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土地中的精华——耕地资源也在农业部门和经济建设之间面临着如何分配的矛盾。如何确保耕地资源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间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耕地数量的变动态势进行分析,并运用区域容许耕地转换量化模型(MAC)来确定江苏省可以允许转换的耕地的最优数量,借此来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的底线及调控指标,为城市化进程中区域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依据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 城市化;优化配置;耕地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54-05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农地非农化作为土地在两种用途—农业利用和非农业利用—之间竞争配置的结果[1],无疑一方面支撑了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所需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市场调控农地非农化的机制失灵,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引起了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退化。由于中国正处于快速农地非农化时期,1978-2003年,共有470.15万h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年均29.38万hm2,而且耕地减少的趋势还在加快,短期内可能无法逆转[2]。莱斯特·布朗1994年根据耕地减少、生产率下降、膳食结构改善、环境资源破坏等情况,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从此人们也开始全面地、系统地考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3],思考如何协调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实现土地资源部门间配置和耕地保护[4]。本文以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为对象,首先分析了1984-2003年江苏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包括空间上时间上,并对它进行耕地资源在农业和经济建设两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分析,试图为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个科学性的思路和依据,从而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1 江苏省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1.1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分析
江苏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几个省份之一。随着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加快,江苏省的耕地资源数量也是急剧减少, 截至2003年底,江苏省的耕地资源总面积为482.467×104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65 hm2,低于我国人均耕地0.080 hm2的平均水平,并且离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也相差不多,耕地资源数量的持续减少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采用江苏省1985-2004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来分析江苏省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具体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省的耕地资源总数量就一直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但比耕地总量的变化趋势稍微平缓一点。这也与江苏省的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具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有定的关系。1984-2003年耕地总面积减少44.769×104 hm2,年平均递减率为0.463%,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021 hm2。
1.2 1997-2003年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地域差异分析
由于江苏省境内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表现出对耕地的不同程度的需求,导致耕地数量变化极具地域性,为清楚地了解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特性,本文采用耕地动态度即耕地变化率对江苏省13地市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区分。
从图2中可以看出,江苏省耕地数量减少最严重的地区在苏南地区,分别为南京、无锡和苏州,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属于前列。从1997到2003年期间,经济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使其耕地存量急剧减少。耕地数量快速减少的地区主要是镇江、常州、泰州和南通,这四市属于苏南和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耕地缓慢减少的地区是宿迁、淮安、连云港和泰州,大部分属于苏北地区,经济相对于苏中、苏南地区比较落后。耕地没有减少的地区是盐城,2003年的耕地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3 627.81 hm2,这可能是因为盐城位于海滨,有着我国比较大的湿地保护区,而且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从而耕地需求量并不是很大。
从上面的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可以看出,耕地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占用一定的耕地,但如何保证以最少的耕地损失取得最大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成为需解决的问题。
1.3 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耕地的数量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像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及政策等。但江苏省处于长江下游,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应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经济活动、农业科技以及政策等。
1.3.1 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于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众多,因素的选择要全面,但指标过多会增加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过少又不能全面地反映问题。而且在实际中,变量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此,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就是把多个指标组合成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使指标简化,而且信息量基本不丧失,并且各个变量之间可相互独立,且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就是他们的权重。
分析中用到的数据都来自于各年的《江苏统计年鉴》,或者是基于它们应用相关公式计算的结果。
在分析中用到的耕地数据涉及到1984年,由于我国1996年进行了耕地普查,从而使得1996年前后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为使统计口径一致,便于分析。本文采用数据移动平均法(向上修正)来消除这种弊端。
1.3.2 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应用MAC模型时,首先需要根据(4),(5),(6),(7)式,分别进行人口、土地人口承载量、耕地未来保有面积和生态退耕面积变化的预测,再将各值代入(3)式,最后求出城市区域耕地容许转换的最大值。
2.2 江苏省人口增长预测
对江苏省1984年以来的人口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变化趋势图(图4)。并对1984-2003年的人口数据进行趋势拟合,得到如下的方程,y=68.546x+6164
根据以上的方程可以预测江苏省未来年份的总人口数,其各年份预测结果如下:2010年为7 946.196万人,2020年为8 631.656万人,2030年为9 317.116万人。
2.3 江苏省耕地人口承载量预测
耕地的人口承载量的计算一般是由耕地的生产能力与人均消费水平之比得到的。对江苏省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计算,可得到江苏省的耕地人口承载量为104.52人/ hm2,则到2030年江苏省人类生存最低耕地面积保有量为891.419千hm2。人口承载量预测中各要素值如表5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江苏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耕地占用更加剧了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比较利益仍驱动着耕地资源向高效益的用途转移。江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到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从经济发展、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出发,科学确定未来容许耕地转换的数量,具有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
运用区域容许耕地转换量化模型(MAC),并用之测定江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容许耕地转换的最大量(341.2805万hm2),为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目标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若运用MAC模型进行国家级尺度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分析时,由于区内城市化发展的显著差异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将影响到人口、耕地承载力等主要模型参数的精确预测,但对于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决策,仍具有参考价值。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调控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 2001(12):50~54.[Zhang Hongbin. Analysis of Mechanism of Land Conversion[J]. Economic Research, 2001(12):50~54.]
[2]陈江龙,曲福田,王启仿.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12(04):318~321. [Chen Jianglong, Qu Futian, Wang Qifang. Forecast of Land Structure Transition in Developed Area:A Case Study in Jiangyin City, Jiangsu Province[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3,12(04):318~321.]
[3]曲福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江苏省耕地保护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9(03):44~49.[Qu Futia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9,9(03):44~49.]
[4]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 1997,11(02):1~4.[Wang Wanmao.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Allocation of Land in Sector[J]. China Land Science, 1997,11(02):1~4.]
