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3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病患,分析其并发症的类别与数量,以及处理方法。结果:83例病患中有5例发生并发症,股动脉出血、假性夹层动脉瘤各1例,局部血肿4例,其中有5例经过处理得到恢复,1例因动脉栓塞发生截肢。结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要予以关注,避免对病患生命质量造成威胁。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防治
[中图分类号]R69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14-01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运用广泛,但是其并发症也较多,如常见的局部出血、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栓塞等,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者的经验技术水平有关,因此该手术一般不建议资历浅的医生操作,必须保证技术的专业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3例为周血管介入治疗病患,其中男性为44例,女性为39例;年龄范围为29-81岁,平均年龄为(51.3±11.4)岁;其中血管造影者为21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者为26例,血管狭窄、闭塞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5例、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基础上行支架置入13例,溶栓治疗者为8例。
1.2方法
通过seldinger改良穿刺技术,依据病种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穿刺部位。血管存在闭塞或狭窄病变者,通过溶栓、支架植入和血管成形来处理,对于下肢动脉、下腔静脉、肾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通过股动脉或股静脉做穿刺入路。以股动脉为穿刺入路。
1.3评估观察
观察并发症主要以以下标准:如果穿刺部位有一定程度的血肿、疼痛或者下腹或者下肢有肿胀疼痛时,可以初步判定为局部血肿;如果通过血管彩超发现股动脉及其深部属支存在静脉管腔扩大,同时存在实质性的回声,在探头加压情况下,静脉管腔不存在变形,腔内也没有血流信号表现,那么可以判定为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通过超声技术发现在股静脉管腔的检查中们存在动脉血流信号,那么就存在动静脉瘘;如果在超声检查中股动脉附近回声强化,同时其血流到假腔内,加强超声检查中发现有动脉血流的信号。当形成股动脉夹层时,其动脉壁的回声带从单条转换为双条,回声带分离,变化成真腔与假腔,在管壁分离的双回声中有异常血流信号。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并发症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组间运用单因素方差比较,通过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估其治疗安全性,组间差异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可比较研究标准。
2 结果
83例病患中有7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43%。股动脉出血、假性夹层动脉瘤,局部血肿4例,其中有5例经过处理得到恢复。具体原因与处理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有关,一般经验技术不足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增多。一般初学者多选择低点位穿刺,认为点位越低安全性越高,但是如果存在点位过低,术后会因为无骨性平台而发生止血较难的问题;而对于体型特殊的人群,容易将腹股沟皮肤皱褶处误认为韧带,一般对于肥胖者而言,其皱褶处要比韧带更低,而对于瘦弱者而言,其皱褶处又高于韧带,并且由于其皮肤较为松弛,避免在穿刺点上选择点位过高或者其他偏离情况,而对于肥胖者要注意穿刺点避免选择过低。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般由于在血管选择上急于求成,尤其识选择多次没有确定结果的情况下,容易在操作中没有导丝引导,多次频繁快速的对导管做牵拉,从而导致血管内膜损坏可能想加大,导致动脉夹层的机会上身。
对导致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手术医生的穿刺技巧不专业,反复穿刺或者穿刺部位不正确;压迫止血时间和部位不准导致止血不完善;肢体制动管理不严格,过早的进行下床活动等;围术期的抗凝药物使用不恰當;手术过程操作不规范;病患自身疾病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畸形、动脉硬化、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肥胖异常等。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防治
[中图分类号]R69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14-01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运用广泛,但是其并发症也较多,如常见的局部出血、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栓塞等,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者的经验技术水平有关,因此该手术一般不建议资历浅的医生操作,必须保证技术的专业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3例为周血管介入治疗病患,其中男性为44例,女性为39例;年龄范围为29-81岁,平均年龄为(51.3±11.4)岁;其中血管造影者为21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者为26例,血管狭窄、闭塞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5例、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基础上行支架置入13例,溶栓治疗者为8例。
1.2方法
通过seldinger改良穿刺技术,依据病种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穿刺部位。血管存在闭塞或狭窄病变者,通过溶栓、支架植入和血管成形来处理,对于下肢动脉、下腔静脉、肾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通过股动脉或股静脉做穿刺入路。以股动脉为穿刺入路。
1.3评估观察
观察并发症主要以以下标准:如果穿刺部位有一定程度的血肿、疼痛或者下腹或者下肢有肿胀疼痛时,可以初步判定为局部血肿;如果通过血管彩超发现股动脉及其深部属支存在静脉管腔扩大,同时存在实质性的回声,在探头加压情况下,静脉管腔不存在变形,腔内也没有血流信号表现,那么可以判定为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通过超声技术发现在股静脉管腔的检查中们存在动脉血流信号,那么就存在动静脉瘘;如果在超声检查中股动脉附近回声强化,同时其血流到假腔内,加强超声检查中发现有动脉血流的信号。当形成股动脉夹层时,其动脉壁的回声带从单条转换为双条,回声带分离,变化成真腔与假腔,在管壁分离的双回声中有异常血流信号。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并发症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组间运用单因素方差比较,通过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估其治疗安全性,组间差异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可比较研究标准。
2 结果
83例病患中有7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43%。股动脉出血、假性夹层动脉瘤,局部血肿4例,其中有5例经过处理得到恢复。具体原因与处理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有关,一般经验技术不足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增多。一般初学者多选择低点位穿刺,认为点位越低安全性越高,但是如果存在点位过低,术后会因为无骨性平台而发生止血较难的问题;而对于体型特殊的人群,容易将腹股沟皮肤皱褶处误认为韧带,一般对于肥胖者而言,其皱褶处要比韧带更低,而对于瘦弱者而言,其皱褶处又高于韧带,并且由于其皮肤较为松弛,避免在穿刺点上选择点位过高或者其他偏离情况,而对于肥胖者要注意穿刺点避免选择过低。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般由于在血管选择上急于求成,尤其识选择多次没有确定结果的情况下,容易在操作中没有导丝引导,多次频繁快速的对导管做牵拉,从而导致血管内膜损坏可能想加大,导致动脉夹层的机会上身。
对导致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手术医生的穿刺技巧不专业,反复穿刺或者穿刺部位不正确;压迫止血时间和部位不准导致止血不完善;肢体制动管理不严格,过早的进行下床活动等;围术期的抗凝药物使用不恰當;手术过程操作不规范;病患自身疾病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畸形、动脉硬化、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肥胖异常等。