保障。
最后,加强与农林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获得更多技术指导,对良种良法进行普及和推广;此外组建专门的绿化管护团队,负责完成病虫害处理、施肥、定期浇水等方面工作,提高植物的成活率,最终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美丽乡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实际提供更多保障,必须对绿化及美化工作提高重视,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绿化工作中的存在问题、绿化模式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廉丽华.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问题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2016(21):128-129.
[2]高娟,谭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7):171-172.
[3]范文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22):113-114.
[4]庄晨辉,吴朝明.福建省乡村绿化模式与长效管护机制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3(2):20-24,30.
[5]刘卫荣,陈英,周家全等.畲乡景宁“生态环线”绿化模式与树种选择配置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6,30(3):68-70.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绿化模式;探讨
乡村绿化、美化方面的工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的打造魅力乡村和生态乡村,需要对绿化模式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切实落实绿化树种配置选择等方面工作,对绿化模式应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其进行处理。下面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绿化模式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1、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中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方面的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只能远看不能近观,只能粗看不能细品,只能看外面不能看里面,只能看前面不能看后面。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盲目攀贵求大等问题,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绿化模式进行应用,对城市绿化模式进行照搬套用,脱离了乡村实际;此外部分乡村进行大亭子、大公园、大牌坊等“形象工程”的建设,与原有村庄整治目标相悖;还有部分乡村进行建设时,对原有独特的乡村风貌造成破坏,影响了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需要对上述负面案例引以为戒,避免美丽乡村的建设绿化工作陷入误区。
其次,资金投入及政策方面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及绿化工作需要消耗较多的资金,政府投资不能对其需求进行满足,乡村建设和绿化工作中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并且在筹措资金方面的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
最后,绿化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若栽种和管理工作存在脱节的情况,未能对绿化管护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视,绿化建设工作便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村庄未能对管护机制进行健全,仅对前期栽种方面的工作较为重视,忽视后期管理工作,导致病虫害等问题严重,并且存在人为破坏的情况,甚至村民饲养的家畜也会对绿化植物进行破坏,最终对绿化植物存活率产生影响,绿化建设工作效果差强人意。
2、绿化模式及解决措施分析
2.1对绿化树种进行科学选择,提高配置方式的合理性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时,需要对当地土壤、气候等方面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对树种进行科学选择,将品质较好的乡土树种当作首选,然后以对当地环境适应良好的树种进行补充,为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使村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自然和谐。此外人们需要对绿化植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对当地乡村的魅力和特色进行展示,最终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朝着环保低碳、经济、绿色等方向发展,为绿化建设工作综合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对几方面工作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对树种进行科学选择。乡土树种依旧为绿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人们需要对乡土树种方面的优势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对其生命力较强、经济性较高等方面优势进行利用,进而实现降低绿化建设养护成本的目的和低碳目标,并且避免出现绿化建设工作“千篇一律”的情况;此外需要对育种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对传统杂交育种、引种驯化一类的育种方法进行合理应用,并且通过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一类的育种方法对其进行辅助,完成某些新品定向培育工作,通过两类育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最终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提供更多保障。
第二,对配置模式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其一,村庄主要道路的绿化建设工作。人们将乔木树种当作乡村主干道绿化工作的首选和主体,对女贞、银杏、法桐等树姿优美、抗性较强、生长速度极快的树种进行合理应用,通过列植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同时辅之以地被植物。此外也可通过搭配乔木、灌木的方式进行绿化,以红叶石楠一类的灌木对乔木进行配合,进而产生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使乡村道路整体风格保持整齐干净,为村民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其二,对村庄街道、次要道路进行绿化时,可将小乔木当作主体,同时对枫香、榆树、栾树一类的树种和月季、紫薇一类的灌木进行搭配,将三叶草等当作地被;在街道的连接位置可种植花镜,形成更加舒适、恬静的氛围。其三,空地、农户庭院等方面的绿化建设。屋前屋后可通过种菜、种树的方式进行绿化,并且对乡土材料进行更多的利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及整治工作不会使农村乡土气息、乡村风貌的不复存在。柿子、葡萄一类果树在单独居住类型的农户庭院中应用较多,同时通过花灌木进行搭配,在农户房屋附近种植花椒、山核桃一类的经济树种,一方面能够为农民增收提供一定支持,另一方面能够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就空地方面而言,可对竹子、枇杷一类的常绿植物进行搭配种植。
2.2解决措施分析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村庄可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处理:
首先,结合村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使绿化建设工作能够对村庄特色进行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以前,选择主题,包括主题定位、主题形象等。主题是旗帜、标杆、灵魂。例如,某村庄具有栽培酥梨的百年传统,绿化建设工作中,人们对当地梨园特色景观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建设具有当地村庄特色的生态观光园,一方面绿化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对乡村进行美化。为了避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出现“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情况,规划人员需要对乡村当地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避免对乡村基本面貌产生过多负面影响,使乡愁无处可寄;同时需要避免出现人为粗暴野蛮破坏的行为,减少对城市绿化模式的生搬硬套,保留更多乡村原有的特色和美感,避免对原有古村风貌造成破坏。最后,在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同时,需要对原有排水沟渠线型、道路等进行保留,避免出现大规模平整场地的情况,最大限度的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开展绿化建设及整治工作,切实落实乡村附近山水、田园、树林等方面的保护工作,减少砍树、削坡、填塘等行为,避免对乡村风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等产生影响。
其次,针对资金方面不足的问题,当地政府需要提高扶持力度,对美丽乡村建设、绿化、乡村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增设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财政资金效用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乡村建设及绿化方面的工作予以更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为绿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物质保障。
最后,加强与农林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获得更多技术指导,对良种良法进行普及和推广;此外组建专门的绿化管护团队,负责完成病虫害处理、施肥、定期浇水等方面工作,提高植物的成活率,最终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绿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美丽乡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实际提供更多保障,必须对绿化及美化工作提高重视,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绿化工作中的存在问题、绿化模式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廉丽华.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问题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2016(21):128-129.
[2]高娟,谭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4(7):171-172.
[3]范文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22):113-114.
[4]庄晨辉,吴朝明.福建省乡村绿化模式与长效管护机制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3(2):20-24,30.
[5]刘卫荣,陈英,周家全等.畲乡景宁“生态环线”绿化模式与树种选择配置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6,30(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