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具体阐述了怎样从以上三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适应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知识衔接
在新课程观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进步。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几年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本人深刻体会到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1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为防止出现放任自流的倾向,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初二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物理课不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要实现主体和主导的最佳配合,教师应善于挖掘和调动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1 愉快的学习。
初中学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讲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通过让学生左手用力压书,右手抽动夹在书中的直尺,体会到“压力越大,物体间滑动摩擦力越大”;在讲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时,可以让每位同学用手轻压自己的喉头,体会到声带的振动……这样既强化了知识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相信同学们对那些动手参与得出的知识点印象会比较深刻。
1.2 择优性学习。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有下列几种:
1.2.1 受力分析法。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密切相关,是属于派生性的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物体得浮沉条件。
1.2.2 演示实验法。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以下一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浮沉条件。
①木块、钩码放入水中;②钩码放入水银中;③牙膏壳鼓着,压平后分别放入水中。
1.2.3 实验法。
以上三个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提供得物理情景,从而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二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加以选择。
2 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联系这两方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课堂提问,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在课堂提问中应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2.1 点与面的关系。
教师面对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机器人,而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由于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学习喜好、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课堂提问应有较大辐射面,既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学困生,达到共同提高。
2.2 难与易的关系。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提问最好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高度,切忌过深过难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唱独角戏。
2.3 曲与直的关系。
我们听故事讲究一波三折,曲折动人,不喜欢平淡无奇,如同喝白开水一样无味。对于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学生每次都面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因此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具有新意。
2.4 多与少的关系。
授课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为完成备课任务而对学生狂轰滥炸,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教师所谓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当初设计这些任务的目标究竟有没有达到就不得而知了。而提问过少,将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3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生是初次接触物理,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在传授简单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开创良好的开端。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应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发挥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扬长补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就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知识衔接
在新课程观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进步。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几年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本人深刻体会到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1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为防止出现放任自流的倾向,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初二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物理课不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要实现主体和主导的最佳配合,教师应善于挖掘和调动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1 愉快的学习。
初中学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在讲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通过让学生左手用力压书,右手抽动夹在书中的直尺,体会到“压力越大,物体间滑动摩擦力越大”;在讲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时,可以让每位同学用手轻压自己的喉头,体会到声带的振动……这样既强化了知识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相信同学们对那些动手参与得出的知识点印象会比较深刻。
1.2 择优性学习。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有下列几种:
1.2.1 受力分析法。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密切相关,是属于派生性的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物体得浮沉条件。
1.2.2 演示实验法。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以下一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浮沉条件。
①木块、钩码放入水中;②钩码放入水银中;③牙膏壳鼓着,压平后分别放入水中。
1.2.3 实验法。
以上三个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提供得物理情景,从而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二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加以选择。
2 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联系这两方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课堂提问,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在课堂提问中应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2.1 点与面的关系。
教师面对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机器人,而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由于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学习喜好、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课堂提问应有较大辐射面,既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学困生,达到共同提高。
2.2 难与易的关系。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提问最好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高度,切忌过深过难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唱独角戏。
2.3 曲与直的关系。
我们听故事讲究一波三折,曲折动人,不喜欢平淡无奇,如同喝白开水一样无味。对于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学生每次都面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因此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具有新意。
2.4 多与少的关系。
授课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为完成备课任务而对学生狂轰滥炸,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教师所谓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当初设计这些任务的目标究竟有没有达到就不得而知了。而提问过少,将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3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生是初次接触物理,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在传授简单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开创良好的开端。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应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发挥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扬长补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就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