[5]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68~69.[Lei Qinli. Analysis of Multistatistical in Economic Management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2.68~6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城市化;优化配置;耕地
中图分类号 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54-05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农地非农化作为土地在两种用途—农业利用和非农业利用—之间竞争配置的结果[1],无疑一方面支撑了经济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所需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市场调控农地非农化的机制失灵,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引起了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退化。由于中国正处于快速农地非农化时期,1978-2003年,共有470.15万h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年均29.38万hm2,而且耕地减少的趋势还在加快,短期内可能无法逆转[2]。莱斯特·布朗1994年根据耕地减少、生产率下降、膳食结构改善、环境资源破坏等情况,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从此人们也开始全面地、系统地考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3],思考如何协调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实现土地资源部门间配置和耕地保护[4]。本文以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为对象,首先分析了1984-2003年江苏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包括空间上时间上,并对它进行耕地资源在农业和经济建设两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分析,试图为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个科学性的思路和依据,从而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1 江苏省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1.1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分析
江苏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几个省份之一。随着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加快,江苏省的耕地资源数量也是急剧减少, 截至2003年底,江苏省的耕地资源总面积为482.467×104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65 hm2,低于我国人均耕地0.080 hm2的平均水平,并且离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也相差不多,耕地资源数量的持续减少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采用江苏省1985-2004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来分析江苏省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具体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省的耕地资源总数量就一直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但比耕地总量的变化趋势稍微平缓一点。这也与江苏省的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具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有定的关系。1984-2003年耕地总面积减少44.769×104 hm2,年平均递减率为0.463%,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021 hm2。
1.2 1997-2003年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地域差异分析
由于江苏省境内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表现出对耕地的不同程度的需求,导致耕地数量变化极具地域性,为清楚地了解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特性,本文采用耕地动态度即耕地变化率对江苏省13地市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区分。
从图2中可以看出,江苏省耕地数量减少最严重的地区在苏南地区,分别为南京、无锡和苏州,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属于前列。从1997到2003年期间,经济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使其耕地存量急剧减少。耕地数量快速减少的地区主要是镇江、常州、泰州和南通,这四市属于苏南和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耕地缓慢减少的地区是宿迁、淮安、连云港和泰州,大部分属于苏北地区,经济相对于苏中、苏南地区比较落后。耕地没有减少的地区是盐城,2003年的耕地面积比1997年增加了3 627.81 hm2,这可能是因为盐城位于海滨,有着我国比较大的湿地保护区,而且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从而耕地需求量并不是很大。
从上面的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可以看出,耕地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占用一定的耕地,但如何保证以最少的耕地损失取得最大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成为需解决的问题。
1.3 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耕地的数量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像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及政策等。但江苏省处于长江下游,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应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经济活动、农业科技以及政策等。
1.3.1 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于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众多,因素的选择要全面,但指标过多会增加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过少又不能全面地反映问题。而且在实际中,变量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此,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就是把多个指标组合成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使指标简化,而且信息量基本不丧失,并且各个变量之间可相互独立,且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就是他们的权重。
分析中用到的数据都来自于各年的《江苏统计年鉴》,或者是基于它们应用相关公式计算的结果。
在分析中用到的耕地数据涉及到1984年,由于我国1996年进行了耕地普查,从而使得1996年前后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为使统计口径一致,便于分析。本文采用数据移动平均法(向上修正)来消除这种弊端。
1.3.2 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应用MAC模型时,首先需要根据(4),(5),(6),(7)式,分别进行人口、土地人口承载量、耕地未来保有面积和生态退耕面积变化的预测,再将各值代入(3)式,最后求出城市区域耕地容许转换的最大值。
2.2 江苏省人口增长预测
对江苏省1984年以来的人口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变化趋势图(图4)。并对1984-2003年的人口数据进行趋势拟合,得到如下的方程,y=68.546x+6164
根据以上的方程可以预测江苏省未来年份的总人口数,其各年份预测结果如下:2010年为7 946.196万人,2020年为8 631.656万人,2030年为9 317.116万人。
2.3 江苏省耕地人口承载量预测
耕地的人口承载量的计算一般是由耕地的生产能力与人均消费水平之比得到的。对江苏省各个地区分别进行计算,可得到江苏省的耕地人口承载量为104.52人/ hm2,则到2030年江苏省人类生存最低耕地面积保有量为891.419千hm2。人口承载量预测中各要素值如表5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江苏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耕地占用更加剧了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比较利益仍驱动着耕地资源向高效益的用途转移。江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到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从经济发展、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出发,科学确定未来容许耕地转换的数量,具有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
运用区域容许耕地转换量化模型(MAC),并用之测定江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容许耕地转换的最大量(341.2805万hm2),为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目标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若运用MAC模型进行国家级尺度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分析时,由于区内城市化发展的显著差异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将影响到人口、耕地承载力等主要模型参数的精确预测,但对于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决策,仍具有参考价值。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调控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 2001(12):50~54.[Zhang Hongbin. Analysis of Mechanism of Land Conversion[J]. Economic Research, 2001(12):50~54.]
[2]陈江龙,曲福田,王启仿.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12(04):318~321. [Chen Jianglong, Qu Futian, Wang Qifang. Forecast of Land Structure Transition in Developed Area:A Case Study in Jiangyin City, Jiangsu Province[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3,12(04):318~321.]
[3]曲福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江苏省耕地保护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9,9(03):44~49.[Qu Futia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9,9(03):44~49.]
[4]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 1997,11(02):1~4.[Wang Wanmao.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Allocation of Land in Sector[J]. China Land Science, 1997,11(02):1~4.]
[5]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68~69.[Lei Qinli. Analysis of Multistatistical in Economic Management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2.68~6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