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能,所谓的“学困生”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发展比较慢而已,只要我们教师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唤醒他们心中的自信,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莎士比亚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乃是失败的原因。”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环境、教育、个体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理解能力较差、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缺乏自信的“学困生”。那如何唤醒学困生心中的自信呢?
1 让成功恢复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强烈自信心的形成来自于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的积累。为此“学困生”特别需要成功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中等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2001年居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后,女孩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成功的体验是恢复“学困生”心中自信的最有效办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困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那该怎样进行呢?我经常采取这三种做法:一是降低“学困生”成功的评价标准,不要提出过高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时也及时给予鼓励;二是尽可能地发掘“学困生”的长处,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三是为他们设置一些合适的目标。设置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心理承受力,假如给他们设置的目标偏高,以自身当前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那么这种目标的激励对他们来说可能性极小,更有甚者会让他认为自己无用,破罐子破摔,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应从较低要求开始,经常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务或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做,让“学困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达到成功的“巅峰”,从而顺利完成预期设定的整体目标。故事中“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就是采用了“目标分解法”的策略,把长期的目标分解成近期的目标、把困难的目标分解成简单的目标。目标虽简单,但它是孩子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这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斗志,而且在实现了这个目标时,孩子在得到他人认可和赏识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更多的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认识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潜力,从而恢复了自信心,逐步走向大的成功。。
2 让赏识激发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激发其心中的自信。
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个学生的信心,甚至破灭他对生存的希望;但一句话也可以鼓励一个学生从暂时的失败中走出来,从此改变他的人生。为此,在“学困生”取得了那怕是小小的成功,我们也不要吝啬说一句鼓励赞赏的话,及时给予他们热情的赞扬和鼓励。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去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更多地创设施展才能和获得表扬的机会,经常对“学困生”使用鼓励性语言,如 “只要你坚定信心,你会成功的。”“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你非常能干”、“你做得很好”、“相信你下次会成功的”等。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学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教师都可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因此我们教师应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多相信、多鼓励、多赏识“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信中成长。
莎士比亚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乃是失败的原因。”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环境、教育、个体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理解能力较差、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缺乏自信的“学困生”。那如何唤醒学困生心中的自信呢?
1 让成功恢复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强烈自信心的形成来自于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的积累。为此“学困生”特别需要成功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到中等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教育下,这个女孩2001年居然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后,女孩在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成功的体验是恢复“学困生”心中自信的最有效办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困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那该怎样进行呢?我经常采取这三种做法:一是降低“学困生”成功的评价标准,不要提出过高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时也及时给予鼓励;二是尽可能地发掘“学困生”的长处,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三是为他们设置一些合适的目标。设置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心理承受力,假如给他们设置的目标偏高,以自身当前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那么这种目标的激励对他们来说可能性极小,更有甚者会让他认为自己无用,破罐子破摔,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应从较低要求开始,经常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务或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做,让“学困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达到成功的“巅峰”,从而顺利完成预期设定的整体目标。故事中“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就是采用了“目标分解法”的策略,把长期的目标分解成近期的目标、把困难的目标分解成简单的目标。目标虽简单,但它是孩子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这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斗志,而且在实现了这个目标时,孩子在得到他人认可和赏识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更多的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认识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潜力,从而恢复了自信心,逐步走向大的成功。。
2 让赏识激发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激发其心中的自信。
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个学生的信心,甚至破灭他对生存的希望;但一句话也可以鼓励一个学生从暂时的失败中走出来,从此改变他的人生。为此,在“学困生”取得了那怕是小小的成功,我们也不要吝啬说一句鼓励赞赏的话,及时给予他们热情的赞扬和鼓励。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去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更多地创设施展才能和获得表扬的机会,经常对“学困生”使用鼓励性语言,如 “只要你坚定信心,你会成功的。”“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你非常能干”、“你做得很好”、“相信你下次会成功的”等。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学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教师都可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因此我们教师应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多相信、多鼓励、多赏识“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信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