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两份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到课堂教学,笔者分析了原因,有了一些思考,想到了一些在教学设计上和课堂教学上的转变。
【关键词】问题的出现;归因分析;教学上的转变
1 问题的出现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由两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两份《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方案。
设计一:从现象—性质—应用的教学思路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硫酸铜的溶解,从现象中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性质,再从这个性质联系到它的应用。
设计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到发现问题,再到探究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拿出从厨房中找来的玻璃杯,筷子,调羹,食盐、食糖,冷、热开水等,让学生泡盐水和糖水,在泡制过程中或泡制后,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进行探究设计的方案。
然后根据各自的方案进行了上课,课后,从学生处反馈的信息来看,虽然设计一的方案也能让他们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但普遍感觉很累,设计二的方案让他们感觉学得很轻松。
2 归因分析
笔者对两个方案进行了分析,设计二的方案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这种设计有它的优越性: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问题可以串联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用一个问题一以贯之,伴随着学生知识获得的全过程,科学知识挂靠在这一问题上,再用其他小问题来促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想完成某项任务,但由于缺少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于是学习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最终解决问题”为线索顺利展开。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第二、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以问题为中心,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心理化的改造,使教材内容在符合学科逻辑的同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设计二中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是学生所关心的,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去探索自己所想的、所关心的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所关心的,因此内部动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问题成了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问题也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生长点。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人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的顺利与否将影响人生的幸福感,问题解决能力是人之为人的必备能力。能力是不能通过说教、灌输得到的,必须在实践中,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获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精确表征问题,提出解释,寻求解决的着力点(科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等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 3 教学上的转变
在我们看了实际效果和了解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我们如何在教学上有所转变,笔者想到了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设计的观念。“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转变知识观,知识不是传递的,不是从老师那里传递到学生那里的,知识需要建构,知识是要通过学生与外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其次我们要转变教学观,教学不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是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再次我们要转变学生观,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是对知识的积极加工者,每个学生都会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
第二、转变设计的思路。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由无数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探索等方法得来的,因此,传授科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顺着这个积累的思路,通过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去获得、提高和发展。所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个较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多从这方面加以考虑。
第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我们要解决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在设计《汽化与液化》这一节时,多举一些像“当你打开电饭锅盖时,看到的‘白气’,那是水蒸气吗?”“夏天打开冰箱门也能看到‘白气’,它们一样吗?”等的例子。其次多用一些生活中的器材,例如:我们在做溶液实验时,不一定要用烧杯和玻璃棒,我们也可以用茶杯做容器,用筷子进行搅拌和引流。用到酸时多用点醋,用到碱时,多用点肥皂水。再次多用一些科学知识去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前段时间广告宣传,“要多喝弱碱性水”,广告里宣传说:“我们血液的PH值是在7.35~7.45之间,‘多喝弱碱性水’可以改变我们因吃了较多的鸡、鸭、鱼、肉而造成的酸性体质,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所以有许多同学都喝上了“弱碱性水”。笔者发现后,在设计《探索碱的性质》这节课时把这个问题设计了进去,并在课堂上结合人体的结构,酸、碱的性质进行了集体大讨论,讨论后学生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每天喝进去的水首先进入的是胃,而不是血管,而胃液的PH值是在2~3之间,任何弱碱性的水到胃里都变酸性了,“弱碱性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是商家的操作,能过这个问题的讨论,立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课堂教学里问题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点体会和一点思考,希望在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钟祖荣 刘维良主编《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朱清时主编《科学》(七—九)年级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
[3] 方红峰等主编.新课标科学实验活动学习指导.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问题的出现;归因分析;教学上的转变
1 问题的出现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由两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两份《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方案。
设计一:从现象—性质—应用的教学思路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硫酸铜的溶解,从现象中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性质,再从这个性质联系到它的应用。
设计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到发现问题,再到探究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拿出从厨房中找来的玻璃杯,筷子,调羹,食盐、食糖,冷、热开水等,让学生泡盐水和糖水,在泡制过程中或泡制后,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进行探究设计的方案。
然后根据各自的方案进行了上课,课后,从学生处反馈的信息来看,虽然设计一的方案也能让他们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但普遍感觉很累,设计二的方案让他们感觉学得很轻松。
2 归因分析
笔者对两个方案进行了分析,设计二的方案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这种设计有它的优越性: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问题可以串联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用一个问题一以贯之,伴随着学生知识获得的全过程,科学知识挂靠在这一问题上,再用其他小问题来促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想完成某项任务,但由于缺少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于是学习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最终解决问题”为线索顺利展开。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第二、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以问题为中心,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心理化的改造,使教材内容在符合学科逻辑的同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设计二中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是学生所关心的,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去探索自己所想的、所关心的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所关心的,因此内部动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问题成了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问题也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生长点。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人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的顺利与否将影响人生的幸福感,问题解决能力是人之为人的必备能力。能力是不能通过说教、灌输得到的,必须在实践中,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获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精确表征问题,提出解释,寻求解决的着力点(科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等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 3 教学上的转变
在我们看了实际效果和了解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我们如何在教学上有所转变,笔者想到了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设计的观念。“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转变知识观,知识不是传递的,不是从老师那里传递到学生那里的,知识需要建构,知识是要通过学生与外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其次我们要转变教学观,教学不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是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再次我们要转变学生观,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是对知识的积极加工者,每个学生都会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
第二、转变设计的思路。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由无数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探索等方法得来的,因此,传授科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顺着这个积累的思路,通过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去获得、提高和发展。所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个较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多从这方面加以考虑。
第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我们要解决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在设计《汽化与液化》这一节时,多举一些像“当你打开电饭锅盖时,看到的‘白气’,那是水蒸气吗?”“夏天打开冰箱门也能看到‘白气’,它们一样吗?”等的例子。其次多用一些生活中的器材,例如:我们在做溶液实验时,不一定要用烧杯和玻璃棒,我们也可以用茶杯做容器,用筷子进行搅拌和引流。用到酸时多用点醋,用到碱时,多用点肥皂水。再次多用一些科学知识去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前段时间广告宣传,“要多喝弱碱性水”,广告里宣传说:“我们血液的PH值是在7.35~7.45之间,‘多喝弱碱性水’可以改变我们因吃了较多的鸡、鸭、鱼、肉而造成的酸性体质,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所以有许多同学都喝上了“弱碱性水”。笔者发现后,在设计《探索碱的性质》这节课时把这个问题设计了进去,并在课堂上结合人体的结构,酸、碱的性质进行了集体大讨论,讨论后学生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每天喝进去的水首先进入的是胃,而不是血管,而胃液的PH值是在2~3之间,任何弱碱性的水到胃里都变酸性了,“弱碱性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是商家的操作,能过这个问题的讨论,立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课堂教学里问题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点体会和一点思考,希望在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钟祖荣 刘维良主编《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朱清时主编《科学》(七—九)年级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
[3] 方红峰等主编.新课标科学实验活动学习指导.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